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

第一次注册博客。
正文

林彪256号“三叉戟”飞机的飞行员

(2015-10-19 21:35:44) 下一个

以下这一段,本来是准备用在新写的一本关于飞机的书上,却被出版社”枪毙”了,说什么“林彪是禁区”。郁闷,只好放在这儿。

1971年:林彪256号“三叉戟”飞机的飞行员

256 号“三叉戟”飞机小资料:50年代由英国de Havilland 公司开始设计,此公司60年代被Hawker“豪克“公司所合并,后来又合并为现在的“英国航空公司”。“三叉戟”飞机在民航飞机市场上远远地被波音公司 的727飞机和麦道公司的DC-9飞机抛在后面,仅仅生产了117架。而波音公司生产了1700架727。第一次试飞是1962年1月。至于林彪的256 号是1966年11月4日交付给巴基斯坦民航的,1970年转卖给中国民航(当时一共转卖了四架)。型号是1E,此型号共生产了15架,最多载客140 人。三名驾驶人员(正、副驾驶和一名领航员兼报务员),长度35米,翼展29米,净重58吨,最大航程3000千米,最快速度972千米/小时。飞机发动 机都装有降落时刹车的反推装置。全部“三叉戟”飞机都装备黑匣子。“三叉戟”飞机是世界民航飞机上第一个安装黑匣子的。

图 5-10 建造中的“三叉戟”飞机。

全 国性的“禁止飞行”的命令,我经历过两次。2001年9-11事件,美国下了令。使得从中国飞到美国的飞机,全部转道加拿大(我可没有听说有什么旅客抱 怨、拒绝登机之事),颇有切身感受。30年之前的1971年9-13事件,中国下了令,是为了林彪的“三叉戟”飞机。那个“禁飞令”本身,对从没有坐过飞 机的中国老百姓,当时毫无感觉,事后才知道。有趣的是,签署命令的人中间,还有林彪本人。1971年9月13日,在蒙古温都而汗坠毁的“三叉戟”飞机,二 十多年来是一个人们不断的话题,因为没有答案,也就让人们随意为它着色,五花八门,无其不有,成为了新中国以来最扑朔迷离的案件。

有 美国人彼特-汉纳姆Peter Hannam 的“解开林彪死亡之谜“Solved: The Mystery of Lin Biao Death”。该书认为林彪早已死于北京西山的汽车爆炸,“三叉戟”飞机中只有已经死掉的林立果,是为了遮人眼目。此书不值一驳,因为突然发现这时张宁的 书终于有了用处。毕竟张宁亲眼看到了活着的林立果在9-13之夜,“提枪入室”。

苏联人也来凑热闹,说林彪的“三叉戟”飞机已经飞到了蒙古和苏联的边境,又调头往回飞。请看下面的解疑。可苏联人就是不交出飞机的黑匣子。

甚至台湾人别开路径,认为林彪是要到台湾来的。理由一是林彪和陶铸写给蒋介石的效忠信,理由二是当听到林彪的死时,蒋介石流了泪。我想任何一个正常的中国人都不会相信这一非正常的想象力,历史上岂有向败军投诚之理?

吴 法宪之女,金秋,誓言要为其父“平冤”(“文化革命”时她年纪尚轻,大概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在吴法宪手下关进的监狱),The Culture of Power: The Lin Biao Incident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可是拜读其大作之后,其书仅有推测之意,即林彪反江青而遭毛泽东陷害,无任何实据。做为博士生的论文,符合“创新”精神,可以理 解为是“血比水浓”的结果。

当然,除非把“三叉戟”飞机上的黑匣子找到,否则永 远可以争辩下去。我预言20年之后,会有一个新的学科“林学”出现,甚至可以有博士导师。因为那时知情人都不在了,就可以更“大胆考证”了。我在这里也先 来凑凑热闹,谈一点看法,完全从飞机和飞行本身来分析此事件,不掺杂政治色彩。

解 疑一: “三叉戟”飞机在山海关机场起飞之后,先向南飞,再向北飞。于是乎就有了一种解释,说林彪先是要南飞广州,后来才改飞苏联。张宁的书中甚至说她在北戴河的 地面上,肉眼看到了”三叉戟”飞机的起飞及转弯。她的眼睛大概是超级飞行员的视力,就像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可以望见长城一样。问题在于飞机的起飞方向,是 只能由机场跑道的走向决定,外加风向,必须逆风起飞。这是从全世界飞机场的数据http://www。world-airport-codes。com 得到的山海关机场 (SHP) 的地图。山海关机场跑道的方向为东北-西南的方向,虽然不知道当时的风向,但当时是夏末,应该是南风为主。所以”三叉戟”飞机必须是向西南方向起飞,这一 点是飞行的基本常识。还说当时“三叉戟”飞机并未转到跑道的尽头,就开始滑跑,那么更是要逆风起飞了。“三叉戟”飞机的爬升率是每分钟近1000米,即每 小时55千米。飞机起飞的离地标准角度为10度。如果飞机在起飞之后5分钟,这时飞机的高度是4500米,距离是26千米。山海关机场离北戴河30千米, 地面上的人可以听到发动机的声音,但要看到4500米上空飞机的可能性是零。图5-11 山海关机场。http://www。world-airport-codes。com/china/shanhaiguan-6826。html 此网站包括世界上所有机场的数据和地图。美国机场的数据和地图很准确,但中国机场的数据很令人不满意,地图还是准确的,因为是从Google的卫星地图上下载的。

解 疑二: 有人说机翼下表面的洞是被导弹击中的弹孔。我反对的理由是,如果被导弹击中,应该穿过上表面才对。就算不穿过上表面,机翼中的燃油也必然爆炸起火,铝制的 机翼早已被烧化掉,不可能只开一个洞,而其它部分还存在。所以只可能是触地之后,油箱爆炸,炸出的一个洞,而燃油已经撒开去了,火势不大。

如 果还要证据的话,就要说说飞行控制了。无论是官方还是非官方的版本,“三叉戟”飞机在迫降之前,曾转了一个圈子,才对准大草甸的。如果一侧的机翼已经中 弹,机翼内的液压和钢缆控制就会失灵,飞机就只能用另一侧的控制面来转向,那时转的圈子必须非常、非常的大,才有可能转弯。那样的话,因为转弯半径太大, 也许在黑暗中就找不到原来的地方。或者把剩下的燃油就烧光了。总而言之,在飞机只能用一侧的控制面来转向,困难重重。想在没有领航员的黑夜中迫降成功,是 匪夷所思。

    解疑三:还有一种说法,即苏联导弹击中的是中间的发动机,所以就把那个发动机拿走了。“否则为什么单单把那一个发动机拿走、而不拿走另外两个发动机?就是 为了销毁证据吗?!”。我是不能回答这个“为什么单单拿走一个”的问题。但正因为那个发动机到底被谁拿走了并不重要(苏联人?蒙古人?),重要的是只要发 动机存在,就证明了没有被导弹击中。如果被击中了,也就没有人可以把它拿走了,岂有发动机被击中、还可以存在的道理?照片上的飞机立尾,也不会完整无缺 了,整个飞机的飞行控制也就全部失效,连迫降都不可能,因为没有了机尾的升降舵,飞机就不能改变机头的仰俯位置了。所有型号的“三叉戟”飞机的三台发动机 都是一样的,不存在“一大二小”的安排(如果三台发动机有不一样的话,也只会是“一小二大”的安排)。这架“三叉戟”1E型飞机的发动机是罗尔斯?罗伊斯 的RB163-25,Spey511。

解疑四: 近年来,冒出来几位前苏联克格勃人员,以知情者身份说三道四,却拿不出任何证据。当年“三叉戟”飞机上的黑匣子永远不知下落。一位前苏联克格勃专家,居然 说他们的雷达侦察到这架”三叉戟”飞机,已经先飞到靠近苏联边境的赤塔,然后调头南飞,才在温都而汗坠毁的。这在时间上是不可能的,”三叉戟”飞机在山海 关机场起飞是9月13日凌晨0点8分,坠毁时间约为二个小时之后,凌晨2:00。我对这个坠机时间表示疑问:之所以有这个时间,大概来自温都而汗的当地牧 民。也许是哪一位成吉斯汗的子孙有一个二次世界大战拣到的闹钟,晚上出来喂马时,正好听见那声巨响,也就算是历史的重要时刻了。

Great circle http://gc。kls2。com/ 从以上的网址,我没有能够查到从山海关机场到温都而汗的距离,只有从乌兰巴托(ULN)到北京的1160千米。从地图上看,山海关在北京(PEJ)的东北 方260千米左右,而温都而汗又在乌兰巴托的东北方的同等距离,依此推算,从山海关到温都而汗的距离大约是1200千米。而从山海关到赤塔,再回到温都而 汗,大概是3000千米。根据“三叉戟”飞机的飞行性能,其最快的速度为972千米/小时,最大航程为3000千米(在加满油的情况下)。所以说从时间和 距离上看,”三叉戟”飞机绝无可能在2个小时之内飞3000千米,既无超大功率的发动机,也无足够大的油箱,“三叉戟”更不是“协和号”,不可能飞到超音 速。俄国人在故弄玄虚,否则就没有人听他们的了。

还有一点补充:从以上的网址中 还可以查到山海关(SHP)到广州(CAN)的距离是1900千米,山海关到乌兰巴托(ULN)的距离是1350千米,而山海关到温都而汗的距离大约是 1200千米。也就是说,从山海关到温都而汗,远近于山海关到广州的距离,所以盛行一时的计算油量问题,根本不存在。不是出了国、、到蒙古,距离就远了, 而是只有一半多一点的距离。山海关到赤塔(HTA)的距离是1400千米,山海关到伊尔库茨克Irkutsk(IKT)的距离是1800千米。

以上是本人对几个疑点的看法,以下是本人的两个推论,对与错,请读者们自析。

推 论一: “三叉戟”飞机是对准乌兰巴托飞的。理由之一是此航线在9-13事件之前,很多飞行员都飞过,包括我所认识的一位中国国航的“老飞”。他也认识”三叉戟” 飞机的飞行员潘景寅。认为潘也应该飞过此航线。理由之二是从时间和距离上讲,都可以对得上。从起飞到坠毁是1小时40分钟:减去起飞和降落的20分钟,实 际飞行1小时20分钟。对1100平米来讲,时速为700千米,即为最快的巡航速度的70%。记得当年讲,此”三叉戟”飞机为了避开中方的地面雷达,做了 低空飞行。所以这个70%的巡航速度符合情理。

推论二: 在飞行了1100千米之后,飞机没有到达乌兰巴托。看不见一个地面上的灯光。根据飞行的常识,一个飞行员在没有任何地面导航和空中自动导航的情况下,往下 一看,不是要飞的目的地,而是一片漆黑的大草原,他是不会再继续盲目飞下去的,而是本能反应:我失去了目标。第二个反应会是乘现在燃油还未尽,赶快找一个 地方迫降。为什么会把航迹从乌兰巴托,偏到温都而汗呢?我个人猜测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飞机是被西风吹离了航道,偏到东面去了。当然,这个猜测有待于 1971年的气象报告作证(蒙古上空的风向可以和山海关机场的完全不一样)。还要假定飞行员完全忽视了侧风的影响。这实际对一个有经验的飞机员来讲,也不 可能。所以我的第二个猜测是飞行员潘景寅故意所为。

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对”三叉 戟”飞机残骸的报导,不是那个机翼上的洞,而是机翼上所有减速板,襟翼、阻流板等等,都没有按照降落的程序打开,发动机的刹车的反推装置更是没有岂用。换 句话说,飞行员只是把发动机熄火,而对飞机没有做任何飞机降陆的操作,就做迫降了。这对一个“老飞”来讲,实在不可想象。下面是我所描述的”三叉戟”飞机 的飞行过程。

山海关机场,潘景寅起飞之后,自然而然的想法是飞向南边的广州。在 林立果的命令下,飞机掉头向北飞去。等到飞出中国边境,潘自然明白了是要朝何方飞去。潘对林立果说燃油不够飞到苏联,乌兰巴托是唯一可行处。航线和机场我 都飞过,熟悉。林立果有驾驶直升飞机的执照。对于燃油肯定清楚。另外,林立果还会控制与地面通讯,这些和直升飞机一样。但对航向的纠正偏差和导航,就是门 外汉了。于是,“三叉戟”飞机在潘的驾驶下,故意不纠正西风的偏差,所以就飞到了乌兰巴托的东北方向的温都而汗。

到 了温都而汗上空,潘对林立果讲,不好了,我们偏航了,找不到乌兰巴托了。林立果毫无办法,只好听潘的。潘就告诉林“迫降是唯一办法”。这时的潘景寅已经知 道等待他的唯一出路是同归于尽。正常的迫降,首先第一件事就是放油。可潘却没有做。如果放尽了燃油,也许在飞机撞地时还可能有人生还。(如果真是那样的 话,我也不必在这儿浪费笔墨。)在把飞机对准大草原准备迫降时,潘是把发动机熄了火。其实他应该先把燃油耗尽。现代的大飞机波音公司747飞机都备有放油 泵,727飞机上有,737飞机上没有。假设”三叉戟”飞机上没有放油泵,那么就应该盘旋飞行把油料耗尽,潘肯定不愿意这样做。因为这样可能发现别的机 场。

在正常降落前,稍有飞行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时襟翼必须放下。不放襟翼降落, 就象汽车停车时不踩闸、而关掉发动机一样。我学飞的小飞机襟翼有三档,放下15度,25度和40度,这时襟翼起阻力板作用,否则是很难着陆的。因为飞机的 降落并不是把发动机熄火而已,从来没有一个飞行员是把发动机全部熄火,瞬间减速、降低高度而着陆的,那样就成“垂直着陆”了。这一点上,潘景寅耍了个小小 的把戏,骗过了林立果,因为直升飞机没有襟翼。这样在没有阻力板作用的情况下,飞机必然高速着地。绝无在草地上迫降成功的可能。再加上没有放掉剩余的燃 油,撞地时必起火,自然全飞机无一人生还。相比上一节所提到的DC-3迫降,如何解释?一架是5年新的飞机,另一架是60年旧的飞机。

证 据一: 查”三叉戟”飞机数据,”三叉戟”飞机在1966年即配置全部自动着陆系统,并且是第一个装配黑匣子的现代民航机。在飞机下降过程中,由于发动机设有刹车 的反推装置,“三叉戟”飞机可以每分钟安全下降3000米,可这些,潘景寅在迫降时都没派上用场,连最简单的襟翼-阻力板也没放。

证 据二: 潘景寅是一个飞了上千小时的“老飞”,时年42岁,正当飞行之年。1967年毛泽东被困东湖,是由潘紧急出动,飞出武汉的。如果这样的一个“老飞”,糊涂 到了连偏离航线、迫降放油、发动机反推和放下襟翼这种大事都忘掉了的话,说一句开玩笑的话,你就不要再飞国内航班了。因为我想今天中国民航机队飞国内航线 的飞行员,很难有几个可以和潘景寅的经验相比。一个飞了上千小时的“老飞”,竟然连犯三、四个错误,机率大概是亿分之一。如果不偏航的话,可以找到机场。 如果放了油的话,可能留下活口。如果放下襟翼-阻力板的话,也许迫降成功。如果林彪当年没有死。。。。。。如果1967年潘景寅在毛泽东的飞机上先犯个错 误,只有一个错误,那。。。。。。

证据三: 1980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邓小平会见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总编辑厄尔·费尔的谈话。邓说:据我判断,飞行员(潘)是个好人。

结论:256号“三叉戟”飞机坠毁于潘景寅故意求死的“迫降”。图5-12在蒙古温都而汗坠毁的“三叉戟”飞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