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S GARDEN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窗,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正文

龙应台表述历史的方式

(2016-04-28 19:46:29) 下一个

匆促而就的关于龙应台《大江大海1949》的短文,在文学城抛砖引玉,有了那么多精彩的评论,进而带来更多的感悟。

历史这个话题太大,龙应台以她女性的笔触,从细微处着眼,在情感中着墨,看似一个个分散的点,却组成了一幅恢宏画卷。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种表述方式,煽情也不失宏大。

显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同一种描述,李敖的《大江大海骗了你》就从另一方面阐述,他认为历史是他的地界,显然龙应台文笔再好,也是越界了。

柏杨的十年炼狱之作《中国历史年表》,是另一种形式的记录,用表格列出年份及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字极其简练,不带任何色彩,而字字惊天动地,每一句都是一个长篇故事。这本书是枕边常备的,在看完其他历史题材故事后,需要翻阅一下,就像读教科书时,常常要回翻一下目录,理理思路,串联一下细节。

华山论剑,孰高孰低?

还是欣赏龙应台在1949的那些亲历者正陆续隐退前,及时访谈记录,让那些故事得以倾诉,让那些情感有所传承。近年,她更是身体力行地辞官,全心陪伴母亲的最后旅程。

曾经忽略了的那些故事,在她父亲试图表达时,总是被她们这些孩子随意敷衍,直到有一天,终于懂得倾听时,父亲已不在,只在重走那些被父亲曾经一再提及的地名时,才深深体会到父亲心中的那道伤疤,那份创痛,关于家的,和母亲的不告而别,从此永别;关于国的,放弃南京,狼狈逃离后留在身后的那些生命……

如今她的母亲老了病了,时时挂在嘴边的那个离开故乡最后回眸时看到的那对城门旁的石狮子,早已随淳安城沉入水底,再也回不去了。

想想我的父亲也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1949刚满18岁,正就读师范,跟随林彪的部队南下,同样也是没有跟他的母亲告别。原因很多,其中最让我震惊的是,直到他母亲去世那年,我和弟弟陪父亲一起赶回老家时才得知的一个秘密,他那年的出走也是逃避包办婚姻,留下气疯了的奶奶收拾残局。

那个时代正渐行渐远,那些人正慢慢隐去,很多的故事都省略了,不再有真相浮现。

其实何止是1949,后来的历史都是印记分明的烙印在每一代人的故事里,包括我们自己,小生活伴随着大时代,文革、粉碎四人帮、高考恢复、改革开放、出国移民……每一次变革都是一个节点,我们在每个节点分叉伸展,意气风发也好,遍体鳞伤也罢,都是历史宏大画卷中的一笔淡墨。

希望做个倾听者,听听那些哪怕最细微的声音,也会传递出最震撼的力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