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读过书了。虽然右手的书架上有很多书。而且买回来一次没碰的都有。但是还是买了。领导经常问我:不读为什么还买。我说:买回来,放在那里。心里踏实。说不定哪天就读了。
其实以前是读的。睡前顺手抄起一本。读着读着就困了。困了就顺手把书放在床头柜上。美美的睡去。领导有失眠症。最严重的就是换个地方就睡不着。而我是倒头就睡。我猜这可能是读书带来的好处。
宅在家里,还不是休假。是没办法放松的。这些天,除了织围巾,就是缠毛线了。老朋友年轻时喜欢织。后来退休。剩下许多毛线。古典毛线。我需要把它们缠起来。什么事情做多了都腻歪。那就读点书吧。
读什么书呢?想起朋友留给我的的那些瓷器和与其相关的书和杂志。这些年一直原封不动地躺在那里。就拿出几本来看看。无论是二十年多前的DOYLE和SKINNER,还是五十多年前的PORCELAIN。都附有精美的图片和说明。这是我最喜欢的出版格式。作者们不但列出了每一幅作品。还对这些作品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同时还标有其收藏价值。
《THE BOOK OF PORCELAIN》最早的出版物是1771年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我现在看的这本是在此基础上,1965年新出版的。作者是Walter Stachelin。我猜他是法国人,还是德国人。后来被一个叫MICHEAL BULLOCK的人翻译成英文。在纽约出版。
这本书主要是讲瓷器的制作过程。里面提到中国的景德镇和一个叫唐英的中国人。我对历史瓷器都不精通。但是喜欢看着书里面的插图和漂亮的瓷器。我老公说:一个中国女人,看美国人从欧洲人那里翻译来的瓷器制作。这圈子绕的真大。我这人讲究实惠。书就在身边。近水楼台。看看清朝时期,欧洲人怎样描述中国。开阔一下视野。正好break time。有什么不好。
1 开篇就讲1655年的时候,一个叫Pieter和一个叫Jacob的人,被荷兰东印度公司派遣。这个公司很有名。从Canton到北京顺治皇帝的紫禁城。去洽谈贸易。于是他们俩就来到了大湖边一个叫Jiao-Chou的地方。这个Canton是瑞士的?中国广东的?还是我们麻州的?我不清楚。这个Jiao-zhou倒是让我学习了。其实就是现在江西的鄱阳县。清朝那时叫饶州。而那个大湖就是鄱阳湖。
这本书里还提到一个叫“Tang Ying”的人。很有意思。现在的编剧和导演们,与其胡编乱写小三二奶,不如拍一部以此人为主要人物,描写中国瓷器史的电视剧。
全书共有几十幅插图。我这里挑选几张我喜欢的。
2 接下来讲 Digging the Clay. 就是瓷工们怎样在山里挖粘土。人家有个文绉绉的词汇叫“鉴土”。
3 Breaking up the clay. 这个叫“椿土”。我的中文本来就是体育老师教的。每一幅彩图都是单页贴纸。而且仅是粘贴了一小点。轻轻一撕就下来。那么漂亮,我差点撕两张下来。放到一个frame里面,挂起来。我老公说:败家子,放在书里吧。可以和说明对上。没想到儿子偶尔看到这本漂亮的画册。甚是喜欢。我知道他喜欢国画。十岁的时候坚持要买一本刘海粟的画册回来。他说好看。小孩子不撒谎。就是好看。
4 Pounding the clay. 踏土。原来踏土是让牛来完成的。不是像腌咸菜那样,用男人的脚丫子踩得。
5 Sieving the clay 筛土。这活小孩和女人也可以干吧。
6 Rinsing the clay 泌砂
7 The Kao lin is pressed in a mould and stamped. 这叫什么?就是把坯子放在一个桌子上。看图说话。Kao Lin就是人们常说的高岭土。江西景德镇有个高岭村。
8 Selling the clay 卖土。这才是前期工程。卖土坯子。难怪要stamped。就是要有自己家的品牌。老张家的,老李家的。。。
9 make the clay malleable 要让粘土有韧性,就得使劲砸。就像砸年糕那样。
10 车胎 这个词汇很现代。Shaping on the potter's wheel
11经过修胎,温釉,装窑。。。。。等等
12 过程太长了。真不容易。终于烧成了。要坐下喝酒庆祝。
13 Trading 有人来订货了。好开心。
14 开门做生意。有大胡子老外。还有波斯人。
15 Acquiring Wealth 恭喜发财。还吹吹打打唱戏呢。
好长啊。我这读书的都累了。难怪那些瓷器那么漂亮。下了不少功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