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有了“护身符” 李鬼“神抖抖”

(2015-03-10 18:30:47) 下一个

  眼下,很多入门级的艺术爱好者越来越热衷于去市场竞宝,有读者发出疑问,很多宝贝所附正规出版社的著录,可否作为收藏的可靠凭证?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书画制假贩假的伎俩变化多端,将书画赝品混迹于公开出版物中,给伪作与赝品镀一层金,是近年来书画市场屡试不爽的“障眼法”,广大艺术爱好者应擦亮眼睛。书画界和收藏界人士同时呼吁,受骗上当者应及时报案,执法部门对欺诈行为应予以制裁。

  手法变化多端

  南京收藏家孔祥东近日撰文表示,各种书画大家的作品集良莠不齐,直接以卖画为目的的书画集往往有人为掺假的现象。最严重的是全部伪作冒用已有同类、同名出版物的书号,印刷装帧往往都很精美,不是专业人员恐怕难以看出画伪,书也伪。

  书画市场制假贩假现象自明清以降一直存在,书画藏家们为保险起见,一般比较信赖出版发表过的名家书画作品,特别是当艺术家已经去世无法对作品的真伪亲自鉴定时。而无孔不入的制假贩假者正是摸准了藏家的这种心理,才动了利用刊物甚至是正规出版物为他们的赝品鸣锣开道的念头。

  将赝品书画通过出版物变成“真迹”,流行的做法有:

  狐假虎威法卖家在拍卖图录和拍卖宣传上大肆介绍赝品,还特意指出此作曾发表于某某出版社出版的《某某画册》。

  无中生有法伪造出版物,制作画册或者假出版物,连同书画作品一同向买家兜售。

  移花接木法在正规出版物中,通过技术手段,撤下真品,换上赝品,重新包装印刷。

  假戏真做法在正规出版社买书号,出版所谓名家字画的画册专集。画册里煞有介事地编撰各种证实这些字画来源“真实”的故事,配上照片和评论文章。

  借尸还魂法有人让曾经有过影响但现在已停刊的港台等地的艺术期刊“复活”,为他的赝品叫好。

  二八分成法如果出版物里全是赝品,较容易被人发现破绽;制假贩假者便采取真迹中夹带着赝品的办法,以此迷惑买家的眼力,这招最具欺骗性。给买家过眼的大多是行货,卖给买家的却是赝品。

  这些通过出版物而设的真真假假的圈套,一个比一个难对付,真假掺半的正规出版物如果耍了“花样经”,行家偶尔也会看走眼。

  操作过程揭秘

  有信誉的专业书画出版社出版的权威画册值得信赖,参照这类出版物,对买家的购藏大有帮助。不过,据业内人士介绍,上世纪80年代之前,出版社的编辑牢牢把控出版流程,而当时书画文物还没有被视为投资升值的收藏品。如今能为大型拍卖行引用当著录附录的出版物,多数是1985年之前权威出版社出版的图册,其收录的绘画作品与文物是值得信赖的,而1990年后,出版物的可信度被一些做假的书画贩子“拉低”了,搅黄了一池清水后,只能供收藏者当参考。

  据介绍,让赝品穿上“正规出版物”的外衣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上海也正成为他们的“主攻”对象。制假贩假者还铆上了有影响的报纸和电视栏目,通过这些大众媒体上的艺术鉴赏、收藏等栏目来介绍假货。艺术品鉴定门槛较高,媒体人未必是这方面的内行,只能信赖正规出版物的介绍,无意中为赝品做了二次传播。

  恶果已经显现

  文物出版社总编辑、历史文物学者葛承雍教授对此现象深感痛心疾首,直斥把赝品文物塞进图书,就如同洗钱,赝品文物图书泛滥,是透支出版社未来的信誉,损毁出版社的招牌,贬低出版界的声誉。葛承雍表示,文物图书造假的恶果已经显现。他指出,赝品图书的出版都是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他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出版物赋予了假冒文物以正当性,“这是为赝品漂白,给赝品颁发了合法的身份证”。近年来,葛承雍无数次拒绝了企图蒙混过关的荒唐器物在文物社出版,但令他沮丧的是,并不能阻止这类图书在其他非专业出版社出版。

  选错出版物不仅有“交学费”的风险,还会让藏家走上收藏的歪路,里面很多知识性的错误会误导一大批刚开始收藏的艺术爱好者,而误入歧途的民间收藏者往往也会走火入魔,动辄将有悖常理的书画和器物视为国宝。

  业内人士建议,面对书画市场存在赝品的现状,入门级的书画投资者还是要专注于作品本身,不要过分迷恋出版著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