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同盟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个人资料
正文

慧能和神秀斗诗的故事

(2024-05-30 07:52:23) 下一个

慧能和神秀斗诗(偈ji:唱颂词)的故事

慧能和神秀斗诗的故事,发生在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时代,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两位高僧深厚的佛法修为,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和禅宗的命运。以下是关于这个故事的详细叙述:

背景介绍

  • 人物:慧能(638-713)(75岁),本姓卢,生于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原是一名不识字的樵夫,后成为禅宗六祖。神秀(606—706)(100岁),本姓李,与玄奘同乡,原籍河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少年出家访道,后为禅宗五祖弘忍的大弟子。
  • 地点:黄梅山(今湖北省黄梅县),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道场。

故事经过

  1. 命题作诗:弘忍大师为了从弟子中挑选出能够继承禅宗法统的衣钵传人,出了一个命题作文,要求弟子们从自性的般若智慧中显现自己对于明心见性的理解,以此作偈。
  2. 神秀作偈:作为首席大弟子和教授师的神秀,在墙上写下了他的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首偈语体现了神秀渐修的思想,即通过不断的修行和拂拭,保持心灵的清净。
  3. 慧能作偈:慧能听闻神秀的偈语后,也作了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语体现了慧能顿悟的思想,即一切本空,无需拂拭,因为根本就没有尘埃可惹。
  4. 评价与传承:弘忍大师看到慧能的偈语后,认为慧能已经大悟,于是将顿教法门以及祖师衣钵传付给慧能。自此,慧能开创了南宗禅宗,强调顿悟成佛,成为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而神秀则继续弘扬北宗禅宗,强调渐修。

故事意义

  • 慧能和神秀的斗诗故事,不仅展现了两位高僧深厚的佛法修为和不同的修行理念,也标志着禅宗内部顿渐之争的开始。
  • 慧能的顿悟思想和神秀的渐修思想,对后世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宗禅宗注重顿悟成佛,强调直接体验佛性;而北宗禅宗则注重渐修,强调通过长期的修行和积累达到成佛的境界。
  •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修行之路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并持之以恒地修行下去。

神秀注重物修,活了100岁,慧能注重灵修,活了75岁。

现代物理揭示,物只占宇宙的5%,而灵(暗物质-暗能量)占宇宙的95%。所以,注重灵修的慧能获得袈裟,继承了禅宗的衣钵,这是指他成为了禅宗的传人。在中国佛教史上,这件事象征着宗派的正式传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