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笔由墨

不想那玉堂金马登高第,只望能高山流水遇知音。
个人资料
正文

《韶华》六八年征兵(二)

(2023-03-20 17:32:07) 下一个

首先,六八年征兵的公正性与公平性:

其他地区的情况,不了解,连听说也没有。虽然同年的兵主要来自上海,青岛,宁波,但相互间从没聊过有关应征过程的事。

就南京地区而言,征兵主要是面向在校高中生,及六六、六七两届的初三学生。对于报名参军学生的审查,不是由各学校的党组织,而是由学校的老师组成的审查小组,这些老师大多遭受过红卫兵批斗和殴打,而这些红卫兵基本都是自己教过的学生。

审查小组的老师中有党员,但多数是非党员,至少我的中学是如此。我所在中学的审查小组的老师中有一位女老师,是印尼归国华侨,教音乐,由于着装时髦,是文革第一批被批斗,剃光头,遭打骂的;一位男老师,是我的初三老师,有点历史问题,也是文革开始第一批挨打斗的。通过这样审查小组的审查,能当上兵的人不是一般人,实在不知如何会有这样的看法。

六八年南京兵绝大多数是市井人家子弟,干部子弟不多,学习成绩好的更少。只知道一个走后门的,因为是分到同一个部队,不是干部子弟,是出身于中医世家的独子。到新兵营后,第一次开大会,营长刚说到,这里是东南海防前线,他就当着数百新兵,在大会上放声哭了起来。

同年的上海、青岛、宁波兵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是身不由己来当兵的,特别是宁波兵,有不少是工厂在职的工人,72年服役一满就都跑了,弄得有些部门没有一个六八年的兵。

很多人常把六八年的兵混同与其后的兵,却忘了上山下乡是六八年底的事,比六八征兵晚了有十个月左右。

六八年征兵,好像是六七年12月开始报名的,六八年一月体检,二月二十八日半夜登车离开南京。那时关于“上山下乡”的风,不知有谁可以提供秘闻,以餐众人。

初中时,交往的同学出身三教九流,摊贩车夫,关系都不错。关于六八年征兵的情况,来自不同阶层出身的同学,朋友。就当时所知:

走后门是有的,但只是极个别的;

出身有政治问题的,不能当兵,是不可否认的现实。但从另一方面讲,出身有政治问题的,往往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在六八年初,“上山下乡”还没有影的情况下,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还抱有能继续上学的幻想。回南京后,见到过几位班上成绩好的同学,言谈中都流露出当年没当兵,是抱有能继续上学的期望。

上面的文字都是当年的亲历。信与不信,时至今日数十年,没有录音,没有录像,面对质疑,确实无法证实。

只希望各位能跳出固化的思维,不带出身成分,不带政治意识,只当回首曾经的往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