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零的红叶

收藏百科知识;健康养生;名人明星;优秀文章;游记图片;
正文

1.5秒成就上海音乐厅

(2016-03-03 12:12:29) 下一个

 上海音乐厅的前世,曾经在上海滩、甚至远东地区风光无限,它的名字叫“南京大戏院”,位于旧时的爱多亚路(如今的延安东路)上,被人们称为“亚洲的洛克赛”,洛克赛是当年纽约设备一流、相当有名的一家影院。

 当年怎么会有这个戏院的呢?

    20世纪20年代末,电影行业成为一种朝阳产业,上海的一些社会名流瞄准了这一行。一些留洋回来的华人商定,要建造一座具备国际水准的电影院,一是为了体现上海这个大都市的繁荣、繁华,二是为了打破外商把持电影放映行业的局面。

 当时的爱多亚路、麦包禄路(今龙门路)口,是潮州会馆的一块土地。1929年,怡怡公司经理何挺然,租下这块土地建戏院,邀请中国第一代留洋美国的华人建筑设计师范文照、赵深设计。1930年,这座国人期待已久的“南京大戏院”,在八仙桥爱多亚路523号建成。

 开张前数日,南京大戏院还在《申报》刊登预告,文字是这么写的:“应社会之潮流,文化之进步。为国家之光荣,民众之娱乐。同人等本不折之毅力,在本埠爱多亚路自建南京大戏院,建筑业已工竣,行于日内贡献于社会,谨先闻达。”同时还告示,开张日将放映全部歌舞对白、有声巨片《百老汇》(The Broadway Melody)——这几乎就是和美国同步放映的热片啊!

 建成之时,它的建筑水平和设备一流,压倒了雄踞沪上多年的卡尔登戏院(就是黄河路上的长江剧场,早就拆没了)和奥迪安戏院(位于四川路),而此时“大光明”还没有建。戏院的开张,也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纽约时报》还就此撰文,称其为亚洲的“洛克赛”。

    《百老汇》盛况空前的首映,也为大戏院带来了美国米高梅公司和福克斯公司的新片专映权。然而,何挺然的话却改变了南戏的命运:“昔者影片俱来自西国,片中并无华文说明,匪受有相当之西文训练者,必不能会其志趣,观众既乏兴趣之可索,戏院营业,更何有发达之足言。”于是,第一部国产片《银河双星》登陆南戏,创造了上映数月客满的历史纪录。

    那么,为什么广告一定要强调放的是“全部有声电影”呢?在南京大戏院施工那年,第一部“百分之百”的有声影片,《纽约之光》刚刚在美国完成,故在建造南京大戏院时,也考虑到了建声效果。

    然而,富有戏剧性的是,不知修建时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本该不超过0.8秒的电影放映混响时间,结果却做成了音乐厅恰到好处的1.5秒——这这阴差阳错的1.5秒,加上南戏的窄靴型厅堂设计,果真为南戏日后变身为“上海音乐厅”打下了伏笔。

 此外,还有一些外国著名的音乐家到南京大戏院演出,南京大戏院也为舞台剧和地方戏,提供演出场地。抗战胜利后,这里演出过《孟姜女》大型乐剧,尤其是梅兰芳先生于1946年4、5月间,在这里连演了13天,曾经轰动一时。

    新中国成立后,推行公私合营,南京大戏院在1950年筹备改组,由大众电影院股份有限公司租赁管理,改名为北京电影院,这也是上海影院行业第一家公私合营的企业。

    1950年11月18日,北京电影院开幕,上映了镇压匪特的大片,《人民的巨掌》。平日里,北京电影院依然独树一帜地上映福克斯、米高梅等电影公司的好莱坞电影,也为解放后的上海人民,送去了别样的精神食粮。

  1959年,正值建国10周年,多台音乐舞蹈节目在上海各剧场展演,筹备“上海之春”音乐节的工作也提上了议事日程。此时的上海,竟没有一座专门演出音乐会的场所。在著名音乐家丁善德、贺绿汀、黄贻钧、谭抒真等极力推荐下,北京电影院进入了有关部门的视线。

   “1.5秒的混响时间,打着灯笼也难找!”当时,为了测试上海音乐厅混响时间,还有个小故事:考虑到人体对声波的吸收,有关部门特地从部队调来1000件军大衣。夜深无人时,将大衣一件件地蒙在座位上,模拟全场坐满上千名观众的情景。经过测试,北京电影院符合各项条件,在全市30多家影剧场中名列第一,最适合演奏交响乐。

    于是,一次重大的设备整修,使得北京电影院,一下子成了面目一新的上海音乐厅。但原本欧洲古典风格的装饰浮雕原作,被“残忍”地铲去,改为我国歌舞人物和少先队员向英雄模范献花的形象浮雕,让后人再也无法欣赏,上海音乐厅原来的模样。

    1980年代,从“文化革大命”中走出来的上海音乐厅,重新恢复了往昔的辉煌。交响乐一经上演,立刻成为最受欢迎的节目。为了求购门票,凌晨4点就已有人守候在售票窗口前,还有甚者是通宵达旦地站队——最夸张的是,当年的点票员,练就了一手速点功夫,以至于在全市的点票大赛中,成了获奖专业户。

 那个时候开始的星期广播音乐会,更是让半导体收音机都热销了。由于电台以直播形式帮音乐家介绍曲目,音乐家们竟然一度争着抢着要上星期广播音乐会,而张培等一批节目主持人,也是从这些音乐会上,开始逐步被观众接受并喜欢的。

   但是,1995年开始的延安路高架建设,给音乐厅带来了新的烦恼。2002年,为配合城市改造,上海市中心综合改造规划决定,对上海音乐厅进行保护性迁移和功能完善性修缮,使之远离车水马龙,走进绿荫丛中。8月31日,上海音乐厅举行了平移重建前的,最后一场告别音乐会。

  2004年夏末,移位后的上海音乐厅,售出了换了新颜后的第一张门票,而著名的“星期广播音乐会”也随之复出。改建后,音乐厅的空场中频混响时间经测试,由平移前的1.5秒提高为1.83秒,噪音指标从42分贝降低到29分贝。观众厅内各个部位的声音效果丰满均匀,逼真度高,层次感强,富有张力,令人满足。

   如今,音乐厅要改名字了,因为有了赞助,改了个姓,开始叫“森海塞尔上海音乐厅”,不过,我们相信,上海人还是会习惯的叫它“上海音乐厅”。我们只是突然想感慨一下,不知道现在“上海”两个字值多少钱,为什么眼见着上海美术馆直接把“上海”甩了,音乐厅这次也把“上海”的姓氏给冠名了,哦,现在应该还剩下“上海体育馆”了吧,呵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荔枝100 回复 悄悄话 森海塞尔是做音响器具的吧,还有点搭界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