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尘世和天堂间的父亲 (2)

(2016-12-06 21:08:50) 下一个

五十年代初父亲曾在北京短暂工作。他把祖父和两位叔伯大爷请到北京,各个景点游了个遍。他安排的住处分布各处,每天行程就在附近,省了许多交通的时间也免得老人身体疲惫。那个时候好像总有频繁的群众游行,有一次在天安门时正好遇到,可巧的是,那次毛主席还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对大家招手致意。三位老人因此激动不已。三人回到村里更成了众人景慕的对象,也让自豪陪伴了他们余生的时光:毛主席还对我挥手哩。 放到那个时代背景之下,想来也容易理解:能去北京并亲眼见到毛主席是有多么风光无限的事!我见到过那些照片,三个老人一样的黑衣黑裤,白发白须, 人群当中甚是抢眼。

六十年代初, 祖父母和大家一样也面对饥荒几乎断粮,祖母甚至用枕头里的荞麦皮做粥。父亲想办法从铁路供应车买来一麻袋红薯,用自行车驮着走了一夜送到老家,祖父一早起来见到,不禁泪流满面。

父亲爱好阅读,博闻强记,对历史的各种典故更是了记于心。在那个一盘炒花生米或炒鸡蛋就能请客的年代,总有朋友同事来访,听父亲谈天说地。每到这时父亲总是妙语连珠神采飞扬,多少年后我仍能记得他脸上光彩动人。我的校长曾经和父亲一起在五七干校劳动,他告诉我,那时候人们在晚饭后到父亲的宿舍集合,听父亲讲趣闻野史,大家听得捧腹大笑,成了他们劳累一天之后唯一的娱乐。

父亲强于文字,枯燥的报告也写得清清爽爽条理明晰,路局书记欣赏父亲才华调去做自己的党委秘书。两人惺惺相惜成了私交甚好的朋友。七五年已是文革末期,路局外墙上贴满大字报:"打击右倾翻风""打倒XXX"...这位领导受冲击。当时父亲和他已不是直接的上下级,但每日到这位领导家里阻挡来抄家的造反派们。再后来铁路部进行机构调整,这位领导调到北京,很想让父亲也一起去,考虑到子女的安置,父亲没去。 

也许是早年的读书生活,也许是天性,父亲清高孤傲,很有古代士子的气质,”摧眉折腰事权贵"有违他强烈自尊心,这样的性格对他的仕途简直就是致命缺陷。在那位与他有着知遇之恩的领导走了之后, 父亲的职务变化并不太大……一路直到离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