匝瑜

血壮山河-抗战第一书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血壮山河》之3115 上当没上当? 1

(2016-11-04 06:44:48) 下一个

 

     3114 第三部 徐州会战 第十二章 上当没上当? 1

 

     第一节

 

“150公里大防线计划”真是不容易啊,就如同三峡工程,可不是一般二般的同学能玩儿的。好在第5战区司令长官人才出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总算搞成了。

军事委员会前前后后给第5战区调来了60万部队,一开始李长官很不耐烦,“大半麇集于徐州附近地区,真有人满之患”,这下子这个“150公里大防线”就用去了40万部队,再有就是淮北、淮南、鲁西都有一些部队,徐州附近地区就空闲多了,李长官的心情也就舒畅起来了。

问题是大问题解决了、小问题总还有,就好比大工程惊天动地,那总要有点儿不算影响的小影响出现,就如同三峡这样伟大的工程,出现点儿滑坡、旱象啥的,那还算个事儿?可就有人翻出这些小问题来叽叽喳喳,实在烦人。作战厅厅长刘斐就是属于这种抄着手说风凉话的不和谐分子,老是在后方武汉吵吵“要集中兵力、集中兵力啥的”,“笑话!集中兵力?你也不看看谁在第5战区当家?集中兵力?机动作战?俺也得会使才行啊。”

到了这会子蒋委员长也看出来了,李宗仁4月17日说的“在此一举”基本上是靠不住了,再加上4月25日第5战区第6号“作命”的破产,统帅部只好更改“国军作战指导方针”,“国军以阻止敌打通津浦路之目的,在鲁南集结相当限度的兵力,行攻势防御。但敌如由国内大举增援至兵力较我绝对优势时,则应避免决战,逐次抵抗,以消耗敌之战力。同时在武汉及郑州以西集结兵力,准备诱敌深入与之决战。

这个修改过的“国军作战指导方针”还是错误的。第1,现在日本国内现在短时间内已经无兵可调了,这种战略情报都不掌握、或者说不进行测算,统帅部可谓糊涂,这个避免决战的前提不存在;第2,对敌情判断错误;此时5月1日,日军抽调华中派遣军和华北方面军的大部分兵力进行徐州会战,就是这些兵力,不用日本国内增兵也是抵挡不住的;第3,对敌军作战方案一无所知;这次徐州会战日军采取的是分进合击、穿插包围,着眼于歼灭野战有生力量,“武力解决中国事变,促使蒋政权屈服投降,迈出决定性的一步。”第4,徐州逐次抵抗放弃后,还要在“武汉及郑州以西集结兵力,准备诱敌深入与之决战”,还是错误的决战思路。

错了也就错了,反正这种指导性的纲领文件对李长官来说没啥意义,是逐次抵抗还是撒腿就跑,到时候再说好了。可现在倒是有些技术问题要解决,部队太多了,60万了,李长官记不住这些人名,也不能再去训话了。

部队多了只有韩信可以干,除了此人之外,其他说的“多多益善”基本上都属于吹牛,因为谁也不会有运气一个人带领60万部队,所以牛皮一般不会破,可是这次运气偏偏落到了李长官的头上!本来以为韩信“多多益善”是说着玩着摇着扇子的就办了,可是事情到了自己头上,这个“多多益善”肿么成了“人满为患”?看来“人民战争”也不是谁想搞就能搞得了的。没办法只好根据鲁南、淮北、淮南、苏北4个作战地区的情况,第5战区在5月编成了5个兵团:

1、淮南兵团,司令李品仙,下辖杨森之第27集团军,徐源泉之第26集团军,李品仙之第11集团军;兵团指挥部设于六安;

2、淮北兵团,司令廖磊,下辖廖磊之第21集团军,冯治安之第19军团,区寿年之左翼支队;兵团指挥部设于宿县;

3、鲁南兵团,司令孙连仲,下辖孙连仲之第2集团军,孙震之第22集团军,于学忠之第51军,卢汉之第60军,樊崧甫之第46军,谭道源之第22军,周碞之第75军,王长海之第132师,王文彦之第140师,张轸之第110师;

4、预备兵团(后改称陇海兵团),司令汤恩伯,下辖汤恩伯之第20军团,张自忠之第27军团,李仙洲之第92军,李延年之第2军;

5、苏北兵团,司令韩德勤,下辖韩德勤第24集团军,石友三之第69军;兵团指挥部设于淮阴。

一人一块责任田,部队来得多了只好分家,第5战区的计划工作没有搞好,水平甚至比不上计划生育。编的也不是太合适,战场情况复杂,瞬息万变,您这在战斗中编组部队可是个高难度,有的部队到不了作战地点,有的部队就干脆撤不下来。乱七八糟,互相穿插。

行啊,不管咋说反正是编成了。北线战事陷于停滞,李长官“150公里大防线”也就建成了。南线平静,西线安静,所有的争议都不在表面了,形势大好而且稳定。李长官认为维持稳定就好,因为稳定可以压倒一切,也包括日本人。

可是日本人不愿意看到李长官的稳定成果,南线开始进攻!

 

本来华中派遣军和华北方面军双方约定是北线先动手,南线准备好了之后,4月24日开始进攻。华中派遣军的准备工作并不十分顺利,动手时间一再后推,最后到了5月5日才开始全面进攻。此时中日双方在北线越打越大,徐州的国军越聚越多,第5战区的大部分部队都胶着于阵地战,此时南线动手,客观上就成了北线吸引敌军主力,南线动手打穿插,包围、歼灭的有利态势。有的人就分析这是日军的战役设想,俺推测是不是有一定的偏差?日军是设想歼灭国军野战主力,但是一开始不是这样设想的,而是北线、南线都实施穿插突破,最后达成战役目的。而现在南线动手更晚,李长官又让部队一心扑在北面的阵地上,结果形成了这样一个态势,对日军来看,也不错。

这样看来,如果是日军一开始就有北线吸引国军主力的战役设想,那李长官的“150公里大防线”就上了日本人的当了。如果是日军战场配合有误,那李长官的“150公里大防线”正好就帮了日本人的忙了。这到底是上没上当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