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
2016 (134)
2018 (376)
2019 (334)
2020 (189)
【校园生活】我的老家公社初期办了2年农业中学,59年再设立一所初级中学简称澳头中学,我是60年神差鬼使考进中学,由于学校刚设立不久,(五九年建校) ,没有校址,没有课室,上课到处走。校址前后搬了四次,最初上课借用澳头小学课室上课、也在澳头电影院上过课,把电影院间隔两段,甲班、乙班各段做课室,没多久搬到猴仔湾石灰厂当课室,当时石灰????的石灰还没清理干净,学校动员学生把石灰清干净再做课室。
第一届和第二届(甲、乙)一共四班人在石灰厂上了一年课后,再來第三届就不够地方用,所以又要搬到更大的地方做学校,最后选在一处更远的地方,这个地方原来是一处荃湾兵房,我们学校初搬到还有部分军人驻扎在那里。荃湾兵房驻军逐步撤走后,空出军营才正式作为中学教学用。
我们搬校走山边小路搬一回路程要走四、五个小时,男同学一人一张、女同学两人抬,学生利用暑假搬。学校离海很近,在石灰厂做学校时,有一次上课期间七、八个同学(我也有份)到学校门前海里捉鱼、捡海贝,过了开饭时间,那时在学校开饭(蒸饭),七、八个同学被罚不准食饭,要写捡讨。我本來对读书就没有兴趣,再受上述事件影响,我学业成绩一直不理想。
我们这一辈中学时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困难的日子,所有日常生活物品都是配给制,这段时期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是懒洋洋的,情绪都不高,老师坐着讲课,学生交头接耳,可能由于是肚饿原因吧。我在中学只读了初二上学期就退学了,中学二年级上学期沒读完,就巧遇偷渡大潮,因此受偷渡潮影响,無心再继续再读,二年级下学期刚开始,就离开学校回生产队工作了两年,。这种环境能读什么书,挂名初中生,其实小学生都不如,64年渡香港。
在校园里除了正常上学外还有很多其它活动,那时学校每星期有一天义务劳动,学校大扫除搞清洁,除了课室、校舍外,连学校附近山坡小路都要大扫一次,学校伙食做饭烧柴草,每位学生都分派有任务,每月每人要割最少50斤柴草,女生做这些还好男生就差点,由于割的柴草数量多,附近己没有可割的柴草了,经常要走很远才有得割,总之你要想办法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
只有极少数同学离家近回家住外,大部分都在学校寄宿,每晚在临睡前大约七、八点都要到课室自习功课(时间多久忘了),由于是自习没有老师在课室所以常常有同学不來,同学借这段时间晚上去海壩用火照蟹,(用烂膠鞋底、木棍、松树脂、还有气灯),有一次积极分子告知数学老师说有人又去照蟹,数学的老师在校门等着我们回来,我们几个同学受到警告批评还要写捡讨,那晚我们捉到了很多青蟹,我们不敢要送给体育老师(地主),数学老师一个都不给,谁叫他抓我们(数学老师是党员)。
在荃湾兵房读中学日子里远的同学每星期(周一至周六)在学校寄宿,星期六下午大部分同学都赶着回家,那时学生每月口粮26斤米(十两制),学校伙食是蒸饭,每天两餐蒸饭每人一砵(四两米一餐),家庭环境好的可以加料(周末从家里带來的红薯之类杂粮),每个饭砵都有名的不会弄错。
星期六大部分同学选择回家,回家路上要走几小时山路,有些远的要走一整天才到家,星期天下午再回到学校。有人回家不吃周六晚上那一餐,可以让给别的同学吃,月结余米给回,经常有人吃两三份,我也吃过三份(一斤二两),星期天下午回到学校过了开饭时间的同学,自己就用铁盒子在山边煲饭吃,弄到校园外处处是烟火。选择回家过周末的同学周日不在学校食,口粮月结有余可带回家。
我的母校澳头中學得益于的新中国,解放前我们家乡只有小学没有中学,家乡人解放前能考上中学就算非常优秀了。搬迁变更后。现在澳头中学开设了高中,什么学科都有人才辈出。逢良心说,我们这一辈贫困落后的农村人有中学续的确得益于新中国,过去贫困落后的农村人想读中学做梦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