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爱之旅

在线听或者下载:http://www.lizhi.fm/1035142/
正文

对李雪“孩子哭闹就满足”观点的分析

(2017-01-10 06:35:44) 下一个

上一期目我们说到武志的原生家庭理并不能简单移植到家庭教育当中来。一期,我们接着来说说为什么

孩子哭,几乎是每一个家庭都会面问题烦恼的家长可以说是下自普通百姓,上自皇帝老子,没有一个例外。怎么处理这个问题?最近心理学家李雪的答案实在叫人眼前一亮:“尽可能把4岁女儿当小婴儿去满足,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真心愿意满足她。”在这里,我们补充介绍一下李雪。李雪是武志红比较早期的一位追随者。她本人从家庭伤害中走出来,成为了武志红工作室的一名心理咨询师,是武志红原生家庭理论的坚定拥护者。

 

她的解释是,“孩子的人格若想健康发展,需要获得一种信心:父母愿意被我使用,愿意顺着我的意愿。尤其是婴儿时期,这种渴望尤其强烈,希望妈妈能够敏锐的觉察到自己的所有需求并且满足自己。如果婴儿期没有得到足够满足,孩子可能大一些的时候,再一次渴望掌控父母。”“弥补了婴儿期的遗憾,孩子的人格能够更加茁壮健康,将来在人际关系中,不会陷入控制与被控制的剧情。”

逻辑很清晰:四岁孩子的哭闹,原因在于婴儿期的掌控欲没有得到满足。只有弥补了这种遗憾,孩子才会不哭闹。将来,孩子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不会试图去控制别人,更加不会受人控制。

这个逻辑对不对?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首先,李雪认为,四岁孩子哭闹的唯一原因是婴儿时期对父母的掌控欲没有得到满足。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来看看一个四岁孩子的哭闹究竟是为什么。

在全脑育儿(The Whole-Brain Child)一书里,作者丹尼尔指出,孩子爆发脾气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前脑型,一种是后脑型。前脑型的发脾气,孩子是有意识的。他们知道自己发脾气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哭闹让父母折服,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后脑型的发脾气,孩子是无意识的,更多的是在发泄情绪。

举个例子,我女儿马上就要四岁了。家里有规矩,吃饭前不能吃糖果。有一天,马上就要开饭了,她突然说要吃糖。当然被拒绝了。她马上趴到地上,大哭起来。两岁的弟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她。想一下,两个孩子趴在地上,一边哭,一边向妈妈爬过来。仔细辨别一下,这种哭和那种伤心到极点的嚎啕大哭是不一样的,带着一点胁迫的味道。这个就是前脑型。

那么什么是后脑型呢?孩子的前脑处在不断的修建当中,是不完善的。他们对于自己的感受缺少足够的理性认识,还不会很好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前几天孩子们游泳回家的路上,姐姐突然要饼子吃。爸爸说没有带,回到家才有。姐姐就在车里大哭起来,怎么安慰都止不住。回到家里,把饼子给她,她也不要。慢慢引导之后,才明白是一个误会。她自己记错了,以为爸爸在出发前答应了她要带饼子的。她觉得爸爸答应了她的事情没有办到,态度还那么强硬,心里特别难过。当时的她,全身心都被自己的委屈情绪所控制,没有办法表达自己,只能嚎啕大哭发泄情绪。这个就是后脑型。

后脑型里有一种很常见但是又往往被忽视的哭闹,就是疲倦的哭闹。孩子们玩闹了一整天,已经身心疲惫。这个时候发现乐高少了几个零件。本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孩子很可能就会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反应肯定是哭闹。想想我们自己,上了一天班累得像狗一样,还挨了老板批评,感觉天都是灰的。回到家里还要忙着煮饭做菜。偏偏孩子还要来纠缠你,“啪嗒”,打碎了一个你最喜欢的盘子。你会不会有一种崩溃的感觉呢?

 

对于孩子来说,语言还十分不完善。他们有一些模糊的想法,甚至仅仅是一些感受,没有办法用语言描述出来。这个时候,哭就成了他们非常重要的一种交流方式。有时候,哭是想要引起注意,有时候哭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有时候哭是在发泄情绪,有时候哭是表达不满,有时候哭是要争取利益。哭闹后面的原因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并不是我这篇小文章可以说清楚的。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孩子哭闹绝对不仅仅是因为婴儿时期对父母的掌控欲没有得到满足,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孩子哭闹起来,家长们是不是应该像李雪所说的“尽可能把4岁女儿当小婴儿去满足,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真心愿意满足她。”

打个比方,两岁的孩子哭闹着不肯刷牙。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们感觉到自己是在真心愿意满足她,那就不刷牙吧。孩子很高兴啊。吃了糖,喝了牛奶,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接下来呢?孩子长虫牙了。不但要经历补牙的痛苦,还要常年顶着一口烂牙,严重影响形象。

再举个例子,到了商场里,孩子看到什么都想要。家长为了满足孩子的心愿,那就“买买买”吧!家里堆满了孩子想要的各种玩具,爱心爆棚啊!在这个买买买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爱就是在物质上满足对方。等到有一天家里突然经济紧张了,不能随便买东西的时候,孩子会不会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了呢?这是家长期待的健康人格吗?

 

最后请大家想一想,如果真的像李雪所说的那样,孩子一哭闹,家长们就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一种相处模式,是不是在传达一个信息:孩子的哭闹可以控制家长的行为?孩子的这种掌控,会让他们得到满足然后自动成长出一个健康人格,还是会让他们养成“通过哭闹来控制家长”的习惯?一哭闹就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究竟是在帮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还是在告诉孩子“只要一哭二闹三上吊”就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哭闹是孩子们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背后有很多原因。帮助孩子找到他们哭闹的原因,并且和孩子一起来解决问题,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交流。这样的做法的确费心费力,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发展出一个健全的人格。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家长的确是省事了,但那其实是在切断和孩子的交流,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孩子的否定。难以想象这样的教育会出来什么健康的人格。还是那句话,孩子的成长是个非常复杂而且系统的过程。对于任何一个对孩子没有太多了解的人所提供的建议,我们更加需要一份清明。

 

经过这些分析,如果您感到李雪的逻辑的确有那么一点不妥,那么,请不要放过这一点疑惑。因为这一点疑惑将会成为一把钥匙,为您打开家庭教育的大门。

 

欢迎收听【泡泡屋儿歌】最新2016所有节目mp3线收听下载-荔枝FM

欢迎您加我的微信ikids885,加入我们的蒙特梭利爱之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