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
成都女儿请收下家乡父老献的花
今天,2006年11月5日,是美丽的成都女儿陈宁祖去世10周年的纪念日。10年前的今天,当夜幕降临之际,和癌症抗争了30年的宁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家中悄悄走了,给丈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马悦然教授留下了46年婚姻的美好回忆。他们如童话般美丽的异国情缘为成都留下了一段爱情佳话。11月1日,本报记者通过国际长途,恳请宁祖的妹妹刘绍祖女士代表本报情感工作室,在今天的纪念仪式上,在宁祖的墓前献一束鲜花,遥寄家乡父老的哀思。
今年8月,记者辗转联系上了马悦然教授。马教授感谢宁祖家乡的父老在她去世10周年后依然深深怀念她。10月29日,记者再次联系上马教授,作为诺贝尔文学奖18位评委中惟一精通汉语的专家,著作等身的马教授在一天之内,给本报记者发来了4封电子邮件,从中我们能读到他对亡妻的深情和挚爱。马教授还向本报提供了大量他和宁祖的照片,并希望将他想念宁祖而写的三首俳句刊登在本报上。
11月1日,宁祖的妹妹刘绍祖女士从瑞典给记者打来国际长途说,今天,马教授将带领儿孙们和陈家的亲人们共计30多人,到宁祖墓前举行悼念活动。
11月3日中午,在马教授的帮助下,记者在浣花溪畔宁祖侄女陈德立家中,见到了宁祖的弟弟陈湘祖先生。陈先生谈起姐姐和姐夫感情甚笃时唏嘘不已。他还回忆了去年夏天马教授偕子孙入川探亲的事。81岁高龄的马教授兴致勃勃地重游了峨眉山。58年前,他来到峨眉山研究方言。记忆力惊人的马老为儿孙们讲起当年的趣事,不时冒两句地道的四川话“莫来头”。他还去了三星堆、武侯祠。当马老来到望江公园时,失望地发现,满园都是塑料椅子,只得抱憾转移到青羊宫,终于坐上了具有浓郁四川味的竹椅,喝上了盖碗茶。马教授还执意要去看看当年和宁祖结缘的“可庄”。可惜,可庄今犹在,但已面目全非,那些美丽的果树早已无影无踪。由于深爱宁祖,把中国当做第二故乡的马教授对川菜一往情深。他说“只要有辣椒,啥子东西都好吃了。”他尤喜甜水面。去年离蓉前,他的儿孙们每人买了10公斤海椒面和几公斤花椒面带回瑞典。
这对异国伉俪为成都留下一段爱情佳话
真真的爱情,爱人之笑属于我,泪也属于我。
天空的星星,是死者的眼睛么?爱人!你在哪儿?
天色渐暗,让我拉着你的手:我们快到了。--马悦然
相爱瑞典小伙爱上成都少女
1948年8月,24岁的瑞典小伙马悦然来到四川研究方言,和英国朋友西门华住进了华西后坝陈行可教授家“可庄”。当年的“可庄”有个很大的花园,种了30多棵苹果树和橘树,周围是3米高的围墙。
刚刚高中毕业的宁祖患上了流行性脑膜炎,正在家中休养。陈教授的妻子刘克庄女士请马悦然教陈家二女儿陈宁祖学英语。贪玩的她根本不想跟“马洋人儿”学英语。但母命难违,她每天上午必须到马悦然的房间学一小时英语。为了哄这个不想学习的小女生,马悦然想了一个办法,他拿出美国PX店留下的几罐可可粉做诱饵,每次宁祖来上课,就请她喝一碗可可粉。总算让宁祖静下心来学了一阵子英语。可是可可粉喝完了,这个调皮的小姑娘就开始逃学了!
那时,马悦然还常请宁祖帮他整理方言卡片,偶尔还一同去玉带桥的“新明书屋”淘旧书。一天,两人经过成都一家有名的饭馆,马悦然想请宁祖吃点什么以表感谢。小伙子很绅士地问:“你喝茶还是喝咖啡?”谁知宁祖却说:“我情愿吃一碗牛肉汤面。”几年后,宁祖告诉夫君:“你那时真是一个啬家子。”
两个年轻人越来越熟,单纯美丽的宁祖渐渐让马悦然坠入了情网。可是马悦然在离开瑞典的前一天就跟一个高中女同学订了婚。两人已经谈了几年恋爱,并且得到双方父母的认可。后来,一个到中国,一个到美国上大学。所以,马悦然那时还不敢向宁祖表白。
马悦然在陈家的“可庄”住了7个月,期间他请宁祖看了两次电影。在看完第二场电影回家的路上,他情不自禁牵起了宁祖的纤手。
离别相顾无言枯坐到天明
1950年7月,马悦然和西门华准备离开成都。临行前晚,陈教授设宴为他们饯行。饭后宁祖弹钢琴,唱中国民歌。宁祖天生一副好嗓子,曾跟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郎毓秀学过音乐。马悦然最喜欢听她唱“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好姑娘……”美妙的歌声让马悦然生出无限的离愁别绪。那晚,宁祖和悦然手牵手在花园里散步。在那个夏夜,小虫唱着缠绵的情歌,果树的芬芳弥漫在夜空中。但悦然无心欣赏这样美的夜色,他心里非常难受,因为宁祖知道他已经有未婚妻了。他有很多话想对心爱的姑娘说,但是他终于什么也没说。两个年轻人都深信,今生今世他们将再也不会见面了!
散完步,两人回到马悦然住的平房,依依不舍,相顾无言,不知不觉竟坐了个通宵。那晚他们连手都没有拉,但两颗相爱的心却因为离别的到来而靠得很近很近。
第二天早晨,宁祖和父母、姐姐、弟妹送马悦然和西门华到邮政车站。经过10多天的艰苦旅程,悦然坐汽车到了重庆,又改乘轮船到了武汉,再坐火车到达广州。当他过了罗湖桥抵达香港时,他惆怅地问自己:“可是我的心呢?我的心在哪儿?”
马悦然随后给在美国读书的未婚妻发了一封电报,那个姑娘回信说,她已爱上一个美国人。马悦然如释重负,立刻给陈行可教授发电报,向陈宁祖求婚。两天后,陈教授发回电报,可那些数字搞得悦然一头雾水,偏偏电报局又关门了。他在惴惴不安中熬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他终于得知那些数字的意义:宁祖答应了他的求婚!马悦然欣喜若狂。他后来才知道,当陈行可先生问女儿是否愿意跟“马洋人儿”结婚时,这个19岁的少女害羞地答道:“随便你们吧!”
重逢罗湖桥边苦等成都爱人
1950年8月31日,宁祖在获得小天竺街公安所的证明书后,在姐姐京祖的陪同下,先乘邮政车到了宝鸡,然后坐火车到广州。9月初,悦然每天早晨坐火车到罗湖桥去,饿着肚子等宁祖。每当一个漂亮女孩过桥,桥两边的英国兵和中国兵就会指着悦然吹口哨扮鬼脸,但每次悦然都失望地摇摇头,因为宁祖比她们漂亮得多!
9月20日,在经过10多天的漫长等待后,身穿蓝布旗袍的宁祖和姐姐终于走过了罗湖桥。分别两个多月后,一对有情人再度重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4天后,宁祖和悦然在香港九龙道风山的教堂里,举行了传统的瑞典婚礼。从马悦然教授和陈湘祖先生提供给记者的照片来看,新婚燕尔的宁祖穿着旗袍,面如中秋之月,戴着眼镜的悦然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两人在镜头前或微笑或开怀,沉浸在新婚的幸福中。
婚后46年甜蜜婚姻像个童话
1950年秋天,马悦然偕新婚妻子宁祖回到瑞典。1952年,马悦然获得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1956年,他出任瑞典驻中国大使馆文化秘书,和宁祖再次回到中国,和老舍成了邻居和朋友。夫妻俩经常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他们拜访文化名人,出席各种文化活动,为中瑞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1958年,马悦然辞去外交官职务,先后执教于伦敦大学、澳州国立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中文系。1985年,马悦然当选为诺贝尔文学奖评委,1987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曾两度当选为欧洲汉学协会主席。
在马悦然辉煌的学术成就背后,有着妻子陈宁祖长达46年的无私奉献。宁祖为马悦然生了3个儿子,并担当起教育他们的重任。这个以前连开水也不会烧的成都少女,学会了做地道的中餐,还向婆婆学会了做西餐。
宁祖生前执教于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她的中文造诣颇高,是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她陪丈夫到处讲学,但在社交场合,她总是精心打扮,优雅端庄,谈笑风生。在她坚强热情的背后,很少有人知道她已经患癌症30年了。
在友人眼里,宁祖具有四川姑娘特有的开朗乐观和热心肠。她对来自祖国的同胞格外热情和关心,总爱做中国菜款待他们。
1996年11月5日黄昏,宁祖在和癌症抗争了30年后,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家中悄悄走了,走得平静、安详,“如晚秋的落叶轻轻地飘向大地,如初冬的细雨无声地润进泥土。”将近半个世纪的相亲相爱,使这段缘于成都的异国情缘美丽得像个童话。
为了离宁祖近些,马悦然搬到了乡下,每天清早,他都会风雨无阻地沿着小径散步到妻子墓前,把墓碑旁飘落的枯叶拾掇干净,用手铲把新买的鲜花轻轻埋进土里,然后和她摆摆龙门阵,说说儿孙们的事。他絮絮地拉着家常,一定说的是宁祖最爱听的乡音四川话吧。他在宁祖的墓前遥望着宁祖的故乡四川,心中涌动着一个异乡游子的浓浓乡愁。
弟妹眼中的完美爱人
弟弟陈湘祖:
我是改革开放后较早到瑞典的留学生。在我姐夫马悦然的帮助下,所有的中国留学生都得到一张看电影的卡。他是瑞典国王的座上宾,在他的推动下,瑞典国王和王后于1981年访华,行前专门在瑞典皇宫接见了全体中国留学生。国王和王后还亲临四川访问,悦然向国王推荐了四川的五粮液。悦然对中国,尤其对四川的感情很深。家里来宾客时,他喜欢穿中式的马褂。每次他回川探亲,我们都会给他做好几件带回去。
我姐夫一心扑在汉学研究上,家里的大小事务都由我二姐负责。作为国际上公认的汉学权威,我姐夫经常会有应酬,我二姐热情好客,总是为丈夫安排应酬得很妥当。以前她在家里连开水都不会烧,可她后来却练就一手好厨艺。姐夫最爱吃她做的月召子蛋花汤面。每次吃完饭,姐夫都会很绅士地说:“谢谢你的饭!对不起,我又要去忙了。”说完便钻进书房埋头做学问。
20多年前,姐夫回川探亲。我妹妹绍祖运用针灸治好了他的腿,他深感针灸的神奇疗效。回瑞典后大力介绍针灸。瑞典卡罗林斯卡医科大学神经科对我妹妹的针灸治疗进行了长达3年的观察,最终让瑞典人信服了中国的针灸。
我二姐临终前,姐夫一直紧握她的手,看着她被病魔折磨,他心痛万分,一直喃喃地说:“你快要解脱了……”
去年夏天姐夫带着儿孙们回四川探亲,主动提出要到都江堰灵岩山去为我父母扫墓,让我非常感动。当时我二姐已去世9年了,这也可以看出他对我二姐的深情。他们是一对完美的爱人。
去年,姐夫告诉我他有了一位来自中国台湾的女友。我和妹妹都劝他说:二姐已去世多年,你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如果二姐泉下有知,她也希望看到你过得快乐。今年7月,姐夫和台湾报人陈文芬结婚。我们全家祝福他们幸福美满。
妹妹刘绍祖:
我二姐和姐夫非常恩爱,和他们在一起,你能感觉到他们的默契和相互的关心体贴。我二姐把一生都献给了丈夫和这个家。为了让丈夫集中精力搞学问,她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她在学术上还是丈夫的好帮手,他们一起讨论、研究文学,一起出席各种会议。我二姐到瑞典后对家乡念念不忘,还学会了做地道的川菜。她曾经出版了一本介绍中国菜(主要是川菜)的菜谱,是最早的瑞典文中国菜谱,在瑞典很受欢迎。
本组稿件采写本报记者熊莉图片由马悦然教授和陈湘祖先生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