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承宗PK朗朗
“黄水奔流向东方……”优美的音乐把我带回到童年。
看完黄河大河唱视频,没想到后面还有朗朗的同名钢琴协奏曲。看完朗朗的激清表演,我还是觉得意犹未尽,觉得太现代了,不是我小时候看的那种原汁原味的版本,于是我在网上搜出了1970年殷承宗演出的视频,再后来居然还看到了俄罗斯交响乐团和朗朗合作的版本。真是太热闹了,这么多版本,听得我不知如何感想。
做个深呼吸,先说说这个黄河大合唱,这个视频好像是2000年左右演出的,因为朗诵者鲍国安也就是那个时候才出名的,说实话他的朗诵只能算及格,不如他的演戏。
我喜欢合唱胜过独唱,有位伟人说过:“合声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大概是这意思,我非常同意,就拿黄水谣这首曲子来说,合唱就远比独唱更能直达人的心底,触及到你的灵魂深处。八十年代,当我第一次 听到男女童声合唱的《蓝色的多恼河》时,我简直傻了,排山倒海般的轮唱,一浪高过一浪,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童音间或点缀在其中,是小鸟的歌唱和蜜蜂 的鸣叫。真是太美了!……
今天我还是重点说说殷承宗和朗朗。谁让我一夜 之间就碰上他们两个,同样的年龄,同一首曲子。殷承宗是父母那辈的人,记得当时钢琴协奏曲黄河在全国上演后,很长一段时间,经常看到大人们鬼鬼祟祟在议论 什么,更有些大姑娘,阿姨们对殷老师更是叽叽喳喳,除了说他弹得好,更多的是说他长得帅。当然大人们是不许我们小孩子参与讨论的,多半都用“快回去睡觉 了,”“去倒垃圾去”……等把我们支走。总之用现在人的语言就是殷老师是那时很多女孩子的梦中情人。
文革开始后大批优秀人才受到冲击,尤其是一些 知名艺术家一夜之间就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而殷承宗是屈指可数的还活跃在舞台上的几个优秀艺术家之一。当时听大人们说,江青身边有四大才俊:浩亮,刘庆 棠,殷承宗和庄则栋(这里就不讨论当时的八卦了)。殷老师当时也才而立之年,因专业技术精湛,国际上多次获奖,家庭出身也是劳苦人民,于是颇受中央文革和 江青的青睐,并钦命他参与了几个大型的文艺演出,如钢琴协奏曲黄河,钢琴伴奏红灯记等。可想而知他们的演出其实就是艰巨的政治任务。稍有不慎别说职业生涯 可能连命都难保。这就不难解释殷承宗在演出时坐姿拘谨,表情严肃。再看看朗朗,神采飞扬,放荡不羁,举手投足随心所欲;翻白眼,甩头发,怎么任性就怎么表达。
但是,这里我用但是,是我发现了让我激动不已 的画面,我喜欢音乐,欣赏全凭个人喜好,殷承宗和朗朗都是中国顶尖的钢琴演奏家,我在他们面前只能是门外汉,也没有资格对他们的音乐成就指指点点。他们的 演奏在我听来都很棒。我只能说说我的感受。朗朗绝对是激情澎湃,他的演译非常符合主题: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殷老师虽然肢体没有什么大动作,但他那有力的十指还是给我们传递出了他内心的热血。就在“我们看见了对岸……”音乐出来时,殷老师抬起了头,朴素而清澈的目光……哇赛,我好像穿越到了那个年代。而这时朗朗却低着头闭上了眼睛,表达方法截然不同。
在“黄水谣”这段里,我再次看到了殷老师那张年轻干净的脸庞,明亮的大眼睛闪烁出一些信息,是的,他已 经陶醉了,这时他完全放开了,任由自己荡漾在旋律的波涛中……“黄水奔流向东方,河流万里长。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 成平壤。麦苗儿肥啊,豆花儿香,男女老少喜洋洋。”旋律像歌词一样美,我记得小时候我就特别喜爱这首曲子,对着歌本唱了又唱,还主动叫母亲教唱。
这是一个很有画面感的乐曲,每次听到这首曲, 我的脑海里就出现了人和自然和谐的田园风光——这不正是殷老师所向往的生活吗?随着殷老师指尖在黑白琴键上的滑动,我感受到他这时好像整个灵魂都已出了肉 身,十指弹出的已不是音符而是他的心声,是动乱年代所有老百姓的心声。看到他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真不希望他醒来,所有的委曲和不甘在这一片刻中荡然无存, 世界原本应该如此……
两个同龄人,有着非常不一样的经历,演译着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一个是身在中国最黑暗的动荡年间,一个是成长在21世纪最发达的自由国度里,朗朗每天都是好生活,他可以激昂,可以澎湃,则无法传递出地狱里的人们对自由的渴望的呐喊;他可以弹出愉悦的旋律,却弹不出这种凤凰涅槃,欲火重生的音符,这一曲殷老师绝对胜出。
我家有本歌本叫“革命歌曲大家唱”里面有所有 黄河大合唱的歌曲。我能识字时,就喜欢翻看这本歌本,因为当时也没什么书可读。那时我就知道,作曲是冼星海,词作者是光未然。但今天我才发现,黄水谣这歌 词在当时应该是很反动的,居然江青没发现?这简直就是在歌颂国民党统治时期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开河渠,筑堤防,河东千里成平壤。麦苗儿肥啊,豆花儿 香,男女老少喜洋洋。”这样美好的生活,现在的国人也在向往啊,难道日本鬼子来之前人民的生活这样——男女老少都喜洋洋,多么美好的图画啊,难怪钢琴家醉 了,我也醉了……
整个协奏曲看完,两位艺术家都给我们展示了一副山河壮丽民族自强不息的图画:黄河的美,黄河的怨,黄河的怒……。我以为朗朗身上的激情是他的标志,无论什么场合都是这样任性,而殷老师的激情更珍贵,在那个年代是稀世之宝。
顺便来说说俄罗斯的版本,俄罗斯的交响乐队是 世界有名的,音乐人才更是世界顶尖水平,一个柴可夫斯基就可以让任何音乐家为此奋斗终身。俄罗斯音乐家都来体验黄河,可见中国作曲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 达到世界水平。如果不是仔细听,你可能觉得俄罗斯版本跟中央乐团演奏的没有差别。其实不然,“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俄罗斯的艺术家们居然在黄 河的上空吹起了西北利亚的寒风,呜~~~呜~~~我下意识裹紧睡袍,望着窗外,白雪皑皑,室外温度零下25度。
还有智取威虎山的《《打虎上山》, 在童祥苓版样板戏电影中,就可以感受到音乐的气势,加入了管乐,一段非常好的中国的交响乐。每次听, 都让人振奋,百听不厌。
只讲黄河,殷承忠的黄河乐感很好,郎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的肤浅显而易见。
当技术成熟,艺术表现则是区分是大家还是熟匠。艺术表现是艺术家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对于战争时期的作品,郎的理解明显流于音乐形式。技术上可以掌握的演奏者比比皆是。
Andrei Yeh 葉孟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JsRWfUz0so&spfreload=10
Much better than the one played by 殷承宗.
He is really good ..
完全同意!
那种庄严, 严肃,认真,那种精神面貌,纯真的态度,再加上殷承宗老师的发型,服装,殷承宗老师的气质,以及弹奏手法,殷承宗老师对音乐的理解和向往,所有这一切营造出的整体氛围,都成就了这部永无超越的经典。
完全同意 “郎朗可能更在乎他自己的感觉, 殷承宗老师更在乎黄河的感觉”
完全同意天色和简宁宁
不知道搂住有没有听过Ilana Vered的黄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UndtrIDK4 ,很古典的演绎,很好听。
郎朗本来不适合弹这个。这个段子对他来说太严肃、要求太高了点。他弹不好。但也有例外: 他和莫斯科交响乐团合作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WlZ3sKLuoE ,显然收到了俄国人的激励,弹出了感觉。但是这中谈法对他来说不习惯,太累太紧张了。以至于4:14时弹错了..。尽管如此,这是他弹的最好的一次。
.
我也极喜欢合唱。合唱使得歌曲的表达更有层次,更丰富,更广阔。
郎朗可能更在乎他自己的感觉, 殷承宗老师更在乎黄河的感觉
郎朗可能更在乎他自己的感觉, 殷承宗老师更在乎黄河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