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陆战一师的撤退
在西线已经完全溃败, 大局已定的情势下, 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终于在11月30号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 显然, 撤退的第一步是柳潭里的陆战一师主力从柳潭里撤回下碣隅里。 但柳潭里的撤退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因为家大业大, 史密斯师长又不想扔下任何重装备,所以, 尽管柳潭里离下碣隅里只有不到25公里, 负责撤退指挥的利茨伯格上校慎之又慎。 他首先派出戴维斯中校率一只营级特遣队援助德洞岭的巴伯加强连。 这只特遣队运用我军的战斗模式, 全副轻装, 不分昼夜, 不走公路, 沿着公路旁的山岭脊道,踩着英尺深的积雪, 向德洞岭杀去。 目标是在师主力到达德洞岭以前, 清除关口附近对公路的任何阻挠, 并把德洞岭山顶的巴伯连队接应出来。 事实证明, 陆战一师确实是一只过得硬的部队。 他们在有重武器掩护下, 能够打出最高的战争效率。 在没有重武器的掩护的条件下, 也照样能发挥出像我军一样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力。 跟美国陆军真是天上地下。顺便说一下, 笔者认为陆军战斗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将不知兵, 兵不知兵。 美军中只有两个兵种士兵负伤后回到原连队, 一个是空降兵, 一个是陆战队。而在陆军, 士兵负伤归队,一般不回原连队, 而是根据需要, 随便分配, 这就使得一个连队里的士兵没有相互了解和友谊, 往往是在一起只有几个月。 而军官的分配也和士兵一样。 所以整个部队只是一个机械式的分工合作, 很难达到小范围内的协同。 二战中尽管陆战队和空降兵都成军时间不长, 但在欧洲和亚洲的表现都比陆军好。
先头部队派出后, 利茨伯格深知在回下碣隅里的路上遍地都是我军的阻击部队。因此将撤退的部队完全布置成进攻队形。他将部队分成左翼右翼和中央分队。 左右翼一律轻装,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 沿道路两侧的山脊攻击前进, 所有的伤员, 车辆,工兵沿中央道路前进。而火炮也对两翼的部队提供火力支持。 这样尽管撤退速度很慢, 但最大限度减少了伤亡。
计划开始实施后, 戴维斯先遣队按时到达德洞岭和巴伯连队回合。 不久师主力也按时到达。 戴维斯先遣队士气正旺, 又为整个部队主力担任后卫。经过59个小时的艰苦奋斗, 陆战一师主力终于冲破我九兵团的重重包围, 退回了下碣隅里。 经过五个日夜的战斗, 陆战一师死伤一千人左右, 冻伤500人左右。 九兵团数字没有统计, 但至少是陆战一师的几倍。 除了战斗伤亡以外, 我军最大的问题是伤员得不到及时救治。 所以,我军死伤比例很高。 另外,由于没有御寒的冬装, 我军产生了大量的冻死和难以治愈的冻伤。 相比起来, 陆战一师的冻伤基本上是轻微的, 很快能够痊愈。 而伤员能够得到及时包扎, 并迅速通过飞机运往日本医院进行手术。
师主力回到下碣隅里, 史密斯师长大大松了一口气, 现在下碣隅里部队一万多人, 坦克,装甲车, 及各种工程车辆,运输卡车一千多台。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把陆战一师运回咸兴或后方。为此,第十军和相配合的陆海空三军在下碣隅里专门开了一个会。 由于下碣隅里的机场已经完工, 凭美军的运力, 把陆战一师的装备和人员空运出去是可行的。但史密斯师长力排众议, 决定陆战一师沿原路步行撤退。 他的理由是如果空运, 最后担任掩护的部队会成为九兵团的盘中餐。 并且随着下碣隅里主力的撤退, 古土里剩下的两个营也会成为我军下一个攻击目标。 史密斯师长要把整个师的部队全给带出去。
师主力于12月4日到达下碣隅里,经过两天的休整, 准备于12月6日开始向古土里撤退。 这时九兵团的26军主力终于赶到战场。宋时轮认为,在第一阶段的战斗中, 之所以收获甚微,没能达成战役合成, 主要是由于兵力分散。 现在有了26军三个生力师, 再加上27军的受损不大的两个师, 一定能在陆战一师的撤退途中有所斩获。他的命令也很简单, 26军在前面堵, 27军在后面追, 打不死陆战一师, 也要啃下一口肉。
没想到, 真打起来, 满不是一回事。 陆战一师从下碣隅里的撤退态势跟从柳潭里一样, 根本不像败退, 而是像全面进攻。 史密斯师长安排七团当先锋,五团殿后。 在七团还没出发前, 几十门榴弹炮为了把炮弹打光, 减少累赘, 对从下碣隅里到古土里的18公里实行地毯式炮击。 同时从日本和在咸兴的八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各种类型的上百架轰炸机轮番起飞,对道路两旁任何的风吹草动实施打击。 在地面上, 七团以坦克为先导, 所有陆战队员沿道路两旁的山岭攻击前进。这种陆空铺天盖地的进攻模式,使我军的小米加步枪难以施展和接近敌人的中央后勤和辎重部队。 断后的5团面对27军的不计代价的进攻,也殊死一搏。根本不给27军任何突袭的机会。 所以我军罕有斩获,最后我两个军在陆战一师从下碣隅里到古土里的18公里的撤退途中共杀死杀伤美军600人左右。 陆战一师几乎毫发无损地退回到了古土里, 和一团的另两个营回合了。
美陆战一师退到了古土里, 第十军担任左右翼掩护的其他部队也向后收缩。这时,尽管美第十军离港口咸兴还有两站,但我军至此已经基本没有机会对第十军任何一部分部队进行围歼作战了。 唯一一个剩下值得一提是水门桥的炸毁和重修。 水门桥是古土里到港口咸兴的唯一通道,过不了水门桥, 第十军就不能通过港口从海上撤退。按照初始围歼陆战一师的计划, 我九兵团20军需要派一股小部队炸毁水门桥。这样如果万一围歼陆战一师有敌人突围出来,也没法通过水门桥。 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 20军60师的部队忠于执行了兵团的作战意图, 对水门桥进行了三次爆炸。炸的连桥墩都没有了。但美军退到古土里后, 工兵营长佩特里奇通过对水门桥的评估, 成功地用从日本空投来车辙桥组件, 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架起了一座能通过坦克和各种卡车工程车的军用桥梁, 使得我军认为的不可能变成了通途。
长津湖之战的思考
战役的结果:美第十军陆战一师是主要的围攻对象。 共被打死700多人, 受伤4000多人, 另有7000多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冻伤, 但基本不影响继续作战。 美陆军第七师31团战斗队受到毁灭性打击, 被我军打死俘虏1500人左右, 是整个战役中美军最大的损失。九兵团的损失没有公开的统计, 但在战役的第一阶段, 20军基本被冻伤打残是不争的事实。 在第二阶段, 26军和27军也遭受了重大损失。现在官方的统一报道是死伤一万五千多人, 冻伤四万多人。 这个数据显然是有争议的。 这一点从后来我军内部的通讯也可以看出来。 后来我军的空军司令迟浩田回忆当年20军的长津湖作战时曾经说, 他所在的营他是唯一一个没有冻伤的。在后来朝鲜战争第四次战役发起时,彭德怀给毛泽东的电报中汇报说, 九兵团能够行动的战士只能编成八个团,这已经是长津湖战役三个月以后了。我军是苏联编制, 每个团1500-2000人左右, 所以八个团是15000人到20000人。 而我九兵团入朝时是16万人左右。 由此可想我九兵团的损失程度了。
战役的反思:
说到第九兵团的处境, 统统是简单的一句话“零下20-30无冬装”,太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