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九松堂

故乡远,西风长,中文最难忘
个人资料
宁要中文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逼婚, 催生 vs.“死亡焦虑”

(2016-01-23 13:12:48) 下一个

那年回国,忘了为何撞进一处蛮像样的公园。既非节假日,又非周末。公园里游人不多,我和太太乐得清净,悠然自得。三转两拐,穿过一个“月亮门”,忽然被眼前小树林中的景象吓了一跳。黑压压的一大片人!中老年为主。围绕着一些白纸,有的漫步穿梭,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作着笔记。我们愣了半晌。电影上见过“地下党”秘密接头,可没见过用一个连的“兵力”集体接头的。也听说过“飞行集会”,可这个“集会”却是不慌不忙,喝茶聊天,没有半点要“飞走”的架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鼓足勇气,混入人群。原来,这是父母们(也许还有爷爷奶奶)在为子女张罗对象呢。纸条上写的是自家子女的条件,优点及求偶的要求。说白了,就是列明了咱娃的“卖点”和“买点”。对我等不带“纸条”或“路条”,来路不明的游人,只要拍照不过分,基本上还是客气的。

游击了一圈,撤退回家。很多日子以后,几乎已经记不得那公园的名字了,但对“月亮门”后严肃认真的家长们,大同小异的纸条,仍旧记忆如新。

笔者不知道这种“相亲交流会”(怎么看怎么像“交易会”)啥时开始在神州大地上雨后春笋的,起码在咱“需要”时没有听说过。(对此有研究的,大概可以算出笔者的年纪了)。据说,现在“相亲交流会”的深度,广度及档次提升的速度,绝不在“高铁”之下。

本来这件事儿也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没往深处想。可近日在网上读了一文(廖玮雯)。使我去想,“交流会”后的家长们会如何面对那些“纸条”上的人?他们之间会发生些什么?为什么美国没有这种在中国司空见惯“交流会”?……有看客可能要急。唉,打住。有“咸吃萝卜淡操心”的嫌疑呵。其实,在这城里转游的,有几个不曾,或不会有面对类似情形的可能呢?当然,如何面对肯定是各有各招。这篇文章也是一家之言。如何吃这略有哲理味的“萝卜”,您自己看着办吧。

好啦。摘录如下。

 

 

 

先来做个假设。

如果一个孩子丢了,他的亲生父母倾家荡产寻亲多年,最终得知孩子已被一户物质基础优渥,家教环境良好的家庭收养,养父母学识渊博,对待孩子视如己出,孩子教养良好,健康成长,问题来了,这个时候,这对已经一贫如洗的夫妇要不要去认领这个孩子?

我想,就多数人的观点而言,或者真的是自己遇到这件事情时,内心一定非常挣扎,十分痛苦,事实上,理性而言,似乎不去揭示真相,不去认领孩子,对于孩子的成长与未来,是最好的。但是这就意味着放弃“这个孩子是我的”这个事实,意味着彼此再无交集,意味着往后只能切断血脉,各自生活。这比放弃自己爱的人,让她去寻找自己的幸福更加痛苦与艰难。

就本能而言,我们期望孩子是自己的,我们期望和他建立联系,拥有这样一层血脉关系,这种想占有的欲望与生俱来,难以克服。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父母的行为之后,我们常常无法判断他们究竟是爱他们的孩子,还是认为孩子是他们的财物。对于子女,他们需要掌控、占有,而当情况一旦失控,他们会陷入恐惧中。

催婚,就是父母对子女未来生活的一种掌控。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两个传统观念,一个用来催婚,一个用来催生。

前段时间,听闻一位父亲对儿子说过一句话:若你不要孩子,我们生你干嘛?!

我们生你养你,不是因为至少不是完全因为我们爱你,而是因为,你要替我们繁衍后代,继承财产,你要让我们的血脉得以延续。

既然要孩子,前提当然是结婚,所以,催婚这事就会显得非常紧急,因为随之而来的还有催生的任务需要完成。

曾经做过调查,为何很多父母如此焦虑子女的婚姻大事,甚至20出头的女生就已经开始被频繁地安排相亲,明面上得到的回答是:父母想要看着子女过得好,只有当他们完成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的任务以后,父母才能放心。

然而这里有个悖论,如若父母是为了子女幸福,想要他们过得好的话,为何许多父母并不去考虑子女的感受?不去考虑他们内心是否快乐?是否幸福?不去考虑他们是否有一个可以共度此生的对象?甚至不去过问他们是否愿意此时此刻婚娶?他们是否愿意此时此刻去要一个孩子?

如果只是嘴上说为了子女好,可是并不去考虑子女的意愿和感受,那么,这是爱吗?

对于一个同性恋,不婚族,丁克族……而言,面对这些来自父辈的要求与压力将会更加痛苦。

父母、子女原本最亲的人之间,开始了彼此的折磨。

众所周知,婚姻是两个原本陌生的人之间建立起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催不得,急不得,催没用,急没用。稀里糊涂结婚,其实是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不对自己负责,不对对方负责,在这种情况下,产下孩子,更可能是对孩子的不负责,如此这般,恶性循环。

这些道理,很多父母都懂,但是,为何他们还是如此急切地,迫切地希冀孩子可以尽早成家,生儿育女呢?

此前,我一直认为那是控制欲——你是我的孩子,所以要听我的安排,或者,是自恋人格在作祟——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哪怕你“暂时”不懂,后来,在我深究之后,我认为这还可能是他们克服死亡焦虑的办法。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婚姻出现问题,事业未见起色的父母,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反而很高,对于子女的升学就业,婚姻嫁娶干预最多,似乎,他们平凡的人生亟需子女来进行改变,他们的梦想亟待子女来为其实现。

在这种状况下,焦虑的父母会加大对于子女未来选择的干预力度,催婚,催生一天比一天紧急,因为我要在我死亡之前,安排好这一切,从而让我的生命得到最大的延续——这就是他们生而为人的任务所在。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子女没有办法担负这些责任,也没有办法去为父母克服“死亡焦虑”,这是每个人需要去独自面对的事。

试问,我们又有多少人能知道太爷爷的过往和愿望?甚至,你有多了解你爷爷呢?

我们听闻很多悲剧,有些子女因为无法担负父母施加的各种压力,最终选择了最为激烈的对抗——自杀。

父母抱着冰冷的尸体哭泣;“爸妈错了,我们再也不逼你了,早知你这么苦,我们就不去逼你了,你醒来好不好?只要你能活着,你爱干嘛干嘛,只要你能好好活着就好……”

有时,非要走到这步,才会有人觉醒——他人无法担负你应当担负的责任,哪怕是在父母子女之间。

所以,第一个观点是:父母是亲人,而不是主人,要去解决这个问题,最好能够彼此觉醒,至少,要有一方能够觉醒,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于人生拥有选择的权利,要将对方作为一个人去尊重,然后承担自己作为人的责任。

有时我们会说,父母不听我的,父母不愿赞同,他们死守他们的观点,他们不断干涉我的权利,所以我也没有办法……事实上,当你说出这番话时,你依然未能真正觉醒。

佛陀年轻时是个王子,他想出家苦修遭致父王强烈反对,于是他在星夜逃离皇宫,在他觉悟之后,得以说服父母,理解他,支持他,乃至随他皈依佛法。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哪怕父母位高权重到了国王这个位置,你依然拥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

我们之所以纠结痛苦于父母的控制,在于我们自身也有难以决断的为难,此时与其和父母争执不下,不如好好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做出决定。

通过我们的努力,去影响,去改变父母的观念和看法,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起初都不能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甚至会遭受到他们强烈的反对与阻挠,但是最终,因为坚持,因为自己能够承担责任,可以为自己的选择买单,他们最终得以自由选择人生之路,并得到父母的谅解。

独立可以承担责任,而爱可以稀释冲突,建立联系。所以,我们首先需要独立,然后去爱父母。

事实上,一个成熟的人,他不需要通过孩子来证明自己曾经活过,他们爱孩子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可以快乐地成为自己。他同样不需要怪罪父母没有去支持和理解他,因为他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我们期盼父母子女双方都能够共同理解到这一点。当我们深切地理解了人的责任以及局限之后,还要能意识到父母子女之间还是亲人,亲人之间最重要的,不是支配与控制,而是理解与陪伴,最重要的是爱,宽容谅解来自于此,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死亡焦虑,得到救赎

……

承担爱与责任,是人成熟的标志,而你之所以感到痛苦,在于你还不够强大。

其他文章 〉〉〉

送你8条小抄,够毒!见血!你敢看吗?

冯巩的55句幽默搞笑,至理名言

自由与爱情

请保重!成为“肥羊”原来很简单---之一

我家桑树背后的真相 (之 一)

《生肖灵地寻访记-羊头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见风是雨 回复 悄悄话 这种公园相亲角骗子也不少。小心骗婚的。
nightrose 回复 悄悄话 同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