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陵霜雪

出来了,却会留下思念。呼喊着,是为让她寻见。孤飞天,慰藉青春之恋。
正文

视觉的盛宴 心灵的驰骋

(2015-03-10 11:29:46) 下一个
从来不认为音乐、绘画、舞蹈等等艺术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也不认为只有修养达到某种高级境界的人才能欣赏这些艺术。相反,无论你的受教育程度如何,身处何种社会地位,只要能对这些纯意识形态的作品产生一点点的感动,哪怕是由此产生的任何幻想,那便是对艺术的欣赏了。相信这也是艺术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它的生命力之所在。
周末有闲,去了一趟安省艺术馆(Art Gallery of Ontario)。它坐落在Dundas Str W拥挤的建筑群里,没有开阔的广场和远观全景的欣赏视角,以至于之前我曾两次开车路过这里,却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周围低矮破旧的房屋,如同一堆黄沙,将一块蓝宝石埋没得只剩下那一点微弱的幽光。但它并不介意,甚至也没有刻意将自己从沙堆中剥离出来。只有透过表面那层沙土进入它体内的人才会感觉到那清幽的色彩和冷峻。
在馆内,一层巨大玻璃幕墙将咫尺之外的嘈杂和现实隔离开,划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但它却是完全透明的,身处这人造的静雅之中的人们,无法忘记这种感觉的来源和出处。对比以往见到的宏大艺术馆,这貌似简单随意的设计却显得别具匠心而且符合纯朴的艺术思想。
当你怀着艺术与现实相结合的感慨走入展馆时,那如天路般飘渺的楼梯却把你生生地拉出了现实。飘逸洒脱的造型令我想到了敦煌仙女凌空飞舞的彩绸,飘忽向上,最后破茧而出,似乎代表着人与神的沟通。
于绘画一窍不通的我,本来只是为了走马观花,消磨一下时光。然而仅仅是二楼一层的作品就完全将我淹没于其中了。超级写实的Cornelius Krieghoff的作品给我讲述了一百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段段故事,虽然悄然无声,却包含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那幅小酒馆门前市井小影,有若干个故事同时发生着,妙趣横生,除了视野小了很多,其它方面与《清明上河图》有异曲同工之妙。Paul Peel的那副小女孩的作品中,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为了衬托,最终通过孩子低垂的双眼聚焦到了两只飞舞的蝴蝶身上。当你随着作者巧妙布局的脚步找到他的中心点,那种喜悦和释然的心情是无与伦比的。你完全可以站在画前与作者握手言欢:生活就是这样的平淡而美好。我为作品丰富的表现力所叹服。
再往后看到的作品故事情节少了,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却越来越强,比如Lawren S. Harris1928年的那幅“Lake and Mountains”。作者省略了诸多的细节,将一个由色彩和线条组成的画面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湖水的平静,山峦的陡峭,通过三角形的构图直接产生出强烈的投射对比,同时动感十足的云路似暴风一般将整个画面带动起来。看着这幅画,一种走入自然的冲动会把观众的情绪迅速调动起来。站在Paul-Emile Borduas的作品前,我着实不能讲出任何故事,就连体会作者所要表现的情感的勇气都已变得微乎其微了。然而我能明显地感觉到其对视觉冲击甚至出离平面约束的感觉。如同读一首朦胧诗,我无从判断,更无法推理,只能任由双唇跟随作者的韵律,而大脑却按照自己的处境信马由缰,碰巧心动了,便是懂了,否则就只好随缘了。当放弃了对与错的纠结,任由自己的灵感左冲右突时,我忽然体会到了一种从来没有的自由和放松——不需要认可,不需要判别,不需要及时,不需要顺从,只是单纯地享受思考的乐趣,一段纯享受。好奢侈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草之书 回复 悄悄话 顶. Really feel the same in front of arts. This kind of approach should also be used in life, then, everything becomes easy and appreciable.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