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水珠作品

登载亮水珠的文学作品
个人资料
正文

“你们这里就像美丽的监狱”:孩子,老人,铁饭碗在美国(4):知青洋外传(8)

(2016-02-04 14:04:44) 下一个

晚饭后像往常一样,大家一起收拾好饭桌,洗了碗,带好明天上班的中饭,晓明就回屋做功课去了。龙春亮和魏晓霞各自在饭桌的一边打开手提电脑,摊开各自的书本,开始晚上的工作或学习。龙春亮的爸爸妈妈也各自拿着人民日报海外版或当地的中文报纸,带上老花镜,凑到饭桌边。他们没有看电视,一来怕自己耳朵不好,声音小了听不清楚,声音大了又怕吵了龙春亮他们。二来在家闷了一天了,龙春亮他们好不容易回来了,想和他们多呆呆。虽然这些报纸他们都看过了,可他们还是反反复复地仔细看着,好像要把每段每个字都要看到是的。

              龙春亮眼睛盯着电脑的荧光屏,可他注意到爸爸妈妈在看报的时候眼睛不时地向他这边瞟瞟。他心里明白爸爸妈妈是想和他说说话。可他搞计算机这行的,加班工作是家常便饭,再加上计算机技术变化非常快,要想做好工作,就要不停地学习,充实自己。他只好不时地抽空和父母聊上几句,他明白其实爸爸妈妈不是有什么大事要和自己说,只是想和自己说说话,聊聊家长里短而已。只要和他们说说话,父母的脸上就会流露出满意的神情。

       龙春亮的爸爸妈妈是三个月前来美国探亲的。在文化革命中,他的爸爸妈妈都吃了不少苦。龙春亮曾挤在人群里看着自己的爸爸和其他高级技术人员在台上被造反派批斗。后来他们都下放到干校,一家六口分了五个省份。龙春亮从北京到延安插队是老奶奶帮他收拾的行李. 龙春亮现在还记得那时老奶奶在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一针一线地为他缝被褥的情景。魏晓霞的父母在文革中都被关进了牛棚,(牛棚是文化革命中关押所谓有问题的人的地方,因为这些人被称作牛鬼蛇神,所以把关押他们的地方叫做牛棚) 家里只留下她和年幼的弟弟。魏晓霞在她们住的大院里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带着写有“反动知识分子”的高帽子在大街上劳动。魏晓霞插队离开北京的时候,父母还在牛棚里没放出来。所以他们在美国稍微稳定一点儿,他们就热情地邀请他们的父母到美国来探亲,希望他们能在这里享享福. 而且龙春亮的妹妹和魏晓霞的弟弟都在美国,他们的父母可以轮流在他们几家住。

       龙春亮他们的父母来美国之后,大家都非常高兴。龙春亮他们一有空儿就陪着老人们到各处玩儿。几个月过去之后,龙春亮的父母慢慢地开始没有了刚来时的新鲜感,他们开始和龙春亮讨论什么时候能回国的事了。而龙春亮总是千方百计地劝他们多住一段时间。这不,龙春亮的老爸今天又和他谈起了他们要回国的话题。

       “春亮,我和你妈商量了,我们再住几个星期就回北京。你给我们看看回国的机票怎么样?”老爸手里拿着报纸,眼睛从老花镜的上面看着龙春亮说。

       “爸,怎么又来了?不是说好了你们在美国住上一年再回去吗?”龙春亮手不离手提电脑的键盘,转过头来说。

       “我们这次带的药不够一年的,而且总是担心岁数大了,身体会有病。万一生了大病,会给你们添不少麻烦。”老爸说。

       龙春亮爸爸说的的确是个事儿。在美国医疗费用非常昂贵。龙春亮在给他们的父母办理探亲手续的时候,就想为他们在美国买医疗保险。可一打听,保险公司根本不为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办医疗保险,特别是从国外来的老人。即使龙春亮找到一家保险公司可以提供医疗保险给他的父母,每月的保险费就几千美元而看病时保险公司付的医药费又很少,大部分得他们自己付。龙春亮也问了不少从国内来的朋友,他们的老人来美国探亲都没有买医疗保险。大家都凭运气,别生病。一旦生了病,就赶紧想办法回去。龙春亮没办法,只好把汽车保险里的人身险提高了很多,并嘱咐爸爸妈妈尽可能把日常吃的药带到美国来。

       “爸,你们别担心。我们和弟弟说好了,到时候他想办法把药寄来或托人从国内带来吗。” 龙春亮的双手在键盘上敲着,脸冲着老爸说。 “再说,你们现在身体都不错。我在这里有些朋友,他们原来在国内就是医生。万一有事,他们能帮上忙的。”

       “话虽这么说,我们总是有点儿不放心。” 老爸放下手中的报纸,伸手摘下老花镜,“再说你们每天都这么忙,忙工作,忙学习。一到周末,除了买菜,洗衣服,还要收拾院子,修汽车,修房子。我们在这里没事做,还给你们添麻烦。”

       老爸说的不错。美国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留学生们来这里,初来乍到,没有什么根基,全凭着自己的能力,才干和努力工作来打天下。平时上班,经常加班加点,晚上还要抽空学学新技术,新知识。好不容易到了周末,要买足全家一个星期的菜,做好一家人下个礼拜的主要的肉菜,为平时工作日的晚饭做好准备。有车的人那时常常自己换机油,保养车。有房子的人要收拾房子,春天给草地洒肥补种,  夏天割草,秋天扫树叶,冬天铲雪。他们的时间总是排得满满的,总觉得不够用。老人们来了,他们总想方设法挤出时间来陪陪老人,除了休假,平时也只能在周末陪他们出去走走。

       “爸,你说什么呢。”看来老爸这次挺认真,龙春亮放下手里的事,存下计算机上的文件,转过身来对老爸说。“我们小时候,你和妈妈工作忙,经常出差不在家。我们见不到你们。都是奶奶照顾我们。文革中你们都受了不少罪。你们来美国,我们高兴得不得了。我们平时忙,你们就出去溜溜弯儿,看看电视,读读中文报纸。还有你们帮我们做了饭,我们一回来就能吃现成的,怎么说是没事干呢?再说了,你们俩都退休了,就是回到北京,不也是成天溜弯儿,看报纸,看电视吗。”

       “那可不一样。” 一提国内的退休生活,老爸来了神。“我在我们住的小区组织了老年桥牌队,每周活动两次。去年在区里的桥牌比赛上,我们队还拿了奖牌呢。我的桥牌搭档还来信问我什么时候回去呢。”

       龙春亮知道老爸的桥牌打得好。来美国后,老爸好几次想教龙春亮打桥牌,可因为他实在太忙,每天忙得团团转,哪儿有时间学桥牌呀。

       这时老妈也插上话来,她原来是音乐老师,退休后参加了市里的老年合唱团。由于她有专业的底子,能唱也能弹伴奏,不久就成了团里的顶梁柱。“我们合唱团活动的时候,老姐妹们见面可高兴呢。唱完歌聊聊天,心情可好了。这一到美国来,我有时还真有点儿想她们呢。”

       “我们来美国,和你们住在一起,当然很高兴。” 老爸接着说, “这里环境很好,房子也很舒适。车进车出。以前在国内,总说美国怎么怎么样,百闻不如一见,到这里感受一下,住在这里了。就知道美国的条件是真好, 还有就是了解了你们留学生是真很辛苦。”

       “我们在国内,朋友多,熟人多,故事多。你让你妈给你讲讲她逛菜市场买菜不但不要钱,反而倒找钱的事。” 老爸笑着说。

       “买菜不要钱?还倒找?妈, 有这事吗?”龙春亮好奇地问坐在一边儿的妈妈。

       老妈笑着接过话茬说,“别听你爸瞎说,什么买菜不要钱还倒找钱的。我那天像往常一样去到咱家附近的菜市场买菜。到了那儿转着转着,发现有新到的活鱼挺好,就想买上一条给你老爸改善一下伙食,打打牙祭。可我一摸兜,带的钱都花得差不多了,钱不够了。我寻思,回去取吧,又要耽误做饭了。不买吧,有点儿舍不得。我正在犹豫,卖鱼的大嫂看出我在为难,就问我怎么不买,听了我的难处,她挺爽快地说,大妈,你把鱼拿去,有多少钱就给多少,哪天方便了,把剩下的钱捎回来就是了。我说我本来钱就不够买其他菜的了。那大嫂更痛快,从钱箱里抽了三十块钱,递给我说,鱼先不用交钱,这钱你拿去买菜。以后你有空再一起还我。就这样,我那天拎着鱼,买了不少菜就回家了。我可是第二天就去把钱还给那位卖鱼的大嫂了,还一再感谢她呢。”

       “真有意思。”龙春亮说,“那可能你经常在那菜市场买菜。人家卖鱼的认识你,不怕你不还钱。”

       “那你再听听鞋店给我们上门送鞋的事。”老爸说,“你妈有糖尿病很多年,脚有点儿变形。要买到合适的鞋不容易。有次我们去王府井办事,顺便到鞋店里转转。老妈试了一双鞋,挺合脚。我们就想买,可一摸兜,钱差不少。不买吧,找到合适的鞋不容易,再来一趟吧,我们出趟门也挺麻烦。帮你妈试鞋的店员挺热心,她让我们留下家里的地址,说晚上她下班后给我们送来。我们当时有点儿半信半疑,从王府井到咱家可不近。当天晚上八点多,那个姑娘就把鞋送来了,还让你妈又试了试。这真是让我们不知怎么感谢她才好。”

       “国内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比较紧密。”龙春亮听了也挺被这些故事感动的。

       “你们这里呢,环境挺美,就是见不到人。”老爸接着说。“我和你妈到外面溜弯儿,走半天,一个人见不到,只有几辆汽车开过。你家这个大晒台挺好,我在上面走来走去,周围除了鸟叫,什么声音都没有。除了松鼠,其他什么也见不到。说得不好听点儿,这里挺像美丽的监狱。”

       “美国的郊区就是这样。白天人们都上班去了,你们出去当然见不到人了。”龙春亮解释着。

       晓明这时做完了作业,从屋里出来,听到爷爷奶奶要走,赶忙过来摇着爷爷奶奶说,“你们不要走嘛,我不让你们走。”

       老爸老妈看着撒娇的孙子,笑着答应着,“好,我们不走,陪着我们的乖孙子。” 龙春亮在一边看着,心里挺高兴。 可他知道,爸妈在这有点儿闷得慌。我们得找找有没有中国来的老人,可以和他们认识一下,一起说说话,聊聊天。

       说干就干,龙春亮和魏晓霞立马就在朋友中间打听有没有从国内来探亲的老人。没几天,他们就得知小汤的爸爸是从国内来探亲的,正在她那里帮她带孩子,而且他们住的并不远。周末休息的时候,龙春亮赶紧把自己的爸爸妈妈介绍给小汤的父亲,希望他们能有空多走动。老汤也很高兴认识龙春亮的爸爸妈妈。他退休前是在国内是搞炼油设计的,是一家全国著名设计院的主任设计师,负责过很多国内大型炼油厂的项目。他和龙春亮的爸爸都是搞技术的,很谈得来。他们还发现俩人在抗日战争时先后在重庆的南开中学学习过。这更使得他们格外亲热,无话不谈起来。

       有一次,老汤和龙春亮的爸爸聊起来美国探亲,他摆摆手说,“我两个孩子一个上清华,一个上北大,现在都在美国。我和老伴儿退休后就来美国和他们团聚,同时帮他们带带孩子。”

       “那怎么没见你老伴儿呢?”龙春亮的爸爸问。

       “她在加州我儿子那儿帮忙呢。”老汤轻轻地叹了口气说,“我们可没想到来美国探亲是这样的。我女儿的孩子四岁多了。我每天要接送孩子上幼儿园,打扫家里的卫生,收拾院子,还要抽空做晚上的饭和第二天他们上班的带饭。每天还挺忙。我老伴儿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我儿子的孩子刚一岁多,老伴儿要给孩子做饭,换尿布,洗衣服,洗澡,哄睡觉。我们退休前都是高级技术人员,领着科室团队做大项目的。没想到退休后,来了美国,变成干家务劳动了,快成老妈子了。”

       “那你孩子他们为什么不干这些呢?”龙春亮的爸爸有点儿奇怪。

       “他们倒是有时抢着干,可忙得一点儿时间也没有。有时一整天,连好好说会儿话的机会都没有。我们只好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你也知道留学生在这儿打拼都不容易。我们老人也想尽可能帮帮他们。” 老汤说。“我和我老伴儿在国内一直生活在一起。没想到老了老了,在美国倒变成分居生活了。我们只能晚上都忙完了,一起通通电话。”

       “那你们的亲家不能也像你们这样帮帮他们的儿女们?”

       “他们也帮。我们说好了每家半年,轮流值班。谁都知道来这儿要受累,活儿多不好做。我们的亲家身体又不好,经常说好了来接班,到了时候又有事一时来不了,让我继续在这儿顶一顶。女儿倒挺乐意的,可我老伴儿不高兴了,她心疼我,怕我累着了。本来有半年回国的休息团聚时间,又要打折扣了。”

       “看来,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呀。”龙春亮的爸爸说。

       经过几轮讨论,几回劝说,几次挽留,龙春亮的爸爸妈妈终于没有住满一年就要回北京了。他也试着问爸爸妈妈是不是愿意移民美国,反正都退休了,他和妹妹都在这里,他们可以移民来,和他们住在一起多好呀。老爸婉言谢绝了,说人老了,故土难离,落叶归根,还是希望在老地方安度晚年,不折腾了。再说了,在北京还有那么多老朋友呢。你们要是想我们,常来电话,有机会多回来探亲就是了。

       龙春亮他们打心眼儿里希望他们的爸爸妈妈能在美国住长些。他们好有机会好好孝敬老人们,可眼瞅着留不住他们,又没有什么好办法。

       读者朋友们,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