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lying.high.blog.163.com/blog/static/133724055200911632011946/
为什么叶群坐在256号飞机驾驶舱里?
从当年驻蒙古大使馆工作人员在256号飞机残骸及其九具尸体写的报告上看,叶群的尸体在最前 方,同时也是被烧毁最少的一具尸体。也就是说,叶群是坐在飞机前面的驾驶舱里。因为飞机的三个油箱在左、右机翼和中部机舱下部,叶群所在的驾驶舱离开油箱 的位置最远,所以烧伤最轻,完全符合逻辑,只是有一个问题:她为什么坐在驾驶舱里?在千百篇论述256号沉沙大漠的文章中,却没有一篇,甚至一段话是对此 进行解释的。现在我就从飞行技术角度来推测一下其可能性。
1964年出厂的三叉戟飞机和1963年出厂的波音公司727飞机有许多类似之处,同是尾部三 台发动机,载客量、航程等等都相似。同时据70年代参加过波音公司727飞机设计工作、现为727机队技术总工程师迈可-比格勒讲,从50年代的波音公司 707飞机到60年代727等飞机,都在当年FAA的规范化之下,即三个人的驾驶舱,主驾驶,副驾驶(First Offieer)和飞行工程师(Flight Engineer)。注意,这第三个位置不再是领航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飞机,是把第三个人称为领航员(Navigator)。但从707飞机开 始,FAA重新划定第三个人的作用,即他/她眼前的面板,为飞机的几个系统,例如燃油,液压和电力等等。一旦系统出现故障,飞行工程师即切换备用系统,换 句话说,在系统不发生故障时,例如在降落过程中,此人可有可无。但在关于256号“三叉戟”飞机的文章中,不乏强调此为领航员的位置。意思是256号飞机 没有领航员,哪能不迷航?此说法是对飞机驾驶舱的误解。
从机舱向前看,左手边为主驾驶,右手边为副驾驶,飞行工程师坐在副驾驶的后边,从1968年的 波音公司737飞机起,改为二个人的驾驶舱,即把飞行工程师的位置取消,把那系统控制版移到驾驶舱的顶板上。早期的747飞机也是三个人驾驶舱,从 1988年的—400型开始,改为二个人。无论如何变化,有一条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那就是正、副驾驶面前或俩个人之间仪表及操作部件,必须允许其中任何一 个人完全有效、安全地把飞机降落下来,这是为了一防万一,其中一个人生病、受伤的原因,这是FAA的设计规定之一。对256号飞机来讲,就是说潘景寅完全 有足够的仪表和操纵部件把飞机降下去。另外,在对任何飞行员训练时,必须要训练的一个项目就是单人飞行员的起飞和降落,也是为了万一另一飞行员生病。没有 这一训练,是不可能拿到飞行执照的,当年在山海关机场起飞时,如果潘景寅知道三叉戟飞机不能单人驾驶降落的话,除非潘景寅的脑子进了水,否则他绝不会起 飞。换句话说,潘景寅之所以单人起飞,就说明他知道他既不会迷航,也可以单人把三叉戟飞机降落下来。
如果有一个人,懂得飞机,在降落时可以帮忙一下,那么应该对潘景寅是个帮手,增加降落的成功系 数。这个人可以坐在右手边的副驾位置,在潘景寅的口头指挥下,减小油门。同时可以向潘景寅报出飞机的速度和高度,我想,任何一个飞行员都会欢迎这样一个帮 手的。当时飞机上的9个人,除了潘景寅和林彪之外,最有资格的应该是林立果。也许他为了保护其父,就坐在了机舱内。最没有资格的就是叶群了。因为她对飞机 机械是百分之百的外行。三个随机机务工程师,绝对的不缺乏基本的机械和飞机控制常识,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讲出什么是飞机襟翼和发动机反推,如果对他们不放心 的话,就是汽车司机,也可以在潘景寅的指挥下,放掉燃油, 放下襟翼,放下反推,再迫降。退一万步讲,潘景寅也该告诉“副统帅”,机头离油箱最远,机身离油箱最近、落地时的最危险。“副统帅”和林立果应该坐在驾驶 舱,我推测,叶群坐在驾驶舱的目地是了监视潘景寅。可是叶群是对飞行一无所知。
对于这一切互相矛盾的事实,有各式各样的推理,只有一种推理,可以对此做出合乎情理的解释。就 是潘景寅骗了林彪,潘景寅想死而不是想活。请看一下以此为依据的推理。潘景寅告诉大家,我完全可以把飞机迫降下去,因为我有足够的仪表和操作部件,而且受 过单人迫降的训练(这些都是事实),你们只要在机舱里坐好就行了。你们都不懂飞行,在驾驶舱内只会添乱。林立果对此有点不放心,就让叶群坐在驾驶舱中监视 潘景寅。如果是一个随机机务工程师坐在驾驶舱中,也许他会指出:1、燃油没放 2、襟翼没有放,3、何时发动机反推?(发动机反推是在着地的瞬间,所以他应该事先问好)。为了安全,应该是“副统帅”坐在机头部分。为了降落,应该是林 立果或任一随机工程师,坐在副驾驶位置。潘景寅不想任何人干扰他自杀性的迫降,就不让任何可能指出他飞行错误的人在驾驶舱里。
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和国内的机务工程人员打交道。我认为他们对飞行的熟悉程度,绝对不属于 “混饭吃”的,而是对自已的工作了如指掌。如果问他们襟翼和发动机反推,没有一个人会不对你讲上一个小时的。至于飞行员的训练,单人起飞和降落的训练,在 今天的飞行模拟器上是正常训练的课目之一,已属平常。不要把飞行的操作本身想的太复杂。这些收放襟翼、发动机反推等等的操作,不过是移动一些把手而已,和 汽车的操作本身并无二致。而何时操作,操作多少,才是飞行员的关键,
实话实说:在林彪彪256号飞机折戟沉沙一事,在没有黑盒子公布之前,绝不可能得到全部真相。 最近又读到某位克格勃的“采访记”,说黑盒子里没有说话录音,这完全是满口谎话,只要有声音就有录音(黑盒子是自动录音),怎么可能没有记录呢?!没有声音,那还有飞行数据记 录在何处?如果什么都没有,那又为什么不把两个黑盒子公布出来呢?没有黑盒子,所有的文章都是在推测和推理。而符合逻辑的推理,应该是远比“大胆考证”更 让人信服。比如说对林彪秘书李文普的问题上。有人大做文章,源于凤凰电视台采访前克格勃的枪支击发问题,却对李文普跳车本身一言不发。就事论事,第一,李 文普不可能知道伊尔库斯科在何方,除非他自己早就想跑过去。李文普也不可能听别人说到此地名,因为它实在不是一个大城市。第二,从1954到1971年, 李文普断断续续地给林彪当了17年的秘书。又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李文普不可能不知道背叛“副统帅”对他意味着什么。跳车,那是和“副统帅”决 裂。一个1948年入伍的解放军老兵,在没有确切消息的情况,怎么可能在“副统帅”面前跳车逃跑。合乎逻辑的推理是李文普在汽车上听到“伊尔库斯科”的名 字,知道林彪要出逃,才决心“叛主”。
另一个逻辑推理,就是有了这一先例,潘景寅在一开始,并没有被告之真正的飞行目地。连林彪最贴身的李文普秘书,且会跳车“叛主”,潘景寅和林彪的关系不过是上、下级的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而已,远不如李文普秘书和林彪的17年关系,当得知真像之后,也就舍身撞机了。
补充:
每架飞机有二个黑盒子(实际是橘色。之所以被称为“黑盒子“Black Box,是因为它的保密性,而不是颜色,例如美国的保密项目,叫Black programs.)。一个黑盒子是记录飞行航迹,一个是驾驶舱的对话。我想林彪不会到驾驶舱去讨论问题,所以此黑盒子无关。有关的飞行航迹的黑盒子。飞机在进入蒙古之前的航迹早已知道,加入蒙古后的开始阶段也知道(雷达探测的空域和边境线毫无关系)。所以大概只有1个小时的航迹是未知,应该在黑盒子里。包括最后的降落,油门的大小,降落的角度,襟翼的角度,起落架的位置(迫降时不放起落架)点等等。
我认为此事对林彪无所谓有利或无利,那时他已经在外国了,已经“叛逃”了。林彪翻案之点,不应该放在此。林彪肯定是反毛的(最后阶段)。而是反毛做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