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作为站在世界美食顶端的国家——吃是中国人永恒的话题!而谈到吃这件事儿,“肉食动物”们又有绝对的发言权!为什么呢?因为早在8000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养猪吃肉了……中 国发现的早期人类生活遗址之一,是河北武安境内的“磁山遗址”,距今万年。当时的中国北方人已进入早期文明社会,出土的动物骨骼十分丰富,有兽、鸟、龟 鳖、鱼、蚌等五大类,计23种,其中家畜家禽有猪、牛、羊、犬、鸡等。据《考古》(1977年第6期)《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试掘》一文,一期试掘时发现的 猪骨来自11头猪,包括成年猪8只、仔猪3只,另有残骨23块。其考古结论是:“饲养家畜已经开始出现,从发现的猪、鹿、羊、牛、狗等动物骨骼已得到证 明。”由此推断——虽在8000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养猪吃肉了。到 商周时,养猪已很常见,吃猪肉在一定阶层也已成风俗。在商代甲骨文中,“豕”、“豖”、“家”这类代表猪或与猪有关的文字均已出现。这一由文字上传递出的 信息,被现代考古发现所证实。如1981年湖南湘潭九华船形山出土的商代豕形铜尊,腰平臀肥,已是家养猪特有体型。至于嘴部出现野猪才有的獠牙,应是工匠 的一种艺术表现。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商代猪卣和年代稍晚、在山西晋侯地出土的西周时豕尊,则已完全是家猪体形。
从考古发现来看,商周时期,除了吃猪肉外,家养的公猪还会被用于祭祀,即《礼记·杂记》中所谓:“凡宗庙之器,其名者成则衅之以豭豚。”
在中国,迄今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家畜骨骼中,年代最早的就是猪骨;而所发现动物骨骼中,数量最多的也是猪骨。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吃猪肉?
古代厨师正在制作菜肴中,厨房里挂三大块肉(甘肃嘉峪关魏晋墓)首先是受到远古食肉风俗的影响。古人肉食主要来源于马、牛、羊、鸡、犬、豕等“六畜”。六畜也是古代祭祀使用牺牲的肉品。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那又为什么六畜中,唯独猪肉被吃得最多?在古代,马是重要的战备军需物资,牛是重要的农耕工具。先秦时,秦国已颁布了中国最早的畜牧法规《厩苑律》。据《盐铁论·刑德》,在秦代,“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枷)。”《淮南子·说山训》中认为,“杀牛,必亡之数”,因为牛乃农耕之本。这一观点为此后官府所奉行,从魏晋到明清,几乎历朝都有禁止杀牛的规定。与此同时,养猪却被鼓励,从孟子每家“二母彘,五母鸡”,到汉代每家“一猪,雌鸡四头”,历代在劝课农桑时无不倡导养猪。为什么?与禁杀牛一样,也是发展农业的需要。清蒲松龄在《养蚕经》中的说法最有代表性:“岁与一猪,使养之”一年下来能积20车种田所需要的肥料。
一方面禁杀牛,另一方面鼓励养猪,而狗肉“上不了宴席”、羊产量低,鸡又太小。久而久之,在政策的长期引导下,吃猪肉便成中国人的首选了。
据说周代人工养猪已有一定的规模,猪肉消费量也在不断加大。《诗经·大雅》中的《公刘》诗中提到当时吃肉的情况:“执豕于牢,酌之用匏。”意思是,从圈里抓猪杀了菜,用瓢儿喝酒,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场景。如何增加猪肉的供应,满足需求?从史料来看,古人首先是增加母猪产崽量,开始配种,这在先秦时已进行。《左传·定公》里提到,时卫侯路过宋国野外,听到有人唱道:“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大意是,已经让你的母猪满意了,为何还不归还我那头公猪?说明当时母猪配种很流行。猪长得快慢,除了饲养方式,关键还是饲料。古人称猪肥为“多膏”,如何让猪长得肥长得快,肉质美?据《淮南万毕术》,汉代时研究出了一种“麻盐肥猪法”:“取麻子三升,捣千余杵,煮为羹,以盐一升着中,和以糠三斛,饲豕即肥也。”
在此基础上,古人还研制出了一种“肥猪粉”:用水麻子和盐一起,研成末,每次喂食时撒一点,可让猪快速增肥增重。这种“肥猪粉”与现代瘦肉精不同,是绿色无害的。
在满足有肉吃后,古人对猪肉的品质越来越讲究。猪肉,尤其是公猪肉天生有一种骚臭味。如何让猪的肉质变得香肥?古人意外发现,被破坏了生殖系统,即阉过的猪的肉更好吃。
另外据考,阉猪早在西周时已出现,《周易·大畜卦》便“豮豕之牙,吉”的说法,意思是,被阉过的猪已没有攻击性,其牙不足惧,所以吉祥。
在吃什么,怎么吃,怎么好吃这件事儿上,我们的老祖宗再一次发挥了聪明才智,美食,我们不光有品种,还有历史!编辑转帖
=================================================
不绝对,家猪也有长獠牙的。小时候常去农场玩,农场的种猪就有獠牙,体型巨大,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