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新鲜

心系天下,曝料奇闻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鹿晗邮筒”前的女孩,你们为啥这么拼

(2016-04-13 09:00:16) 下一个

  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一只邮筒在路边静立多年,默默无闻。直到一位名叫鹿晗的帅小伙,手扶邮筒拍了张照片。然后……然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女孩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为了跟这只“鹿晗邮筒”拍合影,不惜排队到凌晨三四点钟……

  猴年以来,排队屡屡成为申城关键热词。房产交易中心门口,长长队伍需要保安维持秩序;清明前后的“网红”青团,要等候10个钟头才能到手;4月份的机动车牌照竞拍标书,抢购人群排了两公里长。

  表面看去,排队都是一样的:长长的队列、缓慢的行进、焦急的表情、渴望的心态。但稍加细究,每种排队动机都不同。购房者担心房价暴涨,早买早安心;“网红”青团据说很好吃,不尝一口似乎人生都不完整; 至于私车额度拍卖,中标率屡创新低……能不焦虑吗?

  然而,凌晨三四点钟排队跟一只邮筒合影,只因为“鹿晗跟它合影过”,那就真有点费解了。很多人难免困惑:这些粉丝咋想的呢?至于那么拼吗?

  还是让她们自己回答吧。有粉丝说:跟“鹿晗邮筒”合影,感觉跟偶像距离更近了;还有人说:跟鹿晗有关的一切,她都觉得好,摸到邮筒时候“非常非常兴奋”。在这些铁杆粉丝眼里,为了能跟沾着偶像仙气的邮筒亲密接触,凌晨三四点排队,值了。

  其实,多了解一点时下的“粉丝心理学”和“粉丝行为学”,“鹿晗邮筒”事件就一点都不令人讶异。在铁杆粉丝的世界里,偶像就是宇宙中心。粉丝的思想感情、言语行为、日常生活都围绕偶像展开。他们对偶像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一些跟偶像沾边的事物,更被他们奉为神圣。

  鹿晗既然手扶邮筒拍了合影,它就不再是只普通邮筒,它被偶像的光环笼罩。通过跟邮筒合影、亲密接触,粉丝就能感受到鹿晗的强大磁场。能够获得如此强烈的情感体验,凌晨排队,算得了什么呢?

  偶像崇拜情结即使不是人皆有之,起码也为大多数人曾经拥有。当然,崇拜对象、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偶像崇拜是非常普遍的人类现象,是深植于人性深处的隐秘需求。狂热、沉醉、非理性,这是偶像崇拜共有的表征。偶像崇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约束力。有些95后、00后的孩子,在家里养尊处优,在学校、单位里桀骜不驯。有些人甚至摆脱家庭、反叛社会,天天叫嚷“自由”。但对于自己崇拜的明星,却五体投地、言听计从。他们想方设法加入各种粉丝组织,对于相应的规矩要求、纪律约束绝对服从,忠实遵守。

  这看似矛盾,实则不然。组织化、秩序化、归宿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区别在于,有些组织他们要脱离,有些秩序他们要打碎,有些归宿他们要逃避——但记住,只是“有些”,不是全部。

  既然偶像崇拜是普遍的人类现象,那么午夜排队本身就不应该遭受太多的斥责。真正的问题是,谁来充当偶像?

  自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台娱乐圈开始“造星”,娱乐明星偶像化就风靡华人社会。从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到“四大天王”和小虎队,再一直到现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小鲜肉”,一代代娱乐明星,被一代代青少年顶礼膜拜、奉为神明。

  近些年来,一些演艺明星的粉丝群体开始组织化、公司化,内部划分壁垒森严的层级,不同科层、部门之间结构紧密、严丝合缝,像公司一样高效运行。毫无疑问,他们运作、树立起来的偶像,追求经济利益、奉行市场逻辑。

  所谓偶像,就必然对粉丝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甚至控制力。如果偶像们以经济利益为目标,他们对于粉丝的思想感情、理念认知、言语行为、日常生活的引导,就可能是令人担忧的,甚至颇具危险的。他们不会承担人生、梦想、公平、正义这些宏大命题,也不会肩负对粉丝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负责这样的道义责任。他们只关心怎样才能圈更多粉,然后赚得更多。

  如果人生是海上航行,那么总有迷航的时候,尤其是那些刚刚出海的新手。优质偶像,应该如灯塔,为迷航者指引航道、树立航标,避开险滩暗礁,驶向人生正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