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罗浮山的旅游火了,归功于屠呦呦诺贝尔医学奖

(2015-10-15 08:18:02) 下一个

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火了,青蒿素瞬间成为网络热搜和热议词,国庆期间大量游客来访罗浮山,也让更多人知晓了葛洪的传奇故事,葛洪,屠呦呦与罗浮山到底有怎样的医药奇缘各位看官请看!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现年85岁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成为今年荣获该奖的三位得主之一,也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当这一喜大普奔的好消息传遍全国时,身在罗浮山的你是否知道,这一荣誉还跟罗浮山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

故事从这本名为《肘后备急方》的书说起,吃货请注意,这不是菜谱!不是菜谱!不是菜谱!虽然这个“肘”字让人很有食欲,其实它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在当时人手一本,堪称居家旅行必备神器。

而写这本书的人呢?就是大名鼎鼎的东晋第一名医,世称“葛仙翁”的葛洪。是的,就是罗浮山的葛洪!

葛洪当年便归隐于罗浮山,在此筑庵炼丹并写下多部不朽的医学名著,其中就有这本《肘后备急方》。

Long long ago~~~1969年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任务,开始搜集相关的历代医学资料并进行实验研究。可在实验研究初次失败陷入僵局后,她重新在经典医 籍查找原因,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一 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意识到以前效果不明显,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终于,历经190次失败之后,在古人的无意指点下,难题迎刃而解,青蒿素诞生了!青蒿素的发现和研制,是人类防治疟疾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继喹啉类抗疟药 后的一次重大突破。

葛洪,作为我国东晋著名的医药学家、炼丹术家、道教理论家,在医药学上的成就和贡献是巨大的。他在罗浮山期间编著的《肘后备急方》,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疗“急救手册”,也是在民间普及中医中药知识的最早教科书。

根据G3综合报道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是传统中草药,自公元340年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以后,历代医书屡有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中医明确它具有解暑、除蒸、治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黄疸、疥疮、瘙痒等疗效。

如今罗浮山朱明洞景区洗药池旁建设了一个百草园,种上了青蒿,同时树立石碑"青蒿治疟之源",以纪念葛洪的伟大贡献。

葛 洪晚年隐居罗浮山十三年,足迹走遍罗浮山水,双眼看遍罗浮风光,留下诸多名胜古迹。咸和五年(330年),葛洪在罗浮山麻姑峰下首先修筑了南庵,取名都虚 (宋朝改为冲虚观),距今已有1682年历史。后来又陆续在罗浮山东、西、北面修建了东庵(白鹤观)、西庵(黄龙观)、北庵(酥醪观)。葛洪隐居罗浮山时 常常救死扶伤,弘扬道法。百姓感念于他,至今每座道观都香火鼎盛,关于他的美好传说也流传至今。

冲虚古观

罗浮山中医药业历史久远,颇为发达。明清时期,有“洞天药市”、“南药胜概”的美誉,是有名的粤东四市之一。为纪念葛洪,罗浮冲虚观内设有葛仙祠,至今仍信众无数,香火不绝。

冲墟观内供奉着葛洪鲍姑夫妇zt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