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何谓好的文学作品及人文教育

(2015-04-02 18:04:06) 下一个
何谓好的文学作品及人文教育
 
若要论小说之好不好看,华人世界里,金庸如果是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其构思之巧妙,文字之通顺,知识面之广泛,中文诗词典故之扎实,少有人能及,拥有的读者群从贩伕走伕,至知识精英教授院士,如过江之鲫,密密麻麻。其作品印数之多,首屈一指,前无古人,恐怕不会有来者了。华人音乐世界里,邓丽君的歌迷之多,虽然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仍然难望其项背,是无法和金迷相比较的。

后负笈北美,闲瑕之余,曾经几乎通读了明报的有关中土,改革开放之前的政治评论,全部出自金庸之手。惊佩其政治敏锐,文笔健硕,行文坦直,豪无机巧,结论简明,完全不同于其武侠小说。初看金庸的作品,行文平和,无甚雄奇华丽,但读着读着,就会感觉其笔力之健,功力之深。金十分了解西方文学,是溶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集大成者,非凡人也。也就充分理解了,为什么当年的明报靠了金的一支笔,成就香港知识分子中第一大报,也是世界了解铁幕里中土大陆政治和经济的重要管道。金早年投身于大陆最负盛名的独立媒体大公报,其父虽在土改中被怨杀,但其政治倾向偏左。金庸移居香港非其初愿,四十年代末大公报香港开分支,无人肯去,且其热恋女友居杭州。五十年代初甚至异想天开,跑去北平申请加入外交部,妄想为国效力,感谢当年政治审查不开后门,后人有机会看到一个了不起的巨人不被毁掉。金庸本名查良庸源出浙江海盐世家,查姓大户,值得浙江人骄傲,其文学成就相信一定会青史留名。几乎所有美好的词汇去称赞金大侠的文学创作,但其文学成就仍然不能排入最上乘之列。盖因其文学创作缺乏或者根本没有现实主义作品。
 
世界文学史上真正传世留名的著作,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无论是灿烂的法国文学,沙俄时代光辉的俄罗期文学,和伴随伟大工业革命的英国文学。西方发达国家有一个传统,过一个时期就会重新翻译这些所谓的名著。起初十分不解为什么要重译,难道是因为以前译得不好吗?其实不是,而是因为时代的变迁,语言词汇也会变化。青少年是人文知识最大的需求群体,为了让这个群体吸收人类最精华的文学遗产,重译就变得合理和自然了。其它国家不是很清楚,在北美,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会被指定阅读大量世界名著,并写出感想讨论。还有大量的课外读书比赛于各个年级,以鼓励多阅读。十分欣赏这种做法,在青少年时代就有机会阅读世界文学精华,是一件幸福的事。不仅仅文学艺术,还有历史,地理,经济,等等各种人文知识,都在无形中渗入,以至逐渐养成社会价值观。在此等环境下的小孩不爱扯谎,通常诚实,应该与这种注重人文教育不无关系。待其长大踏进社会以后,社会付出的成本也会比较低是自然的,这应该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吧。
 
为什么人文教育中,小说创作如此重要呢?因为其它文艺形式诸如电影电视剧,及戏曲等的源头是小说。普罗大众喜爱有故事情节的文艺创作,进而了解社会历史,经济,文化,法律,哲学等等内容,鲜有人去看哲学历史经济类书籍。譬如,人们从三国演义中知道诸葛亮,有几个人去读三国志了解真正的孔明呢。所谓寓教于乐,良有已也。
 
正确的人文教育之重要,在于塑造社会中的主要载体也就是人,培养人的基本理念和常识,中土近代大教育家们,无不重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石,能够帮助社会或者党派,选出合格具常识的领导人,一旦社会或事物走入斜途,还能起到纠偏的作用。然而,如果一个社会人文大量的缺失,一定是教育的失败,社会中自然充斥大量没有常识的人,从而产生出来的官員,虽然有可能聪明但无常识居多。于是这样的社会常常处于莫明其妙,甚至走极端的状态,以官场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尤其如此。如果一个社会培养了大量聪明无常识的人,社会就会总是争吵,鸡同鸭讲,似乎人人都是真理在手,难达共识,整个社会就会支付极高的代价,永远是摸着石头过河。
 
清代河间才子纪晓兰说,人大约可分两类,读书人和种田人。读书是为了明理,种田是为了生存。这样一说,许多读书人便是种田人了,因为读书大多是为谋生。无意看低种田人,只是种田人应该意识到,人文有所欠缺,不要以为自已什么都懂,更不要认为显赫人士一定比别人高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许多多海内外的所谓读书人包括大量的博士硕士学士,不甚明理,常常自以为是,不懂得尊重别人,不能心平气和地讨论一个问题,从而走极端。人文知识缺失,许多情况下是意识不到的,越是聪明能干,高官闻达之人越是感受不到,因为现实生活中,人文教育大多被归为无用之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