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指青云

丽日金辉披彩虹, 悠然静心望长空。淡饭粗茶不觉苦, 笔指青云响玲珑。 身居喧嚣大都市,念在方外听雨风。
正文

忍辱负重 太史公司马迁的传奇人生

(2015-09-14 05:57:55) 下一个

司马迁,字子长,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因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而流芳千古,被后人尊称为“太史公”。

查访历史遗迹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名史官,他发现自孔子以后,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史官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使历史记载成了空白。出生于孔子之后四百年的司马谈,对此忧心忡忡,他想要写一部史书,把空白的历史连贯起来。

因为史书承载着历史与未来,写作须严谨负责,不能凭空虚构,不能取材失当,不能放弃立场,还要对历史做出正确的评判,所以古人把史官称为“天官”,意即史官记录史实,有替天监督皇帝谨言慎行的作用。 司马谈对如此庞大的工程,自己能否完成并没有任何把握,从而将希望寄托在司马迁的身上。

有鉴于此,司马谈从小就有意栽培他,为了使他有好的文学基础,幼年就让他师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学《春秋》,师从古文家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一切都奠定了他深厚的写作基础。 为了使司马迁能了解历代的史实,改正遗失或有误的历史,司马谈不惜家产,让他周游各地实地查访。二十岁时,司马迁开始广泛的游历,他的足迹遍布各地,曾到会稽,访查夏禹的遗迹;到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楚地,访查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邹鲁,拜访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到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等。 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也增长了知识。游历回来后,仕为郎中,并奉旨出使到四川、云南一带,之后又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更多地方。他的足迹几乎遍及中原每个角落,也接触了各阶层的人物,并搜集到许多历史人物的史料与传说。

汉武帝元封元年,司马谈去世,临终前将未竟之业嘱托给他。继任太史令后,他有机会接触皇家收藏的文史经籍及档案资料。此后,他孜孜不倦地阅读这些藏书,其间还与中大夫孙卿、壶遂等人共同订定了《太初历》。《太初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也是中国历法上第一次大改革。

见义勇为,反遭腐刑

改历工作完成后,司马迁致力于整理史料,并开始写《史记》。提笔写作不久,李陵抗击匈奴,战败投降的消息传来,使朝廷上下大为震动。 看了李陵兵败的奏书,武帝为此食不知味,上朝听政也闷闷不乐。大臣们不知如何奏对,只是一味地责备李陵。

司马迁见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没有同情心,很不以为然,何况事已至此,谴责无益,只是徒增困扰而已。而且他认为李陵曾经多次击败强敌,功劳应该也足以颁布天下了。 司马迁从长期对李陵的观察中,发现他是一名道德高尚的人,不但对父母孝顺、对朋友守信,对于钱财更是廉洁奉公、一丝不苟。他还常自许要为国尽忠,死而无憾。且李陵对待部下都是先人后己,故而能赢得别人以死效力,这是古代许多名将所不能及的。李陵这些高尚的品德,令司马迁十分景仰,因对李陵为人的了解,使他相信兵败而身陷匈奴的李陵,有机会还是会报效汉朝的。

司马迁见武帝为此悲伤,想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一来可以舒解武帝的胸怀,二来可以堵塞那些怨恨李陵的言辞,但因为官位卑微,一直苦无机会。有一天,恰逢皇上召见,他趁机说李陵投降应该是出于无奈,相信日后必将伺机报答朝廷,并直言李陵之所以兵败,实仍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 司马迁的辩护,触怒了武帝,从而受到腐刑(宫刑),并且被打入大牢。这对于他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也是人生的奇耻大辱。一夕之间,亲朋好友都远离了,环境之险恶,似乎天下之大,没有他容身之处。

忍辱负重,完成历史大作

汉武帝时,掌管文史书籍或天文历法,地位接近于掌管占卜或祭祀的官员,为当时世人所轻视。地位卑贱的人说了几句公道话,就遭到如此的灾祸,面对人生的剧变,他曾想到自杀,但又想到著述尚未完成,不应轻于一死。

他想到如果自己自杀,与死掉一只蝼蚁有何区别?后来从“西伯被拘囚,而推演《周易》;孔子困境中,写成《春秋》;屈原被放逐,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才完成《国语》;孙膑膝盖被截,撰修了《孙膑兵法》”等先圣先贤中得到启示,从而决定隐忍苟活,完成自己写作《史记》的宏愿......

【阅读全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