朱头山

无意邀众赏,一心追残阳
个人资料
朱头山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都挺好”是关于亲情中的仇恨的故事

(2019-03-15 11:29:18) 下一个

热播剧”都挺好“引发热议,这个题材把通常用温情包装起来的亲情戳穿了,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弗洛伊德认为,仇恨深藏于人与人之间所有友爱关系的背后, 对一个对象的恨比对它的爱要古老和根本得多,因此没有比爱亲人如同爱自己这一要求与人的天性更背道而驰的了。

90年代的电视剧”过把瘾“把爱情戳穿了,去年的电影"芳华”把战友情戳穿了,而”都挺好“则来戳父母,兄弟姐妹这些亲情。就像弗洛伊德说的那样,在这些亲密感情的背后,最根本的心理学基础就是仇恨!

神经生物学的发展,已经能解释某些情绪的生物学基础了,大致上都是由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的不同组合而产生的。抑郁,自杀倾向,躁狂等已经可以用药物可靠地治疗了。但对于人类最根本的情绪,仇恨,现在还没搞清其生物学基础。如果哪一天搞清了,甚至可以用药物控制了,那可以说把人性的问题给大部分解决了。

虽然说仇恨的生物学基础还不清楚,但心理学已经把它研究透了,姑且把这一理论叫做仇恨学说吧。 按照仇恨理论,人一生出来,就是个愤怒的火球,吃不到奶恨,妈妈抱得不及时恨,爸爸抢妈妈的拥抱时恨,恨得大哭不止,狂怒不已;长大了,有兄弟姐妹竞争父母的爱时恨,想交配对方不愿意恨,有人竞争交配对象时恨,有人比自己能干,漂亮时恨.....;再大了,子女不如意时恨,工作中遇到竞争恨,有人不崇拜自己崇拜的人恨,某国历史上侵略过自己的祖国恨.....

仇恨激素应该对人有害的,像团内火,如果任由发展,不用别人来灭你,自己就被内火攻心而死了。在进化过程中,生物会发展出一些自我防御机制。如大多数人都有痛觉,这就是一个自我防御机制。有的人天生没有痛觉,手放在火上烤也不知道,这些人大多数在进化过程中灭绝了。

心理上,人类也进化出来一套自我防御机制,来控制仇恨这团内火。基本的机制是抑制,可以是强压,也可以通过其它方法发泄。听听这些专业名词:压抑/潜抑(repression),否定(denial),退化情感(regression),反向(reaction form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仪式与抵消(ritual and undoing),隔离(isolation),理想化(idealization),分裂(dissociation),歪曲(distortion)。转移(displacement),投射(projection),幻想(fantasy),补偿(compensation),认同(identification),升华(sublimation)。......

这些防御机制,可以是下意识的,也可以是有意识控制的。它们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有好的,有坏的,或因不同情况可好可坏。这些机制的组合和打开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个性,人格,行为方式,也很大程度决定了这个人的命运!

剧中的苏小妹,在这个家里是苦大仇深,但她发展出了高级的防御机制,把这团内火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从而在事业上取得了最大的成就,也完成了最好的“复仇”。把家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转化为前进动力的实例不胜枚举,最著名的就是汉高祖刘邦了。刘邦爹在家里老拿老二为例子贬斥刘邦,二哥当然也得到家里最大的亲情和资源倾斜。刘邦没有因此变得堕落,也没有杀心大起杀了二哥,而是在外闹革命,把家里受到的怨气伸于千军。当革命成功时,刘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问老爹,“朕今威加四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我和老二比,谁强?应该说,苏小妹和汉高祖的处理方式,不管是有意或无意的,是对亲情仇恨的最佳打开方式!

苏二哥情商较高,从小深得父母关爱,仇恨程度应该较低,但却因心理上没有受到锻炼和挑战,防御机制还是停留在低级的婴儿时代,俗称'巨婴“。在母亲死后,当他与功成名就的小妹发生冲突,竟不计后果,大打出手。这么个行事方式,在社会上更难于吃得开了,混得凄凉也是可以想象的。

如此说来,仇恨是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越亲密仇恨越深。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查查犯罪学统计资料:最常见的杀手,依次是配偶,好友,兄弟姐妹,父母....你听到过的最狠毒的话,受到过的最残酷的虐待,最可能来自于你的亲友。这是残酷的事实,但并不需要由此对人生失去希望。上帝也赋予我们一个天生的工具,那就是心理防御机制。仇恨就像汽油的爆燃,引导得不好成为破坏性的爆炸,引导得好就成为内燃机的驱动动力。我们的防御机制就像汽车的引擎,我们无法让仇恨的内火不产生,但我们可以将其冲击力引导到有益的方向!

宗教,法律,道德,教育都是引导人的防御机制朝好的方向发展的方法。作为父母,如果有点这方面心理学的知识,就可以有意识培养孩子建立起良好的防御机制。像对待苏二那样养孩子,在独生子为主流的中国是很常见的,但那是不明智的,很可能养出来个巨婴。而刻意像对待苏三那样,也不可取,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苏小妹那样的禀赋。既不溺爱,又有关爱,是基本的原则。至于具体该怎么做,还是遵循”在xxxx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结合各家的具体实践“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吧!

记得有部加拿大影片,中文译为”老爸的单程车票“,其对亲情仇恨的处理比苏小妹更好!影片中的父亲是个渣人,偷情无数,子女老婆不管,现在得晚期癌症要死了。儿子是个成功的商人,决定给这个渣老爹一个最好的结局,动机可能出于一种”以德报怨“的复仇方式,想让渣爹忏悔。他花钱为老爹提供最好的病房,医护,还把老爹的旧情人找来陪伴,让人提供毒品给老爹....

在儿子用金钱购买的温情下,真正的温情也出现了。电影的重心开始转移到了父亲和这些人的言谈中来了,从这些言语中,一个怀才不遇的父亲的形象就出来了,父亲学识渊博,狂放不羁,虽满腹经纶,却时运不济,事业上屡屡受挫,以致一生籍籍无名,在此濒死之际,壮志未筹身先死的感慨始终伴随着他的情绪中。至于他与那些女人的在世俗看来不堪的婚外情,也渐渐让人觉得可以理解。而儿子在给与父亲爱的同时,他也感受到了爱。他开始理解了父亲,理解了父爱。同时,他的行为,也得到大家的赞赏。特别是那个曾经堕落的女同学,也对他产生了爱恋,并开始戒毒,走上了新的生活。

影片最后,父亲以安乐死的方法结束人生,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来送他最后一程。在最后一段中,温情随着一些细致的镜头像一滴滴雨水使整部影片得到了润色,在篝火的烟雾里、皱纹上的泪痕、那些时而昏暗、时而明亮的光线里,感情也有了温度。老爸忘情地对儿子说,“我希望你也有一个象你这样的儿子!” 这是老爸所能给予的最高的评价了。老爸无憾地离开了人世,带着他似乎不配拥有的那番人间温情。而送行者也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这是最高级的一种防御机制,升华。而通过结合这些心理学知识,再来审视那些影视剧,以及我们所亲历的故事,我们应该可以对人性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魏薇 回复 悄悄话 不会控制ANGER时,就成了心理疾病。很喜欢你后面介绍的这部电影。
instein 回复 悄悄话 “如果哪一天搞清了,甚至可以用药物控制了,那可以说把人性的问题给大部分解决了。” 第一次看到这个说法。想到:如果有这一天,共产主义也许可以成真。:)
nightrider 回复 悄悄话 Good article. Had no idea that 清漪园's mom had such a bitter childhood!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朱兄最后的故事像个传说,我看到的真正发生在人间的故事不是这样的。看到明玉,我想起了我老妈,开始理解她对她父亲的怨恨,80多岁了还跟我历数她童年的种种被虐。她15岁出了家门就再也没回去过,哪怕她父亲去世也不回。而我老妈就是一个7岁死了亲娘,童年受虐,上完初中父亲就不肯再供高中的苦孩子。我姥爷并不是穷人,他本人是清末民初的日本留学生,住洋房,雇佣人,有钱送我舅舅去留学,但他却不肯供我妈妈上高中。我曾经认为老妈至死不原谅她父亲有些过分,但现在我觉得我能够更多地理解她了,童年被虐待的阴影lasts life time long.
沪上江南 回复 悄悄话 人的本性一般不随经历而改变。
luck86 回复 悄悄话 能以德报怨不是普通人能达到的境界。如果从小被最亲的人伤害,那种痛苦不是常人能理解的。当然不同的性格会有不同的反应,一般粗线条的反而好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