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水珠作品

登载亮水珠的文学作品
个人资料
正文

故乡饭菜香

(2017-05-03 18:10:57) 下一个

      我们这些八十年代出国留学的人,在异国他乡工作生活了很多年,方方面面或多或少地都发生了一些改变,例如在和朋友说中文聊天的时候,无意中就夹带着几个英文词汇;在看天气预报时,知道华氏温度的感觉而忘了摄氏温度的冷热。虽然每个人的改变有所不同,可是有一点大家是相似的,就是我们都爱吃中华饮食的饭菜。不管是在国外的家里,还是奔波在外,只要一闻到中餐那熟悉的味道,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有个朋友曾开玩笑地说,你们这些海外的华人,不知道那中国心有多热乎,可是你们的中国胃是变不了的。

 

      当年我来美国留学的时候,听说美国的教科书很贵,于是就在箱子里塞了很多技术书。吃饭的家伙只带来一只小锅,两个碗,一双筷子和一把勺子。虽然有学校的全额奖学金,可咱们在这儿没根没底的,总要攒点儿钱以备万一,同时也要为远在国内的家人做些贡献。所以,把每周的伙食费限制在几个美元。到学校的食堂用餐是不行的,更不要想到街上的饭馆吃饭了。生活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自己起火做饭吃。可问题是我在国内一直是食堂里拎着饭盆拿着饭票打饭吃,即使在家里吃饭也是吃现成的,当然是要择下菜,收拾桌子,洗洗碗,帮帮忙。到了美国,没有现成的饭吃了,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做饭吃。

      好在是只为自己做饭。我就把在陕北插队时学会的做饭本领拿了出来。在陕北插队时,根本没有炒菜的油,所有的菜都是放上盐和辣椒一锅煮。于是,我照此办理,把菜和自认为应该加的佐料统统都放进锅里煮,再加上油。这种做法的方法还有个好处就是省时间。你还别说,做出来的饭,热热乎乎的,连汤带水,能填饱肚子,味道也还是不错的。有油,有佐料,起码比陕北的菜香不少。

      虽然做饭的方法简单,但是咱们不能在饭里缺了肉,少了营养。最便宜的肉就是鸡块了。于是我就天天做鸡,顿顿吃鸡。时间长了,我在学校同办公室的美国人好奇地问我,你每天带饭都吃鸡,难道就吃不腻吗?我想了想说,我在中国的时候,只有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鸡,来到美国可以随便吃鸡了,当然要吃个够了。当然,我没有好意思告诉他,鸡肉便宜是常年吃鸡肉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这个美国人不仅好奇,还挺叫真儿。他又跑去问另一个香港来的助教,为什么中国来的人老吃鸡肉,好在那香港人给出了类似的回答。

      既然要做饭,那就要买菜。中国人做饭可以无肉,但一定要有菜。在国内的时候,家里人都是一大早拎着菜篮去菜市上买回新鲜的蔬菜,要不就是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捎带买些菜回家。据说广东人为了保证吃的菜新鲜,早上去买午饭的菜,而下午去买晚饭的菜。在美国,哪能每天买新鲜菜吃,都是周末的时候买好一周的菜。而八十年代在美国的超市里,根本没有或很少有亚洲的蔬菜。那里的西红柿看着红彤彤的,硬硬的,没有了西红柿的鲜味。黄瓜圆滚滚光溜溜的,没有了脆劲。即使能找到有刺的黄瓜,那都是要按根来卖,价钱和肉的价钱差不多。听了其他中国同学的介绍,我每周都拎着二道贩子包,就是挺大的塑料编织袋,到意大利人聚居地的菜店里去买菜。

      在意大利居地区的菜店里买菜有个窍门。他们在摊面上摆给你看的菜都挺好,可在给你往袋子里装菜时,会趁你不注意到时候塞进不好甚至坏了的菜。所以你在他装菜的时候,要靠近摊位,甚至走到摊位的后面,注意他装什么菜。我一开始很不好意思这么做,但是看着好不容易挣来的美元买来的烂菜,也就顾不上许多了。

     

      家里知道我的生活情况后,奶奶和妈妈就想像以前一样,从国内寄包裹给我,尽力帮帮我。我在陕北插队的时候,条件艰苦,缺油少肉。爸爸妈妈都下放到外地,只有年迈的奶奶留在北京的家里。那时候,买什么都要票,奶奶就千方百计地想办法从嘴里省下些食品,攒起来。一块酱油膏,一点儿白糖,几块点心。等东西攒得差不多了。她就用旧布裹成个包裹,到邮局去寄给我。奶奶还总是在包裹里的信中叮嘱我,一定要和插队的同学们一起分享这些食品。这寄来的包裹里不仅仅是好吃的,还包含着亲人们的思念和牵挂。

      可是我是在美国留学,离祖国隔着半个地球。奶奶和妈妈可不管这些,执意要寄包裹来。我费了很大劲,在信里反复说明包裹的邮费会比食物要贵很多。她们又亲自到邮局去问,才打消了这个念头。于是乎,每当有机会回国,亲人们早早地就问,你们想吃什么。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风尘仆仆地一进家门,迎接我们的是亲人们温暖热情的笑脸,还有一大桌香喷喷热乎乎的饭菜。我们放下行李,立即大吃特吃起来。旅途的疲劳立即减少了很多。亲人们则笑眯眯地围着我们,不时地往我们的碗里夹菜。酒足饭饱之后,亲人们在谈话中必然要问,你们还想吃什么,仿佛无论我们提什么要求,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地买来,做给我们吃。看着那一张张熟悉的笑脸,我们的心里暖暖的,那真是一种令人心醉的回家的感觉,是亲人们的温暖。

      故乡饭菜的诱惑是巨大的。据说,在美国,只有纽约或旧金山的中餐馆里的饭菜最正宗。我有个朋友有时实在馋得不行了,就会开车带着全家,浩浩荡荡用一天的时间奔向纽约,在那里的中餐馆饱餐一顿。第二天,再心满意足地返回来。每次回来,他都会眉飞色舞地向我们描述在纽约中餐馆里吃到的美味,如何事先了解那家餐馆的饭菜好,如何出发前做足“功课”,包括少吃东西,怎样在餐馆里撑得走不动路了才起身回来。看着他绘声绘色地描述,有时我的口水也会在嘴里打转转。

 

      时光如梭,转眼快三十年过去了。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多了,来美国探亲的,旅游的中国人也与日俱增。专门经营亚洲食品的大型超市一家家地开张了。每周去买中国蔬菜水果已经是件非常普通的事了。在这些超市里,不但有亚洲的蔬菜,还可以买到活鱼。逢年过节,也可以买到粽子,月饼等节日食品。

在八十年代的时候,美国的中国餐馆基本上是广东餐馆,老板和厨师很多是香港广东一带的人。你若到餐馆打工,录取的条件之一是要会说广东话。随着中国人来美国的人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中国餐馆都出现了,那里有拉面,有油条豆浆,有小笼蒸包,还有像锅盖一样大的发面饼。每当品尝着这些熟悉的食品,总是回味起以前在国内吃相同食品的味道,不免进行一下比较,在吃饱喝足之后,品头论足一番。

当然了,自从太太来美国团聚之后,我就放弃了那套陕北做饭大煮的方法,乖乖地自动从大厨的位置降到原来打杂洗碗的工作岗位。人要有自知之明嘛,是不是。

中华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吃着香喷喷的中国饭菜,我们肚子里的中国胃把那中国心暖得热乎乎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tina0 回复 悄悄话 同感。

现在条件好了,生活上,尤其在吃上,也可以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基本上不用太考虑钱的问题了。 但还没吃多久就突然发觉,人已到中年,身体开始发胖,吃一点就长,停不住,胆固醇,高血压似乎也开始敲上门来了。 嗨。。。。
佩竹白露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真好! 这大概是我们老一代留学生的生活历程!
Susan71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好文分享,把我们这一辈老的心声和经历都写全了,又苦又甜。今非昔比,感恩!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