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驴看戏

把你当人看,不要学狗叫。
正文

为何极端幽灵在法国徘徊不去

(2015-11-15 19:37:34) 下一个

这次巴黎恐怖袭击事件规模之大、伤亡之多、波及面之广可谓史无前例,“伊斯兰国”已认领这次袭击。年初“查理周刊事件”创伤未愈,而今又添新痛,这不禁让人反思:为何暴力极端主义的幽灵在法兰西徘徊不已?

发生在法国绝非偶然

同伊斯兰挂钩的恐怖事件发生在法国绝非偶然,这与穆斯林族群长期深陷社会底层和边缘化困境、西方社会普遍存在针对穆斯林的歧视和排斥以及法国不断干预中东事务密不可分。撇开西方霸权主义和“文明使命”不论,单从法国内部日益激化的族群矛盾和社会冲突便可窥探事端的端倪。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为满足经济重建需要从前殖民地的北非马格里布地区招募大量穆斯林廉价客工,以弥补劳动力短缺。随着1973年经济衰退降临,法国废止客工招募制度,鼓励客工返回原籍。但因种种因素,多数穆斯林未能按期返回祖籍国。尽管如此,法国政府又出于人道考虑允许移民家属以家庭团聚方式移民法国。这样一来,扶老携幼的穆斯林移民便络绎不绝地涌入,加之难民、寻求政治庇护者和非法移民等,法国穆斯林人口不断攀高。据皮尤研究中心估算,法国当前穆斯林人口多达470万,占总人口的7.5%,鉴于其较高的出生率和外来移民继续涌入,预计到2030年将达686万,占总人口的10.3%。可以说,法国在半个多世纪时间里就不知不觉地建构出一个庞大少数族裔。

穆斯林被边缘化,面临融入危机

问题是,这个庞大穆斯林族裔又是一个难以融入法国的边缘群体。究其成因,主要在于:其一,绝大多数穆斯林移民的教育程度不高,因此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差。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法国经济的“去工业化”更使穆斯林深受其害,因为失业剧增,许多家庭部分或完全依赖社会福利,结果引发法国社会普遍不满,认为穆斯林是法国福利制度的寄生虫。 

其二,穆斯林少数族裔与法国社会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格格不入,更助长了主流社会对穆斯林社群的歧视和排斥。绝大多数穆斯林生活在法国大城市的边缘地带,与主流社会缺乏交往融合,过着名副其实的“平行生活”。许多目不识丁、语言不通的第一代穆斯林移民难以融入法国尚可理解,但问题是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第二三代穆斯林也面临着想当法国人而无法成为法国人的两难困境。他们从小接受西方教育,思维和观念都与西方人渐趋相同,但在严峻的现实生活中却发现自由、民主、平等不过是抽象口号。他们渴望被主流社会吸纳,但社会所能给予他们的发展机会极为有限,相当广泛的歧视和排斥使其倍感挫折。他们在名义和法律上是法国公民,但在文化和社会意义上不是。 

困难重重的社会流动、无法逾越的族群鸿沟、难以克服的社会歧视,这些都进一步激发和强化了法国国内穆斯林的身份认同和宗教意识,滋生一股难以抑制的“逆反的宗教性”。许多法国新生代穆斯林从《古兰经》中寻觅慰藉,在清真寺找到归属,重新皈依为“再生穆斯林”,尊奉更加原旨的信条。针对西欧六国穆斯林宗教性的一项跨国研究表明,第二代穆斯林中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比例高达39%。其中,仅在法国就有5000多名圣战主义者,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有多达1600名法国穆斯林前往叙利亚和伊拉克境内交战区域参加“圣战”。由此可见,新生代穆斯林的宗教性萌生、彰显甚至走入极端,已经不是传统智慧中的“一小撮人”,而是拥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并与某些跨国伊斯兰运动相互勾连。 

既有应对方式失败,需另辟蹊径 

跨入新世纪以来,法国政府清楚地认识到,如果继续漠视穆斯林的边缘化处境,势必导致纷争并起、永无休止的族群分裂和社会动荡。为此,法国政府坚持“共和同化模式”,试图从促进公民融入,强化国家认同;捍卫世俗共和原则,遏制极端宗教势力蔓延;加强政府与穆斯林社群的沟通对话,强化国家对伊斯兰事务的控制;严厉打击极端主义,推动去极端化工程等方面着手,推动穆斯林移民的融入进程。 

美国政治学家福山说过,“法国的共和同化是处理移民的最好途径”。但同许多社会现象一样,理论上完美并不意味着现实中可行。欧美舆论普遍认为,无论采取的是哪种模式,欧洲各国政府推行的穆斯林融入政策都以失败告终。 

面对巴黎恐怖袭击这场国家安全的巨大危机,法国政府和社会需要保持清醒、冷静思考,避免“穆斯林妖魔化”“伊斯兰恐惧症”陷阱。同时,法国政府还需另辟蹊径,以缩小主体族群与少数族裔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为突破口,通过有效措施妥善解决穆斯林族裔面临的族群歧视和社会排斥问题,进而在保持国内安全与保障穆斯林尊严、基本人权及平等权利方面找到平衡,在恪守国家认同和基本价值观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文明间的交往对话、找到不同族群的和解共生之路。 

现在,穆斯林融入危机不仅法国独有,而是欧洲多国乃至世界更多国家共有。法国面临的困境应成为一种警示,促使相关国家在解决危机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YellowPear 回复 悄悄话 德国二战后也从土耳其引入大批劳工,跟法国的情况类似。这些在德的土耳其人也是比较的封闭,大多本族内通婚,二代三代土耳其人说的德语还是有浓郁的土耳其口音。德国之所以没有陷入法国的境地,我的理解是,在德的土耳其人很务实,大多从事手工业和小商业,过着比较富足的生活,所以没有法国的穆斯林那么激进。
沈成涵 回复 悄悄话 欧洲因为希特勒大屠杀的心理包袱,以及对从前殖民统治良心上的歉疚,使得“文化相对论”在欧洲大行其道。这种学说认为,文化没有先进落后的区别,非洲的部落文化与西方主流文化是平等的。因此对移民采取的是多元文化政策,不要求移民融入新环境,而是鼓励他们保留自身的文化特色,并基于此形成了一整套的社会经济和移民政策。
这种政策的后果,是不同种族的人们在同一个地区各自过着平行的生活,穆斯林还常常提出与自由社会相矛盾的要求,例如在公共泳池和医院实行性别隔离。部分穆斯林移民坚持遵循一些部族习俗,如一夫多妻、割礼、包办婚姻和荣誉处决等。有调查表明,在德国的穆斯林男性中,多妻者达到35%。而这些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的都被合理化了,民主、自由、平等、宽容等核心价值则被弃之不顾。
价值观和文化上的离心离德,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被放大。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年轻人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其失业率往往是成年人的两倍,在多个国家达到了50%的惊人比率。而发达国家的穆斯林二代和只知埋头苦干的父辈不同,他们接受的是主张自由、平等的欧洲教育,希望融入当地社会,但肤色、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又让融入变得困难。而且显然,他们也不可能回到父辈的母国。这样一种认同危机和个人遭遇上的无能为力,就成了极端化最有利的温床。
在这样的背景下,IS(伊斯兰国)这样善于利用社交媒体的组织,就很容易俘获少数穆斯林二代的心。这些人在IS受训之后又返回欧洲,就成了所在国家的定时炸弹和极端组织的特洛伊木马,随时可能被动员起来发动袭击。再加上欧洲近期吸收了大量中东难民,这些人里难免夹杂着恐怖分子。几个因素迭加,就使得欧洲遭遇恐怖袭击的可能性大增。
近年来,欧洲多数国家已经明确放弃了多元文化政策,但这一政策的后果已经积重难返。巴黎恐怖袭击重创了法国和欧洲,但在政策惯性和政治正确之下,欧洲国家行之经年的一些过分宽松和妥协的政策很难戛然而止。欧洲致力于融合和一体化的明灯没有熄灭,但已经暗淡了许多。事实上,很多时候人们必须面对惨淡的现实,过分的理想主义看似很美好,但可能在一开始就是错的。
沈成涵 回复 悄悄话 “但是今天,当下,现在,再提融入,同化穆斯林,不是显得幼稚得可笑,天真得令人齿寒?”

----认同!伊斯兰世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进行过宗教改革,如同中世纪前的天主教。百年前开始,伊斯兰教就无法将工业文明纳入自己的治理体系内,要么西化,要么原教旨化,无法做到有机融合。西方的崛起,源于自身宗教改革。穆斯林的衰落,因为停滞。像“瓦哈比”“ISIS”这种大开历史倒车的思潮,注定是世界发展的不安定因素。
颐和园 回复 悄悄话 如果10年,或5年前,哪怕一年前读这篇大作,我想我不会提出太多异议。但是今天,当下,现在,再提融入,同化穆斯林,不是显得幼稚得可笑,天真得令人齿寒?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