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S GARDEN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窗,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正文

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

(2016-04-26 14:33:20) 下一个

冷雨敲打窗棂,从繁缛的周一工作中回来,缩在被窝里,不能停止地读完了那本国内禁书《大江大海1949》。

说是禁书,其实在资讯如此发达的网络世界,已经根本挡不住,也并没有这个必要。

书中牵涉到的几个历史事件,比如以饿死几十万人为代价的“和平解放长春”,或者作为经典战例的“长春围困站”,都早已不是秘密,更多的人并不关注,或者说刻意遗忘。

龙应台花了十年,访谈方方面面的亲历者,走遍沧海桑田的故地,用她声声入扣的文字,全方位展开了一幅1949年的惊涛骇浪,着墨那些身不由己沉浮于大江大海中的各色人等,命运在那一年尤为戏剧。

1949,有多少人离乡背井,来不及告别,原本以为的小别,竟是四十年。

四十年后,阴阳永隔,龙应台父亲遗憾泪流的是,四十年前没有和自己的母亲道别,就搭上火车,从此再也不得相见。

四十年后,故地变迁,龙应台母亲日日念及的淳安城,沉入海底,难觅踪影,而她的父亲托梦喊冷。

1949,很多小小的选择,便成人生的迥途。哥哥往北,弟弟往南,踏上截然不同的路,经历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1949,无论是胜利者或是失败者,都有无尽的创痛和追悔。战争是一旦发动,就很难阻止的恶魔。

书中都是真实的人生,点点滴滴,历史没有真相,只有这些枝枝节节。

龙应台的文字紧扣心弦,而这个题材又是恢宏大气。读起来不肯错过一个字,读完意犹未尽。

毫无疑问,我会再读N遍,这样的文字始终萦绕,无法释怀。

“所有的颠沛流离,最后都由大江走向大海;所有的生离死别,都发生在某一个车站、码头。上了船,就是一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9)
评论
聊聊看 回复 悄悄话 不看。
没有对错-只有过客 回复 悄悄话 回linmiu 、华府采菊人和相关点评人。我欣赏你们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也是我看点评的最大收获。请允许我再多说几句:
司马迁受宫刑不辍其志,家族数人历经磨难。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我的看法是:既然写史,应有两个选择:要么持有立场,要么不持立场,尽量客观记录所见所闻。如果作者介于两者之间,再加上大量个人感受,就让你的作品看起来像小说,公信力就会大打折扣。两岸的历史(包括文革),这些年来已经被各路人马说的如同鸡肋。如今怎么描述,除了煽情,就是挑起争端。真正的史学家不解释自己的记载,而是留给后人评说。而大多数类似作者,出于各种原因,总想给读者导读,这也是我对各类导读不以为然的一个原因。所以,好的史书,应该让人读出反思和明鉴,而不是陷入情感的漩涡不能自拔。否则,记载历史,变成了个人感受的描述,那就失去了记载的意义。我接受各种观点,我也体谅各种情绪,但尽量不要误导和偏执。
希望对话让我们成长,而不是陷入立场保卫战和情感的樊篱。
小小月 回复 悄悄话 好看,连序都好看.她的散文也特别喜欢.
littlegrace 回复 悄悄话 还没看,一定找来看。 不过,类似题材的齐邦媛《巨流河》是部巨著。
郝斯佳 回复 悄悄话 不能忘记这本书里记述的各色人物在那个时代洪流漩涡里的浮沉挣扎~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最近读了龙应台早先的一些散文,喜欢。这本集子绝对要读,即使仅仅是为了它受到禁止!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所有作者的观点都是“片面”。无数片面聚合就是真实。我们过去偏大中国一面,现在看看小台湾那一面,挺好。
pokemama 回复 悄悄话 不许欢她的片面言词。
华府采菊人 回复 悄悄话 龙写的是“龙”的书,代表的是她自己而不是任何其他人或“组织”的看法,张三李四怎么认为不是她的事,请张三李四自己写自己的看法,不能这么要求别人。
如果按照国内标准,持批判态度的一定是违背了国内规定而“偷偷”读了这本书。
如绝对遵守国内规定而自觉不读这本书,也就没有资格对此书说三道四了。
linmiu 回复 悄悄话 回过客:龙应台说了,她写的是失败者的历史,人家没想覆盖大陆。龙应台如果再不写,她父辈那代人都走了,就没有第一手资料了。1949是中华民族的伤痛,由一位女性作者写是最合适的,那种穿行书中的天然母性情怀刚好可以抚慰疗伤,缓解一点真实的惨痛。如果由李敖写,肯定是硬邦邦。李敖嫌龙应台过界了,历史本是他的领域,他写了厚厚一本书批判,可见《大江大海》的份量和价值。这本书还没出大家就很期待,出版后读了没有失望,她切入的角度很好。龙为这本书专门去美国演讲,很多在欧洲的华人都专程跑去听,我想是为了对父母那代忧患的认知,使灵魂归位精神安宁。
波城冬日 回复 悄悄话 喜欢龙应台的书和文字!谢谢分享!
颐和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楼下:人因其出生,成长,教育,经历等因素而具有人的局限性,看问题的眼光和观点不可能全面客观,只能力求客观。龙应台生在台湾,长在台湾,虽然父母从大陆来,在大陆有亲戚,但她毕竟不是在大陆长大成人的。她采访的对象也只能是她的亲朋与亲朋介绍给她的人。人能要求自己力求客观,独立,讲述一个一个真人的真实故事,已经值得称赞。大陆方面的人也尽可以去采访一个一个的真人讲述他们的真实故事,如果当局允许的话。如能把这些真人的真实故事拼在一起,就是一幅大的,客观的历史真实画卷了吧。几百年后,历史学家或许更客观些,但曾经经历过中国这段悲惨历史的人都已经死光了,历史学家能够借助的只能是龙应台们留下的这些文字。所以,所有的客观都是相对的。
没有对错-只有过客 回复 悄悄话 龙想客观,没能做到,想不持立场,更做不到。采访对象和资料来源取决于个人考量,怎么可能服众。客观、不持立场之人,当今时代根本不存在,这种题材只能百年后再写。所以,这种书不看也罢!
linmiu 回复 悄悄话 1949年,台湾海峡象中华民族的一道深深的伤痕。
现在想来,两党争权,不通过取信于民的竞选方式,而是你死我活地开打,生灵涂炭的人口不少于抗日战争。老美那时不是希望成立联合政府吗,这俩大小斧头帮谁占上风都不想让权,于是两边的人民就像他们各自绑架的人质,骨肉分离,几十年无法相聚,用现在的眼光看,这是俩个犯罪集团吧。
绿柳如烟 回复 悄悄话 李敖批她的更值得看
颐和园 回复 悄悄话 我也喜欢这本书,读时抑制不住地流泪,生动的文字令60年前的人物和景象栩栩如生地立在我的眼前。
诚信 回复 悄悄话 文字优美,谢谢分享。
furbydvs 回复 悄悄话 《大江大海骗了你》
李敖揭批龙应台:1949哪来的大江大海?
ali88 回复 悄悄话 好书,值得一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