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父亲的抗战史

(2015-09-07 23:14:46) 下一个

我父的抗日史

这张摄于 1944 年的八路学校的毕业照共 45 人(前排右 3 是我父),3 个女生, 其中只有 6 个人看到了新中国的成立。

抗日期的父

9/7/15 11:11 AM

1927 年爸爸(冯秋泉)出生在山东菏泽鄄(juan)城县马桥村,今年已经 88 岁了。 他有一个哥哥,四个姐姐。 我爷爷一生勤劳,待人宽厚,家里虽不富裕,但在那 个年代也算有衣有食,还常常接济村里乡亲。村里人有时候出现纠纷或有地痞耍赖, 我爷爷总是挺身而出,给大家主持个公道。

我爷爷虽然没有文化,但他知道有文化的重要,便把自家的三个男丁送去读 书,然后又全部送上抗日战场:我大伯,姑父和我爸爸。

我姑父是我三姑姑的丈夫,聪明能干。爷爷看他有前途,就决定送他上学。 可是那几年收成不好,为了能保证他上学读书,我爷爷就卖猪,卖粮,卖树,供养 他。抗战爆发后我姑父上了前线,但是他在后来十几年的战乱中,杳无音讯了,家 里人多年来四处打听,没有任何消息,都想着他可能早就不再了。

1952 年陈留地委撤销合并到郑州地委,父亲负责党校工作,没黑没夜地忙。 当“三反五反”运动结束后,爸爸抽空回了一次山东老家,到家后发现我姑父也突 然回来了!

这突如其来的团聚让全家人既惊喜又迷惑。据他说,他离开家后就上了抗日前 线,参加了国军,后被派到东北一带打仗。抗战胜利后又同共产党打,但被共产党 打得一败涂地,一直溃败到了上海,1949 年他随国军来到了台湾。1950 年朝鲜战 爆发,他又被派往汉城加入了联合国军,再次同共军打仗。但是在朝鲜战场上他率 部起义了,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战争结束,他作为荣誉军人回到老家。此 时九死一生的姑父,耳朵对细小的声音已经不敏感了。

我爷爷对他参加国军打共军很不满意,但是这种一心只想消灭鬼子的铁血军 人当时也许没有想太多吧?用现在的政治标准衡量,他应该加入共军,可是在那混 战年代如果有人只想打鬼子,国军人多有军饷,装备好,对他来说加入国军可能是 他最好的选择。

从姑父率领部队起义的情况看,他肯定是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将军;心中始 终怀念家乡,想着共产党,最后还是带兵回到了共产党军队这边。爷爷看着这个身经百 战,穿过枪林弹雨能活着回家的后生,想他肯定也是一条能够带兵打仗的汉子,又 能怎样呢? 爷爷只能说,还活着就好...

我爸爸小学就读私塾。因我老家那一带是抗日根据地,因此爸爸上小学期间 就参加了少年儿童团,在村子里站岗放哨,唱抗日救亡歌曲,参加抗日活动。

小学毕业时我爸爸 15 岁,他当时就要上战场去打鬼子,但爷爷不同意,嫌他 太小,个头还没有带刺刀的枪高。在爷爷的说服下,我爸爸就继续读书,并于 1941 年考上了当时的“鄄城县中学”。

这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学校。因我老家那一带是抗日根据地,所以共 产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当时是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的势力也很强,所以两股势 力斗争非常尖锐。学校的大部分领导权掌握在国民党手里,尤其是总务处。为了排 挤共产党,总务处的人经常克扣倾向共产党学生的伙食费,还从课程安排和其它事 情上做手脚,导致学生不能正常学习。为了得到公平待遇,共产党的学生领袖便带 领大家开展了反贪污斗争:罢课,游行,写材料揭发,请愿等等,最后迫使当时的 专员公署撤销了学校领导,罢免了总务处长,使学校的领导权掌握在了共产党的校 长手中。

1942 年鄄城县中学同范县中学合并,组成“运西中学”。1943 年运西中学又 同濮县中学合并,建成“冀鲁豫边区第一抗日中学”,即现在的“菏泽一中”。 2005 年父亲带我们回老家时重访故校,在学校的学生名册里仍然能够找到“冯道 泉”这个名字(父亲现在的名字是解放后改的)。

由于战争,学校迁到黄河北岸的胡屯枣铺农村一带,没有固定教室;春夏秋 季节里,在树林里上课,冬天在百姓家院子里上课;黑板是百姓家里的门板,写字 就趴在地上。北方的冬天寒风彻骨,墨水结冰,学生们的脸,手都得了冻疮,疼痛 难忍,但他们仍顽强地坚持学习。教材极少,大多都是自编的,而且纸张笔墨奇缺; 写字的笔用鸡毛做,用子弹壳做,纸张用麦秸做,等等,日本鬼子对根据地的封锁 使各种用品及其匮乏。即便如此,也没有阻挡这些热血青年抗日和赶走鬼子的决心 和意志。

“冀鲁豫边区第一抗日中学”共有六届毕业生,为国家培养了六批优秀干部, 其中有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水利部长王化云,以及上海,广州,贵州,海南, 四川,北京等多个省级干部和数个大军区的军长,司令等。

1944 年是抗日战争最惨烈的一年,敌我双方都在过去几年里投入了大量的军 力,物质和人员的消耗极大,而且战争仍然继续,看不到结束的迹象。也就是这一 年我爸爸将从学校毕业。

毕业前的实习本来是要到东明县的敌我交界区发动并组织群众抢收夏粮,但 是因为离鬼子近,太危险,刚组织到一半就不得不撤退,改成参观后勤被服厂和卷 烟厂,还有烈士陵园。在曹县安领集抗日烈士陵园里,学生们看到了当时的八路军 分区司令朱城司令员和许许多多抗日英雄的动人事迹,他们个个摩拳擦掌,情绪激 昂,恨不得马上出征, 时刻准备祖国的召唤,驰骋抗日前线。

1944 9 1 日,将被派往各地的毕业班同学在学校的地头边上合影留念 (上面第一张就是) 。 临行前我大伯问了我爸爸想到哪里去,爸爸说和几个同学 说好了,到“水东”去(河南/安徽交界一带的敌我拉锯地区)。此时我爸爸突然 明白,我大伯早就是一名共产党员了。爸爸在毕业照上的留言是:

“黎明黑暗前,毕业烽火天,举枪跨战马,杀敌保江山”。

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对爸爸的经历很好奇;看着那些照片,玩着曾经装过驳壳枪 的皮套子问我爸:“爸爸,战争年代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爸爸说:“一是想 睡个好觉,二是建立新中国”。

爸爸的一生是新中国斗的一生,是忘我工作的一生。他经历了惨烈的抗 日争,解放争,经历了数次混的政治运和不明不白的冤屈,他曾被打到, 挨批判,也进过牛棚劳动改造,但他唯一不的是党和国家的忠了建立新 中国,他和他的们们血染江山,前仆后,直至利。

爸爸当年完全可以跟着他父在家种地,着当时还算可以的普通民生活, 可是他没有,他要上战场,扛打仗,消日本鬼子!

我的爷爷呢?他道不知道他的儿子此可能随失去宝的生命?他都知道,但是他更知道,我乡亲们绝不能让敌人欺侮,凌辱,戮,我的土地不容侵略者肆意践踏!

这样,我爷爷站在村的地头边,把装有几个窝窝头的粮袋跨在了儿子背上, 恋恋不舍地目着孩子的身影,渐渐远去,把自己才 17 生儿子送上了抗日战 场...再也看不到我爷爷老泪横的容貌了,但是我看到了他永的无 私和博广的胸怀,看到了爷爷和父亲的胆略,自尊,自信,自!这,就是他那 一代共和国造者们给后代留下的宝贵财富。

为纪念抗日70 周年,父数首(父千首,出5 册), 下面是其中一首:

悲歌一曲

七七事血泪惨,八悲歌働九天。 奋战勇,孤军绝境无后援。 北平津痛失守,陷侵南。 上海又落南京,江涛血骨堆山。 三光政策豺狼暴,菌毒气人寰。 奸哭天死,男者活埋刺刀穿。 城乡带孝哀声起,各地新坟飞纸钱。 半壁山河蹄践,三千万魂含恨冤。 国破涂炭民苦,家破潦倒流离。 千垒卵,全民统战弃前嫌。 民主众党齐呐喊,教文笔伐纸雪翻。 红军改编第八路,奔赴敌后战日顽。 平型雄关雷捷报,聚歼四千日版桓。 举国军民人心振,亡国呛者顿失颜。 八路又操百团战,胜歼日伪两三万。 人民战争风云起,游击神兵铁血坚。 地道地雷摆战场,山岗平原绿水间。 大刀长矛齐奋起,男女老少儿童团。 天罗地网人们布,汪洋大海禽兽淹。 山涧诱敌王小二,铡口不屈刘胡兰。 狼牙山上五勇士,浩气高节跳悬岩。 壮烈经天千载赞,民族精魂万古传。 驱逐日寇山河秀,胜利红旗日月妍。 强国兴邦宏愿现,告慰英灵笑久泉。

建中 2015 9 2 日写于美国硅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3)
评论
杰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侃-侃' 的评论 : 请看上述对类似疑问的回复。
杰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注册很麻烦' 的评论 : 谢谢。
杰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休城地主' 的评论 : 请看上述回复。
杰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思路花雨' 的评论 : 谢谢。
杰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华府采菊人' 的评论 : 对不起,笔误。我父亲是42年上八路军学校。至于国军是否参加朝鲜战争,我家有人证。欢迎采访。
杰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sz' 的评论 : 任何事情都可以怀疑,那是你的权利。我家的事情是我父亲和我大爷几十年来谆谆教导我们十几个晚辈的:不能忘记我们家的过去,不能忘记中国人民抗日的历史。评论者可以到山东省鄄城县马桥村去一下,问问60岁以上的老者们:“抗战时你们村冯家是否当年有一个当兵的去了台湾,又去了朝鲜,回来时耳朵都快聋了。”
思路花雨 回复 悄悄话 向你的爷爷姑父和你的父亲致敬!
xsz 回复 悄悄话 严重怀疑文章的真实性。几十年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无任何国军参加朝战的信息。如有国军参战,还是将军级的率部起义,那还不是天大的好消息,土共能不拼命宣传。

不在大陆起义,绕了一圈在朝鲜起义?再说,率部起义,特别是将军级的那是有条件的,除非是被保围了为了生存你说投诚起义,下面的为了保命可能会听你的。正常情况下,那得各级指挥员都是你的铁杆,能绝对根你走才行,否则你就是光杆司令,没人根你走,说不定自己的小命也会被干掉。
华府采菊人 回复 悄悄话 台湾居然派“国军”参加联合国军去了朝鲜,而且姑父居然在朝鲜率部起义,太戏说了。
27年出生的人15岁是42年,42年要求参军老子不同意,然后41年考取某中学。
休城地主 回复 悄悄话 第一次听说韩战有部队起义,加入志愿军。是否记错了?
瀛客 回复 悄悄话 第一次听说国军曾派人参加韩战。几十年过去了,多少风风雨雨,使用起义、投诚这样的词汇是否得当,是值得商议的。如果三姑父没有参加韩战,几十年后衣锦还乡,投资产业,当地政府可能会对他更客气一点。
注册很麻烦 回复 悄悄话 谢谢真实的分享!!!
侃-侃 回复 悄悄话 作者应该抗议人民网篡改历史,《蒋介石三度出兵朝鲜战争未遂始末》,2001年 第二十三期。

还有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蒋介石三次图谋派兵参与朝鲜战争》 王楚英 2010年09月14日08:15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恰在此时,朝鲜内战爆发。蒋介石从中看到了“反攻大陆”的曙光。从1950年6月到1952年6月,短短两年时间内,他先后三次准备派兵参与朝鲜战争,但均未能付诸实施。”

除非作者的姑父参加是大韩民国国军。

"1952 年陈留地委撤销合并到郑州地委,父亲负责党校工作,没黑没夜地忙。 当“三反五反”运动结束后,爸爸抽空回了一次山东老家,到家后发现我姑父也突 然回来了!

这突如其来的团聚让全家人既惊喜又迷惑。据他说,他离开家后就上了抗日前 线,参加了国军,后被派到东北一带打仗。抗战胜利后又同共产党打,但被共产党 打得一败涂地,一直溃败到了上海,1949 年他随国军来到了台湾。1950 年朝鲜战 爆发,他又被派往汉城加入了联合国军,再次同共军打仗。但是在朝鲜战场上他率 部起义了,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战争结束,他作为荣誉军人回到老家。此 时九死一生的姑父,耳朵对细小的声音已经不敏感了。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