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水珠作品

登载亮水珠的文学作品
个人资料
正文

孩子不懂英语去上学,教他最重要的一句英语:孩子,老人,铁饭碗在美国(1):知青洋外传(8)

(2016-02-01 14:16:12) 下一个

     龙春亮的孩子晓明是在龙春亮毕业找到工作后才来美国的。他从小一直到小学五年级是在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身边长大。龙春亮刚来美国那阵儿,两边家里都没有电话。他只能写信给家里,那时一封信从美国到北京要走两三个星期。每天龙春亮从外边儿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看有没有家里的来信。一旦有家信,那就顾不上饥肠辘辘,迫不及待地打开来信,反复读上几遍。他真是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家书值万贯的滋味。后来家里有了电话,可那时电话费挺贵,从美国打到北京要四五美元一分钟。龙春亮他们只能逢年过节和家里通个电话,一来问候老人们的身体,拉拉家常,二来听听晓明的声音。可是常常电话那边老人们使出了各种手段,孩子就是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是在电话里,怎么也不肯叫爸爸妈妈,搞得龙春亮他们在电话这头儿干着急。好不容易叫了爸爸妈妈,那能让龙春亮他们高兴好几天。真是千金难买孩子的呼唤呀。


        按照美国的法律,十二岁以下的孩子不能独自在家。而龙春亮和魏晓霞都在上班。由于两人工作都忙,不容易请假。晓明来美国的时候,他俩只请了几天假,到纽约接了晓明,在那儿玩了两天,让他倒倒时差。返回费城的第二天就送晓明去上学了。


    晓明时差还没倒过来,又一句英语也不会讲。在爷爷奶奶家的时候,他一心想着到美国来和爸爸妈妈团聚。到了美国才没几天,就要去上学,心里十分不情愿。可是他又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乖孩子,既然爸爸妈妈让去上学,那就去呗。他只是在嘴里不停地小声念叨,“我不会英语可怎么办?”龙春亮其实心里也没谱,可又没什么好辙。他把晓明拉到身边说,“爸爸知道你不会英语,你不要怕。爸爸会慢慢教你。今天爸爸教你最重要的一句英语,千万要记清楚,记牢。”
  

      读者朋友们,你们猜,龙春亮在晓明第一天在美国上学,教给晓明的最重要的英语是什么?不是“你好”,也不是“我是龙晓明”,而是“厕所在哪里?”因为在国内时,龙春亮曾经在北京王府井的商店里遇到一对美国夫妇,非常焦虑的样子。龙春亮就上前询问看能不能帮什么忙,原来他们是内急,要上厕所,而又不知怎么找厕所。好笑的是,在他们头上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个公共厕所的中文指示牌。龙春亮想,晓明去学校一天,不懂英语还好说,要是不知道怎么找厕所,那非憋出毛病来不可。

     就这样,龙春亮开车把晓明送到了学校,办了入学手续之后,把他送到了班上,交给了当班的老师。等晓明随着老师进了教室,龙春亮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在教室后面的窗户朝里面张望,他看到晓明乖乖地坐在教室后面的椅子上,脸上露出发呆的表情。龙春亮心里明白,他一句也听不懂,心里一定挺郁闷。龙春亮顿时心里涌出一股酸酸的感觉,他不由地在心里说,儿子,难为你了。

     那段日子里,晓明回家后总是说听不懂,功课难。龙春亮他俩也想方设法地帮他提高英语,完成功课。为了激励晓明克服困难的勇气,龙春亮还常常在晚饭后给晓明讲他插队时的故事。

     这不,一天晚饭后,龙春亮洗好了碗,收拾好了厨房,就叫晓明来听故事。晓明挺喜欢听龙春亮讲故事的,赶紧凑到饭桌边,靠近龙春亮准备听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朋友,”龙春亮的故事开了头。
     “不是我。”晓明大声地说。因为龙春亮以前讲故事的时候,常常讲着讲着就把晓明给编排进去了。
     “好,不是你。”龙春亮笑着说。“这次不是一个小朋友,而是八条好汉的故事。”
     “哪里的八条好汉呀?”晓明好奇地问。
     “就是爸爸和其他七个同班同学到陕北延安插队的八条好汉。我们学校是男校,我们离开北京的时候都是十七岁左右的毛头小伙子。所以我们自称是八条好汉。”
     “ 八条好汉,好玩儿。”晓明笑了。“你是第几条好汉?”
     “我们不排座次。要是按学号,第一个是黎双元,他瘦高的个子,干活特行,讲起话来头头是道。他是专门负责我们菜地的。第二个是凌武辉,身子并不单薄可就是脑袋稍微小了点儿,他做事不哼不哈,特认真。我们这几个人里,他面条擀得最好。第三个是邹永平,他是个大块头,劲儿数他大,头也大,人也聪明,他和爸爸从小学二年级就是同学,后来在油田工作的时候又是一个队的。然后就是爸爸了。你知道,你爸爸不傻,有股子蛮力,干活舍得出力,心直口快。下一个是你李吉超伯伯,他在我们这几个人里年龄最大,会关心别人,为人忠厚老实。再往下是韩浩竞,别看他个头不大,可一肚子历史典故,经常给我们讲三国水浒的故事。然后是朱天宇,学习特好,说话办事逻辑性强,遇到问题总想出些别人想不到的主意来。最后一位是董之鹰,细长的个子,会拉手风琴,诗写得特好,有文才。我就是从他嘴里听了‘金陵春梦’的故事的。”
     “那你们八条好汉都在农村干啥了?” 晓明问。
     “嗨,说是好汉,实际是城里的孩子,以为啥都懂,实际对农村啥都不懂。从城里来到农村,碰上的难事多了去了,你想都想不到。第一件就是吃饭。”
     “啊?吃饭,那还不简单?”晓明说。
     “你以为呢,有八张嘴吃饭,可谁来做饭呀。你想吃饭,得有饭吃呀。我们在北京不是家里有人做饭,就是到点儿去食堂吃饭,都是吃现成的。没有人会做饭, 即使会做饭, 在城里是用煤火, 而在陕北是烧柴火, 完全是两码事。”
     “我们是春节前几天到的陕北村里。过春节的时候陕北那儿有个习俗,年三十包了饺子不能吃,等半夜一过就下饺子,看哪家吃的早。我们几个知青过年,也包了饺子,烧开了锅,就在窑洞的炕上饿着肚子盼着半夜好下饺子。好不容易到了半夜时刻,我们打开锅盖往锅里下包好的饺子,可不管你怎么抖落放饺子的盖帘,那饺子就是不往锅里落。原来我们在盖帘上放的薄面太少了, 饺子全都粘在盖帘上了。于是,我们只好小心翼翼地把饺子从盖帘上揭下来,可揭一个破一个。最后,我们在春节年三十吃了一锅肉末面片汤。”
     “这是有点儿惨。”晓明叹了口气。
     “我们几个就黎双元和李吉超会做窝窝头什么的。可在北京用的是煤炉,在陕北是用柴火,完全不是一码事。烧柴灶是有技术的,柴加少了火不旺,饭不熟。柴塞多了,光冒烟,不起火,饭也不熟。我们可是没少花功夫学着怎么烧好柴禾灶。你说这难不难?”
     “是挺难的。”晓明挺认真地说。
     “有困难不算啥,我们认真向房东老大娘学,不久就能烧好柴灶了,还知道什么时候用梢柴,什么时候用棒柴,还可以在柴火灰里烙饼了。”
     “我们在北京都是到粮店买玉米面,白面粉。可在陕北分给我们的是原粮。”
     “啥是原粮?“ 晓明好奇地问。
     “就是玉米棒子,小麦的麦粒。我们要自己把原粮磨面磨成玉米面,白面。而且在陕北,我们村沟里的水碱大,蒸玉米团子的时候不是对碱水,而是凭经验对水。对水少了,玉米团子酸掉牙,对水多了,团子成玉米稠粥了,掌握对水的量挺关键。我们大家是轮流做饭。有一次,爸爸当班做饭,蒸了一锅玉米团子,一揭锅,酸气扑鼻,根本不能吃。这时已经听到其他几条汉子下工回来吃饭,一边走一边唱着歌,离窑洞不远了。这要是用酸掉牙的团子伺候他们,那他们非把我吃了不可。”
     “不会吧。他们有这么凶吗?” 晓明问。
     “开开玩笑吗。可累了一天,怎么能让大家吃酸团子呢?我这着急呀。虽然我那时没学过化学,可我知道酸碱可以中和。于是我急中生智,抄起一把碱面,洒在蒸锅水里,然后把团子统统倒到蒸锅水里,用勺子搅烂拌匀。他们居然没吃出酸味来。”
         “老爸你真能对付。” 晓明笑到。
      “我们那时苦是苦了点儿,可心劲挺高,不怕难。很快我们就学会了砍柴,耕地,除草,割麦等农活,慢慢地我们都成了村里的棒劳力了。所以呀,你现在有不少难处,爸爸妈妈都知道。可只要你不怕难,爸爸妈妈尽可能帮你,你要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学好的。”
     “是吗?那我试试吧。”晓明听了故事,心情似乎好了不少。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晓明经过努力慢慢地开始适应美国学校了。龙春亮他们也鼓励他多和同学们交往,这可以加快他英语交流的努力。有时候放学后,晓明会叫一两个住在附近的同学到家里来玩。龙春亮他们也很高兴地接待晓明的同学们。
     

     有一天,晓明的一个同学汤姆来家里玩,结果等到魏晓霞做好了晚饭,他还没有回家的意思。按中国的习俗,魏晓霞邀请他留下来吃晚饭。汤姆看着饭桌上的中国菜,犹豫了一下说,“我能叫我妈妈一起来你们家吃晚饭吗?”龙春亮和魏晓霞没想到他会提这个要求,可还是爽快地同意了。汤姆非常高兴,他一边给他妈妈打电话,一边告诉魏晓霞,“我妈妈可喜欢吃中国菜呢。”
     由于住的不远,汤姆的妈妈不一会儿就来到龙春亮家。结果不但他妈妈来了,而且还带来了汤姆的一个小妹妹。这下魏晓霞可有些为难,她只做了三个人的饭菜,可现在有六个人吃饭,现做又来不及了。龙春亮和魏晓霞只好在吃饭的时候缩着筷头儿,还把原来准备的明天带饭的菜也拿来吃了。美国妈妈和她的两个孩子吃得高高兴兴,可毕竟饭菜有限,大家吃了一半,碗里还有半碗饭的时候,几个菜盘都见了底。
     魏晓霞赶忙站起来说,“你们别着急,我这就去再做个菜。” 
     美国妈妈急忙说,“不用了,你们家有酱油吗?” 
     “有呀,” 魏晓霞以为她嫌菜淡,转身从厨房取来了酱油。没想到美国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在碗里的饭上浇了一点儿酱油,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龙春亮他们没想到他们居然能就着酱油把饭吃完。
   

      经过半年的努力,晓明的英语有了很大的进步,各门功课也跟上了进度,由于他数学在中国就学得比美国学校超前,经过数学老师的考核,他跳了一级,到高一年级的班上数学课了。龙春亮和魏晓霞都为晓明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晓明脸上也逐步露出了以前常有的自信的微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阳光照耀 回复 悄悄话 “从前,有一个小朋友,”“不是我。” 好有趣啊,爸爸真用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