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华人lee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回忆】怀旧说电影

(2025-08-21 07:10:37) 下一个

【回忆】怀旧说电影:看电影我还是对国内电影情有独钟,中国电影虽比不上荷李活好萊塢,但东方文化和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等从中国电影里可以回忆,电影不只是误乐他可帮助回忆过去,我虽是农村人但看电影相信比城市人还要多。50年代老家驻军经常放电影,那些电影是部队放给军人看的,一到放电影周围都站有哨兵,小孩进去看军人是不怎么管的,小孩容易进去但有时也会被赶,成年人不准看,我老家那时没电放电影用军车发电,银幕一塊大白布,一有电影放周边村子小孩都跑来看,这些电影对我们那代人影响很大。

那些电影大部分都是战争片,我记得最开始还有苏联片坚守要塞,牛虻毁灭,无声片也看过。抗日战争片有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记不起来的还有很多。解放战争片有智取华山、智取威虎山,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林海雪原等等,反特片有虎穴追踪、夜半歌声、南海湖,一江春水向东流等,朝鲜战争时记录片,那时已知美国在仁川登陆都有水陆坦克了,我对上甘岭情有独钟,那首电影插曲(我的祖国)郭兰英唱的,我到现在还会唱呢。故事片有农奴、祝福、还有好多记不清了,那些电影制片厂,有长春电影制片厂、工农兵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好像有个解放军电影制片厂,好像也有上海的,忘了。

到香港后也经常跑去戏院看电影,香港戏院每天放六场电影,早场十二点半放些老爷片,两点半、五点半、七点半、九点半放正片,还有十一点半午夜场,我喜欢看国内片、那时香港只有几间左派戏院,珠江,高昇、普庆、银都、国泰等,高昇戏院离洗衣房最近经常去,高昇戏院还有三楼的票价最便宜,从三楼往下看银幕又髙又远所以票价便宜。

受孩时影响我爱看大陆电影,最初国内进来的影片只有故事片,追鱼、天仙配,牛郎织女、刘三姐,刘三姐最卖坐。后来有些抗日战争片,我还喜欢香港神神化化武侠片,如來神掌、仙鹤神针,之类影片,最喜欢看曹达华于素秋电影。北河街石硖尾皇宫戏院听说是曹达华的,专映华探长的电影及武侠片,听说 曹达华沉迷赌博输掉片场和戏院,曹达华人生如戏一生曾输掉三亿港元。曹达华探长晚年病逝英国。

我记得香港戏院(香港人不叫电影院)有几类,一类专放西片、一类是本地粤语片(曹达华、石坚、陈宝珠、萧芳芳等武侠片)、另一类专门放国语片(邵氏、大陆),还有少数戏院专放黄片兼跳脱衣舞的,旺角彌敦道东乐戏院當時全港最大的戏院,舞台亦是全港最大的。跳脱衣舞的何东的东乐戏院就是其中一间,那个年代中国人很保守,想去不敢去不去又想去,现在看来司空见惯,也没觉得有什么。东乐我只到过两三次,其中一次是看仙乐飘飘处处闻,佐敦戏院、油麻地戏院最老

初时那些又小又老的小戏院,没开影时还有人进场卖小吃,香烟、香口胶、咸肉花生、麦豆、糖果饼干什么都有得卖。那时香港戏院飞仔炒飞票大行其道,一对对情侣如果迟到那只有和他们买了。60年代香港女明星流行自杀,一年个,64林黛、65莫愁、66李婷,67丁皓、68乐蒂、69杜娟、74白小曼76林凤。

我记得香港电影院(戏院)最初银幕是四方的,银幕前面还有两边垃的大布帘放映时大布帘才慢慢两边拉开,广告后才开始,换带时也加插广告,从四方银幕进展到阔银幕、弧形银幕,后来才有立体声电影。香港电影院黄金时代大概是七、八十年代,开完一间又一间到处都是戏院。1989年,香港电影院总数为121家,每年逐渐减少。1997年,香港电影院首次跌破100家,只有89家。自2006年起,香港电影院的数量基本维持在47家左右。自从有了录影机电影院行业一落万丈(不止千丈了),到英国后为了生活对电影几乎绝缘,几十年来一共只看了不到十头八部。

自从电视剧兴起和录影机登场后,传统电影和电影院己日落西山了,我们这里电影院以前到处都是,现在电影院浓缩到一座大楼里,和以前看小电影差不多,说它现代化先进了,我看不见得,从入场人数就可以看出来,过去对电影追捧那股热情现在己看不到了,现在看电影在家里也可以看,电脑一搜什么都有,坐在家里冲杯茶饮杯酒慢慢受享,电影院行业就快和以前赶尸业差不多了,就快退出历史台舞了。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