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陰陽離合論——《素問》第六篇

(2015-01-25 18:19:06) 下一个
    黃帝問曰:餘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
   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
    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夫常則天地四塞。
    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岐伯曰:聖人南麵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
    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
   名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
    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願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
    名曰陰中之陰。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
    名曰一陰。
    
    陰陽(雩重)(雩重),積傳為一周,氣裏形表,而為相成也。


解译: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按此篇论三阴三阳之气。皆出于地之阴。出则为阳。合则归阴。与天地定位。日月呈象之阴阳不同。故帝设此问。而名曰阴阳离合论也。阴阳系日月论曰: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与日月论文义相同。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数上声阴阳者。有名而无形。不可胜数。然其要道。归于一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莫子晋曰:天地定位。日月营运。寒暑往来。阴阳出入。总归于太极一气之所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天覆地载。万物方生。言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然天地之化育万物。由四时之阴阳出入。而能生长收藏。为万物之终始。未出地者。命曰阴处。言处于阴中。而为阴中之阴。则出地者为阳。其名曰阴中之阳。言从阴中所出而为阳也。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向明处曰正。予、我也。言在地之气。乃阴中之阴。故阴为之主。以我所主之气。而向明处欲出者为阳。故曰阳予之正也。如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乃室之向明处也。后曰太冲。乃阴为之主也。是以三阳皆根起于阴。
       
       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生长收藏者。地之阴阳也。春夏秋冬者。天之阴阳也。此复言地气之出入。又因天气之四时、而为之生长收藏。此天地阴阳离合之常理。失常则天地四时之气皆闭塞矣。夫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三阴三阳之气虽出于地。而又当于天之阴阳相交。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天地之阴阳。数之可十可百。推之可千可万。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不可胜数也。如人之身半以上为阳。身半以下为阴。手之十指为阳。足之十二经脉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腑为阳。脏为阴。与三阴三阳不相应也。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离则为三阴三阳。合则为一阴一阳。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南面者。人君听治之位。故曰圣人。然人皆面南而背北。左东而右西。以圣人而推及于万民也。南面为阳。故曰广明。背北为阴。而曰太冲太冲乃阴血之原。位处下焦。上循背里。是以三阴以太冲为主。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太冲所起之地。为足少阴之处。
       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少阴与太阳合。阳出于阴。故在阴之上。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至阴、穴名。在足小指外侧。太阳经脉之根。起于此也。结、交结也。按灵枢根结篇曰:太阳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结于葱笼。葱笼者。耳中也。太阴结于太仓。少阴结于廉泉。厥阴结于玉英。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身半以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阳出于阴。从下而上。故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先以前面为阳。此复以中身而上为阳。

       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主中土。而为阴中之至阴。故位居广明之下。
       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太阴与阳明合。并主中土。故位居太阴之前。
       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厉兑、穴名。在足大指次指之端。乃足阳明经脉之所起。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太阳之气在上。故曰少阴之上。两阳合明曰阳明。在二阳之间而居中土。故曰太阴之前。厥阴处阴之极。阴极于里。则生表出之阳。故曰厥阴之表。盖以前为阳。上为阳。表为阳也。曰上曰前曰表者。言三阳之气也。曰至阴厉兑窍阴者。言三阳之经脉也。手足十二经脉。主三阴三阳之气。在经脉则分为三阴三阳。在气相搏。命曰一阴一阳耳。

       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窍阴、穴名。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少阳主初生之气。故名阴中之少阳。三阳之气。皆出于阴。故曰阴中之阳。而只论足之三经也。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阴阳之气。分而为三阴三阳。故有开阖枢也。太阳者。巨阳也。为盛阳之气。故主开。阳明合于二阳之间。故主阖。少阳乃初出之气。故主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勿浮。命曰一阳。(开阖者。如户之扉。枢者。扉之转牡也。舍枢不能开阖。舍开阖不能转枢。是以三经者。不得相失也。开主外出。阖主内入。枢主外内之间。若抟于中而勿浮。则合而为一阳矣。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阳气出而主外。阴气升而主内。
       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阴阳二气。皆出于下。阴气出而在内。是以中为阴。其所出之太冲在下。而冲之上名曰太阴。冲脉为十二经脉之原。故三阴三阳。皆以太冲为主。

       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隐白、穴名。在足大指端。太阴为阴中之至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中为阴。故曰后曰前。言阴气出于下。而并处于里之中也。
       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涌泉、穴名。在足心下。蜷指宛宛中。少阴乃一阴初生之气。故为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少阴主水。厥阴主水生之木。故在少阴之前。
       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大敦、穴名。在足大指三毛中。足厥阴肝经所出之井穴。阴在下。故论足之三阴也。十一月一阳初生。厥阴主十月。为阳之尽。故曰阴之绝阳。两阴交尽。名曰厥阴。故为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太阴者。三阴也。为阴之盛。故主开。厥阴为两阴之交尽。故主阖。少阴为一阴之初生。故主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抟而勿沉。命曰一阴。(阴气从下而出。在内之中。抟聚而勿沉。命为一阴也。阳气主浮。故曰勿浮。阴气主沉。故曰勿沉。盖三阳之气。开阖于形身之外内。三阴之气。开阖于内之前后。故曰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阴阳●●。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气之往来也。阴气积于内。阳气传于外。日出而阳气始生。日中而阳气隆。日晡而阳气衰。日入而阳气内归于阴。一昼夜而为之一周。阴气开阖于里。阳气出入于形表。而为阴阳离合之相成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