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 外

用文字打开一扇窗,窗那边的故事有时更加真实,可信。
正文

母校德州大学的募捐活动

(2015-02-16 15:06:47) 下一个
我在美国读过四所大学,真正毕业拿学位的有两所。一所是密州大学,另一所是德州大学。
 
有件事我一直搞不清楚,毕业以后,学校是如何从茫茫人海中把我给找出来的?不论走到那里,搬家也好,换工作也好,不用多久就能收到学校发来的联系邮件。这些邮件有时是系上寄来的,有时是院里,有时直接来自校长本人。最近还收到德州大学总校董事会主席的一封群发邮件,这才知道这位主席原来是一位已退休的著名女性参议员。
 
收到的邮件通常有两类。一类是介绍学校或系里近况,有时也有校友近况。校友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比如结婚,生孩子,获奖,出书了,旅行,换工作了等等,都可以告诉学校或院系,在校友通讯录上登出来。前些年,一些教过自己的老教授们尚未退休,每每看到他们的信息总是很开心亲切。现在认识的人少了,看这些通讯没以前来劲。但能够经常和学校保持联系,知道学校的近况和成就,同时知道学校记挂着自己,感觉挺不错的。
 
另一类邮件通常是鼓励校友向学校捐款。有时候学校、院系直接打来电话,打电话的通常是在校学生。因为自己曾经也是学生,大家又都是同一个院系的,感觉比较亲切,易于沟通。我一般请他们把捐款单寄到家里,根据情况写张支票寄过去。这些捐款用于奖学金和学校其它开支。去年8、9月份上班时收到德州大学校长一封群发信件,向全体校友汇报近年来募捐成果。2008年至2014年夏天,学校所获捐款总额高达31亿美元。共有139000校友参加,120000"学校之友"参与,另有12000基金会,各类协会和企业等踊跃捐款。在此之前,我都不知道我们有这么多校友。如果加上尚未捐款的校友,阵容就更壮大了。听说这么多人和各类机构为自己的母校慷慨解囊,的确有一种自豪和振奋之感。
 
美国大学有捐款办学的传统。以往,大学捐赠以私立学校为主,但公立学校也不例外。尤其在目前州政府财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社会捐赠对州立大学日趋重要。十多年前我还在德州读书时就听说,德州大学年度预算中来自州政府直接拨款的经费已经不足20%,其余80%的经费来自学费,各类政府与私人机构提供的研究拨款(Research Grants),德州17所州立大学共享的油田、矿产收入等“永久性大学教育基金”(Permanent University Fund ),以及比例逐年增高的社会捐赠。
 
这些年来,美国大学尤其是针对私立名校的社会捐赠的特点是金额越来越大,动不动就上亿,被称为“Mega-donations”。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去年香港一位哈佛大学校友捐给该校3.5亿美元,这名校友70年代时曾在哈佛读书。2014年一年内收到单笔捐款达1亿美元以上的大学还有康乃尔,约翰.霍普金斯,耶鲁,宾州大学,以及达特茅斯学院等名校。我就读过的德州大学属于公立学校,去年收到的捐赠超过8亿多美元。虽然不是单笔捐款,但这样的成绩在各类州立大学中绝对是佼佼者。

美国是一个民众自治的国家,捐款办学是公民社会中民众自治的一种表现。听说几年前国内央视某当红主持人曾经嘲笑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乘飞机坐经济舱,是不是因为美国欠了中国的钱?这名主持人要么哗众取宠,迎合某些国人的虚骄心理;要么就是对美国社会无知。我曾经多次说过,美国的发展历程是先富民然后可以富国。民富才有国富;民富了,国富才有意义。现在有人称美国是藏富于民,也是这个道理。我的母校德州大学此次募捐活动,始于2008年,历时六年,正好赶上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七十多年未遇的金融,房地产危机和严重经济衰退。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一所大学能够依靠社会和广大校友的帮助在六年内募集30余亿美元教育基金,这是怎样的一种社会能量?去年美国经济稍有好转,学校收到的捐款总额竟然高达8亿美元。这31亿民间资金比官方往学校砸个几十亿更有分量,因为它体现了民间深厚的公民意识,自治精神。
 
近年来还出现一个现象,来自中国国内的某些企业家也主动为美国大学捐款。前几年国内有位耶鲁大学商学院校友捐赠给耶鲁8千多万美元($88888888),耶鲁用这笔资金建了一幢新的商学院大楼,就在我家至纽黑文的路上。据说万科老板王石前些时也向哈佛捐了近亿美元,为此好像还挨了某些国人的骂。哈哈,人家私人的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关他人P 事。我们倒是要想想,为什么这些大学就这么有吸引力?为什么美国的社会捐赠就这么踊跃普及呢?
 
我有两个同学在中央工作。其中一位在08年金融风暴发生后问我对美国的看法,我告诉他一句老话:Never underestimate Uncle Sam - 永远不要低估山姆大叔。
 
启明 2015.02.09.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窗外_qmh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aocheng2' 的评论 : will do. Thanks laocheng.
laocheng2 回复 悄悄话 May also publish it in China. Good article.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