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游凡尔赛宫。不是因为这座17世纪修建的王宫在巴黎远郊,而是因为各国游客都去那里打卡,散客去至少要排2小时的队才能进去,人还没迈步入宫就已经心力憔悴了。
我们有位朋友一家四口某个圣诞节开车去凡尔赛,全家在冰冷的停车场等了2个半小时才得以入内。如今他们关于凡尔赛的记忆,就是寒风里被冻僵的双脚。
我N年前陪中国客户去过几次,记忆里除了镜厅和几幅画,就是前看不见头后望不见尾的黑压压的人群,口干舌燥的导游们,大呼小叫的游客们,还有卡擦卡擦的快门声。
凡尔赛宫解封后6月6日重新对游人开放,防疫规定一大串,必须网约参观时间。平日里每天至少有2万多游客,其中80%以上都是外国人,解封后的游客都是法国本土来的,每天不到4000人。也就是说,再也没有排队之苦了!我7月份巴黎呆几天,此时不去,更待何时?
我在网上约好的参观时间为上午11点,那天紧跑慢赶,到了凡尔赛宫门口已经11点40分。
宫殿前面的广场上门可罗雀。只有几个黑兄弟在叫卖埃尔菲铁塔纪念品和帽子,没有了平日摩肩接踵的游客,不晓得他们在烈日下这么辛苦能赚几个铜板。
入口处有一群人在排队,门口竖着的牌子上写着:参观12h00开始
这么说,11点开始的那组人肯定都进去了。我不甘心,跑到工作人员跟前,一边给她看我手机上11点整的入场券,一边连连抱歉路不熟迟到啦。
工作人员真是好心肠,安慰说不要紧不要紧,赶紧把遮挡绳取下来让我们进去。
我无法不自鸣得意:疫情之下游凡尔赛,实在是英明啊。整个游览过程真是无与伦比的顺利:全是散客,没有一个旅游团!人人轻言细语,不用竖着耳朵语音导游器的解说就听得清清楚楚,拍的照片上不再有涌动的人头,就像清场后的贵宾待遇。
举世闻名的镜厅:
安检口的那位雕像提醒人们:戴口罩!
国王的卧室:
王后的卧室,墙上有个暗门。当1789年大革命爆发的时候,路易十六的王后就是从这里逃出去的:
我们参观完宫殿出来,已是午饭时分,头上的大太阳烤着,人困马乏,赶紧到举世闻名的皇家花园里找个地方吃自带的午餐。
游客们看来都带足了粮草来参观‘太阳王’的住所。大家坐在宫殿落地窗的窗台上,开始享用随身携带着三文治饮料糕点。有的游客更考究,连正式的餐具都带来了。
有的人酒足饭饱,继续去美丽的法式花园里徜徉了。
凡尔赛宫殿每个房间都装饰得繁华奢侈,每个家具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我看着它们,想起了两件往事:
1.2018年,我带几位法国客户去北京,顺路参观了故宫。也是大热天,排队,脚地板走得发痛。故宫有七八千个房间,---后宫佳丽三千人,总得一人一个房间,妃子们不能挤在一个房间做室友吧---,我们捡了最重要的看。看完之后,法国客户说了一句话:“看来中国皇帝的生活很简朴啊,没有什么家具。凡尔赛宫真是太讲究了。”(故宫原本也是有家具的吧,不让人参观?)
2.2019年,我在巴黎见到了一位原籍山东的画家朋友。画家拿到法国的绿卡后就回国发展了。我们坐在歌剧院前面的台阶上聊天。他刚刚参观了旁边的某个小博物馆,不停地感叹这个原本是贵族宅邸的博物馆收藏的东西多么有艺术价值,名画,雕塑,还有家具。
他提到‘家具’,我于是想起关于“中国皇帝生活简朴”的事情,问他:“法国博物馆里那么多画像和雕塑,都是国王和贵族们向当时的艺术家们高价预定的,可谓一举两得:艺术家们们可以挣很多钱,衣食无忧搞创作,而这些画像和雕塑的本尊从此也被后人给记住了。你说,为什么中国的皇帝也好,有钱人也好,就没有几个肯出大价钱向艺术家们预定作品,来鼓励艺术创作呢?”
画家朋友愤然道:“NND!自古以来,中国的皇帝和有钱人都是土包子!有了钱就想讨小老婆,讨了一个又一个,哪里有什么艺术品味?养那么多女人,没有一个有艺术修养!你看法国的贵族们,情妇们的艺术修养一个比一个高,就是为了讨好情妇,他们也得去附庸风雅。”
(如果附庸风雅几十年如一日,假风雅没准儿就成了真风雅。)
法国贵族们的情妇是不是都有艺术修养我不知道,但是建造了凡尔赛宫的路易十四国王的的确确为了讨好情妇Madame de Montespan而募招了很多文学艺术家,挖空心思要提高自己衣食住行的品味,顺带着把凡尔赛变成了当时欧洲的艺术中心。这些都是有记载的史实。
再赞!
大赞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