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翁随笔

晨看青藤吐新芽,暮观白鹭映彤霞。 谁说尘世难逃避,却看桃源在我家。
个人资料
东篱翁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光阴似箭,还是让时间过得慢一些吧!

(2021-09-05 12:35:45) 下一个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地听到感叹时间过得太快的歌曲,诗歌,散文。其中有一首歌叫“一晃就老了”,不仅在国内红火,在海外华人中也十分火爆!有人还将其编成了风靡全球的排舞(Line Dancing)。我们有一次都是六十岁以上的上百个朋友聚会时,放起了这首歌,大家一起拥到台上边唱边跳排舞,真是难得的共鸣,少有的共振!瞧这几句歌词:“怎么刚刚学会懂事就老了,怎么刚刚学会包容就老了,怎么刚刚懂得路该往哪走,怎么还没走到就老了,怎么刚刚开始成熟就老了,怎么刚刚开始明白就老了,怎么刚刚懂得时间不经用,怎么转眼之间就老了!” 真是说到大家的心坎里去了。日月如梭,人生苦短。这是当今所有的耆耋耄耈们的一个最共同的话题。其实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都是感叹光阴荏苒,人生易老的名句。莎士比亚也同样叹息时光好像是在飞一般地流逝 (“the swiftest hours, as they flew”)。看来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啊!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觉得光阴似箭的感觉呢?我们都时间对每个人而言是公正的,它以其固有的节奏,一秒一秒地走着,对每个人来说一天都是24小时,一年都是365天。但是每个人对时间长短的感觉却不尽相同。人对时间的长短的感觉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学问题。心理学家将人们对时间的长短快慢的感觉称为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这种感觉会因人而异,决定的因素包括心情好坏,年龄大小,压力高低,环境变化等等。其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觉得时间越来越快是最为普遍的现象。据说有一个高龄的美国老妇人从年轻时有了自己的房子开始每年都会在圣诞前一个月左右买一棵圣诞树以示庆祝。到后来她觉得时间快到几乎是刚过完今年的圣诞节马上就又要张罗明年的圣诞树了。于是她干脆去买了一棵小型的塑料圣诞树,终年放在歺厅桌上,再也不拿掉了。这一看起来似乎有些夸张的故事,恐怕一定会在年逾古稀的老人中引起共鸣的吧!感叹时间飞逝并没有什么不好,遗憾的是往往有很多人一辈子忙忙碌碌,几乎没有时间去体验内心的感受,忘了自己也忘了时间。等老了再回首,就有了失落感,从而发出“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的茫然叹息。看来搞清这个问题还是很有必要的。

      我在很久以前在报纸上读到过一篇文章解释这一现象,印象很深。该文章说的是人会很自然地将正在度过的时间与他已经度过的时间作比较。对于一个刚满十岁的孩子,一年的时间是他所经历过的时间的十分之一。对于四十岁的中年人与八十岁的老年的人来说一年的时间分别是他经历过的生命的四十分之一与八十分之一。从这个角度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老年人会觉得时间越过越快。有一位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退休的化学工程教授罗伯特·莱姆列奇(Robert Lemlich) 对此感兴趣,他于1975年时发表了关于时间知觉方面的论文(显然与他以前的专业毫无关系),还提出了一个模型,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感觉到时间增快的速度与年龄的增长的平方根成正比。举例来说四十岁的人的年龄是十岁的人的四倍,四十岁的人感觉时间加快约是十岁的人的感觉的两倍(即4 的平方根),八十岁的人则达到2.8倍 (8的平方根)。在后来的心理实验中证明多数人的感觉还真接近于这一模型。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理论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年龄与时间知觉之间的关系也很有道理。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时,著名的法国心理学家保罗·弗雷斯(Paul Fraisse)认为人们对一段时间的长短的感觉取决于我们在其中感知到的变化的多少。这一观点后来发展成了一个模型:人们感觉中事件的长短取决于其复杂性,即事件中情绪、环境等诸多因素的改变越多,我们对这段记忆的判断便越长。这可以非常容易地解释不同年龄的人对时间长短感觉的不同。当我们年幼时,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复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周围的事件逐渐变得可以预测,复杂的事情也变得简单而易于理解了。特别是同类事件在记忆中被有效地归併在一起,感觉上这段时间的长度也就缩短了。举例来说我们从家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每个人都会觉得回来的路要比去的路短得多。这是因为去的路上一切都是生疏的环境,而回来的路却比较熟悉的缘故。至于到了退休之后,呆在家中年复一年比过着千篇一律的日子时,缺少变化,难怪时间更像流水一般了。

      那么你是喜欢时间过得快一些好还是过得慢一些好呢?除去人们在遇到不幸的情况下产生“度日如年”的情况(这是另一种影响时间知觉的重要因素,不在本文要讨论的范围中)之外,绝大多数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估计会希望时间不要过得那么快。那么怎么才能使我们宝贵的时间慢下来呢?

      根据上文所述的两个模型,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年龄,因此无法改变第一个模型。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单调的熟悉的老一套生活方式,改变一切都在预料之中的环境。为了让记忆中的生命变得漫长的,我们需要充满变化的生活。

      旅行,无疑是使我们摆脱反复的熟悉的生活的最理想的方法。旅行让我们有机会暂时告别自己千篇一律的生活状态,去体验一种新的环境。在旅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以预料的情况,看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生活,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如果你的某次旅行持续十天。虽然这十天也是很快过去了。但等若干年后你将这十天与你平时在家的十天来相比较的话,一定会感觉这旅行的十天要长多了!当然我们不可能每天都旅行。那么在平时,怎么样使时间慢下来呢?有意识地去接触新事新人,学习新知识新技巧,做富有挑战性的事情。有的人学摄影,学绘画,学书法;有的人在退休后,进入老年大学,甚至去攻读一个学位。这些都是使我们的感知时间慢下来的极好方法。

      除了通过寻求新的体验来避免一成不变的生活之外,人们还可以通过改变我们体验生活的态度来避免生活的枯燥无味与单调急躁。在目前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实在有必要唱一首“马儿啊,你慢些走”。不要总是觉得有做不完的事,总是想着一心多用,多任务并行 (multitasking)。实际上“多任务并行”的做法不仅常常会事倍功半,而且会大大地压缩我们对时间的知觉。所以不妨在可能的情况下,多给自己一些时间,体验一下慢生活的舒适与惬意,说不定时间老人真会“通情达理”地陪同你呢!当你为自己的草坪割草后,坐下来好好地欣赏一下这美丽的绿地毯,听一下宁静中的蝉声,仰望一下蓝天白云,时间好像真的就慢下来了,而且是充满乐趣的慢节奏!

      使时间慢下来还有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心地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并且用记日记等方式来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思想,点点滴滴的欢乐,以及看似平淡实际却丰富多变的生活细节。在一天即将过去之时,重温一天中最值得的那段时光,实际上是延长了对高质量时段的感知!如果不愿意写作,用手机随时拍摄捕捉生活中一些细节也是很好的方法。

      总而言之,如果你不断地在生活中寻求新的体验,改变体验生活的方式,用心地过好当下,常常抽出时间来捕捉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且养成这样的生活习惯,你就不会发出“时间都去哪儿了”的疑问了。

     

 

    (文中有若干张照片是从互联网上下载的,致谢原摄影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7)
评论
歲月沈香 回复 悄悄话 沈香祝您中秋节快乐!阖家幸福!
东篱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玉器晚成' 的评论 : 谢谢赐读。说得有道理,害怕终点也是一个原因!
玉器晚成 回复 悄悄话 好文!人老了害怕时间的移动,因为移动的方向是终点。而年轻人却不同,他们盼望时间移动,这种移动意味着成熟,独立,和精彩生活的探索。所以觉得时间不够快。
东篱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东村山人' 的评论 : 谢谢评论!好喜欢这个每天都像珍珠的比喻!
东村山人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真好!
每一天、每一天,都像珍珠一样宝贵。要珍惜每一颗珍珠呀!
东篱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海风随意吹' 的评论 : 海风说得有道理,看来要加一条,有了好心态,就不会叹息“人生苦短”了。谢谢评论!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仁兄好文章,这时间相对论挺有道理的。忘了哪个认识论里说,空间是客观存在的,时间是主观的心理感受。看来是我们的心态在起作用。
东篱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牟山雁' 的评论 : 问好牟山雁!
牟山雁 回复 悄悄话 同感。
东篱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歲月沈香' 的评论 : 谢谢光临寒舍。承蒙好评,非常感谢。容后回访!
东篱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菲儿百忙中赐读拙文。你是文学城最多产的高质量作家,还要多向你学习!
歲月沈香 回复 悄悄话 沈香拜访东篱翁!好文!图文并茂!好喜欢那张一对老人穿球衣的照片,幽默风趣。老人有老人的乐趣。谢谢好文分享!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小溪姐姐' 的评论 : +1

东篱君精彩好文,照片配得非常好,学习到很多!
东篱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yy56' 的评论 : 谢谢光临!过奖了!日月如梭,一心想着要时间老人慢下来!
东篱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小溪姐姐' 的评论 : 谢谢小溪赐读並评论。过奖了!周末快乐!
yy56 回复 悄悄话 好一篇 旁征博引,寻幽入微,金句閃閃的博文.

非常贊同你的結論,"不断地在生活中寻求新的体验,改变体验生活的方式,用心地过好当下,常常抽出时间来捕捉生活的点点滴滴"

越老越要學會品日子.

小溪姐姐 回复 悄悄话 拜读东篱学长的大作,文章精彩,图文并茂,寓意深邃,还有切实建议,读后真是受益匪浅。感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