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期】我老家过去是个穷乡僻壤的地方,村里设有一间小学,附近散落很多小围村,这些小围村有三两戶的、也有十几户的,这些小围村由于人少连小学都没有,大一点的围村虽然设有小学但也只能读到三年级,到了四年级就要到我村读。小围村的小孩到我村上课要走几十分钟路,如果遇见打台风河水暴涨必缺课,他们到我村上学要经过一条河,平时河水很浅可步行走过河,打台风或下暴雨河水暴涨急流会阻断去路。
我们农村人上学年龄在七、八岁,我村小学由一年级到六年级每班四,五十人。?我读书又蠢又笨,从小就不爱读书讨厌读书,一年级和四年级都留过班,小学别人读六年我就读了八年。我十二、三岁时婆婆就去世,读一年级时由于母亲要工作弟弟由于没人照顾,两个弟弟由我带着上课,记得还背着小的弟弟上课呢。
读小学时开学前都要提前到学校领新书,领书时没有人肯要一捆新书中的上下几本,因为一捆书绑得太紧太实上下几本都被绑得走了样,领回新书还要回家找些靓纸夹书,家里有点饯的就买牛皮纸夾、没钱的就找些旧报纸旧画报夹,总之想把书保护得漂漂亮亮,男同学和女同学相比女同学的书本夾得特别漂亮。
我由小学至中学最怕和女同学共书桌,那时读书和女同学共书桌会有人笑,我们学校是两个人坐一张长书桌。学期一结束就把课室桌凳搬到一角落,课室除了天天搞清洁外学期结束还要来一次大扫除,好像还有剪纸挂彩球等布置课室,女同学多数喜欢搞这些。
我们读一、二、三年级只有語文算术两门主科,主科设在上午上课天天有。另有音乐、体育,图画等,音乐、体育,图画每星期只上一次,每星期还有一次老师带着课外活动,我们课外活动在树荫下听老师讲故事,老师讲故事主题都是那些战争英雄人物,董存端、黄继光、邱少云等,老师讲故事我们都喜欢听。进入四,五,六年级,课本增加四科,自然、地理,历史,珠算。我珠算特别差,老师教来教去都学不会,记得有一次我们上珠算课,老师对着全班骂我见过笨的从未没见过你们这样笨的,教来教去都不会,猪都学会啦全班同学鸦雀无声。我读书成绩很差几乎年年包尾。
我读小学四年级时正逢公社成立,由于学校够气派被公社看上用來办公,楼房原是大地主李天存物业,解放后被用做学校,此楼建筑和装修设计都是超豪华,地板、墙上都镶满花瓷砖,楼顶还有凉亭和水井,对了,还有旗杆。学校被公社用作办公地后,我们小学六班人(每级一班)各散东西找地方上课,我读的四年级就换了三个地方上课,都是找些没人住的空房子当课室,这类空房子在我们村还真不少,屋主全家都跑到外面谋生去了。后来公社在小镇盖了办公楼才搬离我村。公社办公地搬走后学校又回来,总之政府要用一切都必须让路,学校也不例外。
我还记得初上学一年级,班主任是一位军人家属,廿多三十岁的女老师,那时村里驻有林彪部队,番号有时是三八九团、有时又是三六九团,军队经常换防。女老师长得肥肥胖胖名叫郑丽映,如果这位老师还健在,没有一百也有九十多了。我读小学时,学校每年都有一次全校高年班一起远地课外活动,有如现在的旅游性质,远地课外活动每个学生都要自己带米上山,中午在山上煮饭食。老师带着我们走几小时山路,走到离村很远大山里。山上有山涧溪流,还有小瀑布和水潭。
到了山上,老师把我们分成两方,集体在山上树林里东躲西藏打野战、打游击。中午就在山坡上自己煲葱盐饭食。农村人穷没有其它菜可带,大多数人都是带几根葱和少许盐,葱盐饭就是饭煲熟后加进一撮葱花和盐。那年代家里很少有饭食,葱盐饭食起来挺香挺好食的。除老师组织打野战外,中午吃完午餐各自自由活动,女同学多选择捉迷藏、男同学跑到水潭里游水玩耍、年龄大的从小瀑布直接跳下水潭玩水。有得食有得玩高兴得乐而忘返,整整玩足一天。
我最记得六年级考完毕业试后把课室搬空,把枱凳搬放一处大扫除,这一天老师同学也准备聚餐大吃一顿,然后散伙各奔东西,成绩好考上中学时继续他的学业,成绩差的回生产队参加劳动做农民。公社年代那有东西吃,我们只能自力更生想法找食物。女同学和体力差的男同学负责搬枱凳和大扫除,年龄大体力好的男同学到学校门前海壩拦鱼,我们学校门前不远处有个浪钉壩,改革开放后改叫红树林。
浪钉壩有很多沟沟渠渠,潮涨时海水涌上浪钉壩,鱼虾蟹随流进壩找食,拦鱼是在涨潮后停流时用网把沟渠拦住,网中留个袋口,潮退时壩上无水,鱼虾蟹全进到沟渠里,沟渠口被网拦住鱼虾蟹跑不了全在长长沟渠水里,沟渠有水很难捉到鱼虾蟹,这时就要想办法把鱼虾蟹赶进袋口,怎样才能把鱼虾蟹赶下来呢,用茶枯从上游往下散,女人洗头的茶枯,用量不要太重太重会把鱼直接毒死。这时这些鱼虾蟹会快速往下游进袋里。我们那天捉了八十多斤各种各样的海鲜。童年小学记忆犹新,小学毕业时有食有玩最高兴。
我们附近有两间中学,一间是解放前己有的老中学也是好中学淡水崇雅中学,一间是公社时59年成立的新中学澳头初级中学,澳头中学那时没有高中,60年那一届我们六年级一共四十多五十人,考进淡水崇雅中学两个人,考进澳头中学十个人,一共十二个人考上中学。
我那一届地主仔可不少,少先队三杠大队长还是地主妹呢,她的弟弟是我几十年最好同学,和我一起考进澳头中学,澳头中学一级分甲乙两班,地主仔分到甲班我在乙班,三杠大队长她没考上。另一个我堂兄弟地主仔考进淡水崇雅中学,他的姐姐前两届也是考进淡水崇雅中学而且还上了髙中,和她同届上淡水崇雅中学高中的还有另一个地主妹。所以说读书没有成分之分,这是我村我亲眼见到的,后来这些人全都到了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