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下午一点,我们来到大英博物馆。该馆免费对公众开放,但要提前预约。我们早就预约了这段时间入馆; 在向工作人员出示了预约后,顺利入内。

1753年,内科医生、收藏家汉斯. 斯隆爵士将他在世界各地搜集的七万一千多件藏品遗赠给国家。这些收藏成为大英博物馆创始之初的藏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公立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最初设于一幢17世纪的建筑 - 蒙塔古楼中,这里也是现今博物馆的所在地。自成立以来,大英博物馆便对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开放。

两个多世纪以来,博物馆经过几次大规模改造、扩建;如今,博物馆已拥有超过八百万件藏品。
大英博物馆体量宏大,展厅多达七十多个;为了迅速制定参观计划,找到希望参观的展厅和藏品的路线,我们花了6英镑买了附地图的博物馆中文指南。
首先来到博物馆的大中庭。它建成于2000年,将博物馆原来的内庭变成了现今欧洲最大的室内广场。

设计于1823年的四翼主楼组成了今天大英博物馆的主体建筑。原则上博物馆共有三层,但由于地形因素,每层都有楼梯上上下下,相邻的展厅很多时候并不相通。
我查到中国馆是在一层远端的33号展馆,于是直奔主题。

首先得经过1号展馆,即启蒙运动主题馆。这个展览用数以千计的展品展示该时期的英国人如何认识世界。

该展厅分为七部分,探索了那个时代七个主要的新兴学科:自然科学、考古学的诞生、艺术和文明、世界分类、古文字、宗教与礼仪,以及贸易和发现。



来到了中国玉器展厅


向左转入33号馆,看到一幅北宋时期的画,据传是赵令穰所画的“春山图”。


文物多得令人目不暇接。这是古代的印章。大概制作于明清时期。


一面类似北京故宫九龙壁的屏风墙,上下一共有四条龙。这不是皇家专用的龙墙,据说是中国山西寺庙建筑屋脊上的装饰物。

这些玩偶是宋代的。

北宋:凤首壶。可能是来自南海沉船。

郑和下西洋时期的中国外销瓷器

明朝时祭祀祖先的仪式

转了一圈后,我发现原来中国展是按照朝代来排序的。按照英国人的传统,早期文物被放在展厅中部、刚入门口右转的地方。
每个展览“摊位”都有一个中文主题。

商代 - “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

商代青铜武器

双羊尊。这件仪式用的青铜容酒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的代表作品。可能铸造于公元前1200年 - 前1050年(商代晚期)的现今湖南省;通高45.1厘米,重10.6公斤,展现出写实又浪漫的艺术风格。

商代的祭祀器皿

在安阳殷墟的考古发现

《礼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祖先们的饮食器皿。

春秋时期的编钟。出自山西省候马晋墓。

《诗经》:(周朝)檀车煌煌,肆伐大商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

这个看起来像是马车上的轮轴
《商君书》: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明显的“编户齐民”

汉代的娱乐“六博”

北朝的武士(魏晋南北朝时期)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唐·王维: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三彩
中国馆的旁边是南亚馆。时间有限,我没有仔细去看。

从33号馆走楼梯上去一层,来到67号的韩国展馆。


67号展馆的左侧是95号展馆。里面展出由大维德爵士(1892-1964)收藏的中国瓷器与陶瓷。

大维德花瓶(David Vases)是1351年在景德镇生产的一对青花瓷大花瓶。因其对元代青花瓷研究的重要意义,被西方学者称为“世界上最知名的瓷器”,入选BBC评选的“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其名称来源于这对花瓶的收藏者斐西瓦乐. 大维德爵士。

大维德花瓶,学名元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共2支。
其中一支高63.8厘米,最大直径19.6厘米,重7.7千克;另一只高63.6厘米,最大直径22厘米。

这一对花瓶是奉献给寺庙的供器,因此在样式上吸取了商周青铜器的造型。瓶颈部位有一对象耳,象耳底部与瓶身连接处有深刻的磨损痕迹,应为曾经长期悬挂铜环所致。
瓶身划分为平行的9条带状区域,在每一区均以釉下青花的技法绘制了一共8种不同主题的图案,自上而下分别为:缠枝扁菊,蕉叶,飞凤灵芝,缠枝莲,四爪云龙,海涛(共2层),缠枝牡丹,覆莲杂宝,堪称元代青花瓷纹样大全。

最为珍贵的是在每支花瓶的瓶颈处写有仅一处不同的题记:“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里荊塘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捨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謹記』二字另一瓶作『吉日捨』)星源祖殿胡淨一元帥打供”,明确指出花瓶产于元至正十一年,即1351年。因此这一对花瓶也被称为至正型花瓶。
在95号展厅内,差不多有1700件世界上最精美的中国陶瓷展品,制作于公元三至二十世纪。其中一些为独特的创作,而其他的则是一次生产上百件的大批量产品。创新技术与使用各区域独有的原材料决定了中国陶瓷在外观上的多样性。


宋元明时期浙江龙泉窑的出品


明清时期景德镇出产的御用品、外销产品

大明正德年间印有可兰经的瓷器

明朝中后期销往波斯的瓷器

清朝彩瓷




看完了瓷器展后,想去第二层92号展厅看日本文物;但是因为内部维护没有开放,无法入内。
稍后,我们前往古埃及展厅看镇馆之宝 - 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高1.12米,刻于公元前196年。它用埃及象形文字、当时的通俗文字和希腊文字篆刻了同一段文字。它的发现促成人们对埃及古代象形文字手稿的现代解读。石碑上的文字是祭司代表会颁布的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诏书。

游客们在石碑前大排长龙。足见它的受欢迎程度。

罗塞塔石碑在1799年被占领埃及的拿破仑法军所发现。石碑被运往开罗的古埃及研究所,随拿破仑来到埃及的法国学者认出了它的价值,并作了初步研究。

两年后,驻埃及法军向英军投降;罗塞塔石碑被英国作为战利品没收,并送往大英博物馆。二十年后,从未见过罗塞塔石碑的法国学者商博良,凭借法国保存的石碑拓片及保存资料,识破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并破译罗塞塔石碑,成为埃及学的创始人。
BBC对罗塞塔石碑发现者的报道。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63046478?fbclid=IwY2xjawKaQPlleHRuA2FlbQIxMABicmlkETFFTHkycUZiRHB0QkhDRzF4AR7s7SSNaKIt5_IGDWMVJO8JtAKiKc0qreKe-Y5SLy00tzWrc3RjG9nYmB1-2w_aem_SAewYIK-orO8X6ijfl3_NQ
看完罗塞塔石碑后,继续在埃及展厅(4号展厅)逛逛。


这是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雕像。该雕像创立于公元前1250年,它是大英博物馆内最大的埃及雕像。

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十三世纪)时期的棕榈叶柱,常用于寺庙和坟墓,象征着生育、富裕和胜利。

古埃及祭司陵墓的假门和额枋(公元前22世纪)

看完埃及展厅后,想去亚述展厅看看。亚述是一个核心领土位于两河流域上游(今伊拉克北部)的文明古国,在公元前十世纪至前七世纪曾在中东地区称霸一时。



结果亚述展厅当天没有对公众开放。只能在外面拍几张照片。

人首翼狮像。常被放置在王宫或者神庙旁。

接下来进入古希腊展厅。它由12-23号等超过十个展厅组成。
哈利卡纳苏斯的摩索拉斯陵墓(21号展厅)
位于现今土耳其西南部的该陵墓规模宏伟,它是为国王和王后精心修建的陵墓。由当时最著名的几位希腊雕刻家精雕细琢,摩索拉斯陵墓被认为是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迹之一。从这处遗迹开始,如今“摩索拉斯”(Mausoleum)一词常被用作陵墓的代名词。

摩索拉斯陵墓的大理石板,描绘了希腊人与东欧草原上的亚马逊人之间的战斗。该陵墓在修建时(公元前350年)属于古希腊城邦管辖。

涅瑞伊得斯纪念碑。创建于公元前390年-380年。在今天的土耳其西南部被英国人发掘出来。


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头像,这座发现于希腊米洛斯的雕像的金属皇冠业已遗失。头像制作于公元前325年-300年。

稍后,我们来到大英博物馆中最具争议的文物 -帕特农神庙石雕,又称埃尔金石雕

帕特农神庙兴建于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卫城,是古希腊奉祀雅典娜女神的神庙。它是现存至今最重要的古典希腊时代建筑物;雕像装饰更是古希腊艺术的顶点。
帕特农神庙模形

帕特农神庙所在的雅典卫城模形

公元五世纪末,帕特农神庙被改造为教堂;又过了一千年,土耳其帝国控制了雅典,神庙又再度被改为一座清真寺。
1687年,威尼斯共和国攻打雅典,土耳其人强化了卫城的防务,把帕特农神庙用作火药库。9月26日,威尼斯人的大炮击中神庙,导致火药库爆炸,损毁了部分庙体。此后,神庙大部分被弃用。
1801年,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埃尔金伯爵从当时统治希腊的土耳其帝国高层中获得许可,雇人花了几个月时间把帕特农神庙的雕塑搬回英国。他本想用它们来装饰自己在苏格兰的家,但由于和妻子离婚引发个人经济危机,所以不得不把这些石雕卖掉还债。




当时英国舆论对此有所争议,支持希腊的英国诗人拜伦就直斥此举形同抢劫。最后英国政府以3.5万英镑买下这些石雕,藏于大英博物馆。


彩虹女神雕塑 - 画面中描述了彩虹之女神及神圣使者Iris 在空中飞舞。青铜色的翅膀(现在下落不明)展于上方。服饰精雕细刻,人物形象生动,显现了帕台农神庙石匠们的精巧技艺,是他们赋予了大理石勃勃生机。

1832年希腊独立之后,希腊政府开始追索这些失去的石雕,多次要求英国政府物归原主。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中协调,但最终大英博物馆方面仍然拒绝归还埃尔金石雕。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63332942?fbclid=IwY2xjawKaQPxleHRuA2FlbQIxMABicmlkETFFTHkycUZiRHB0QkhDRzF4AR64UmiGqJb4ks7WGAalGgLvLt9zUI3ZoZLgsZx79XzgNOuZdkEuk89Ft0MQ8w_aem_khywSX3WkSYwimOY94WLcA
可能也自知理亏,大英博物馆在埃尔金石雕旁放了两页小册子,说明这些石雕的来历,解释大英博物馆的立场,重点是说明博物馆获得这些石雕完全合法。


基本上看完一层的展厅后,我们爬楼梯来到上层展厅。从古代的欧洲开始看起。
来自英国东南部的玻璃器皿。年代为公元一世纪。

来自瑞士的头盔。年代为十二世纪末期。

公元九世纪的不列颠物件,用于制作装饰物

萨顿湖船葬的头盔(公元七世纪早期)

这件非凡的头盔举世罕见,是盎格鲁-撤克逊英格兰仅有的四件完整头盔之一。虽然在墓室倒塌时该头盔曾遭到严重损坏,但修复人员已经设法成功将其修复。
罗马帝国在今英格兰北部建立的要塞,守卫帝国边疆,属于哈德良长城的一部分(画面与《权力的游戏》中的北境长城相似)

罗马帝国(上层70号展厅)
汤利女像柱(Townley Caryatid)是一座2.25米高的大理石女像柱,描绘了一位盛装出席宗教仪式的女性。

这尊女像柱可追溯至罗马时期,即公元140年至160年之间,其新阿提卡风格借鉴了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工艺。
1787年,英国收藏家Charles Townley将其从意大利买下,并在十几年后将其捐给大英博物馆。
波斯帝国(今属伊朗)展览。上层52号展厅
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486年)的宫殿。Apadana 楼梯外壁浮雕,中央刻有楔形文字铭文,描述了波斯王阿尔塔薛西斯二世建造的楼梯。

意大利的希腊人(上层73号展厅)
为了交易和搜寻原材料,尤其是金属,古希腊人在大约公元前750年首先来到了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这些最初聚居着希腊人的地方,有时会发展成永久定居的村落。
涡形双耳喷口杯

大型陶瓷器皿在意大利南部的希腊各城是非常流行的祭祀礼品。该杯展现的是特洛伊战争中的一段情节。

古塞浦路斯(上层72号展厅)
公元前的几个世纪以来,由于塞浦路斯在地中海东部的战略位置,主要政治势力一直在争夺它的控制权。长期与外界的交流使这里创造出不拘一格的物质文化,但依然带有鲜明的塞浦路斯风格。

伊特鲁里亚(Etruscan)世界 - 上层71号展厅

罗马帝国建立之前,意大利是多种不同文化的发源地,其中包括居住在意大利中西部的伊特鲁里亚人的文化。伊特鲁里亚文化繁荣于公元前八世纪到前一世纪之间,并通过采矿业、农业以及与地中海地区的贸易积累了巨大财富。在古代,伊特鲁里亚人以其虔诚的宗教信仰、娴熟的金属加工技术、对音乐和宴会的热衷,及当地女性被给予的独立而著名。
除了几百年几千年前的文物外,68号展厅还展现了现代的货币。比如津巴布韦币,2012年印度无线支付广告等。


在大英博物馆里逛了超过100分钟后,我妈说累了,在中庭找了个地方坐下休息;我继续去逛。

我来到了博物馆中心的圆形阅览室。它于1857年竣工,原本用作博物馆的图书馆。它是世界闻名的学习圣地,包括Bram Stoker, 柯南.道尔爵士,列宁在内的诸多名人都曾经是这里的读者。

1973年,大英博物馆将其保存书籍、手稿和期刊的图书馆部门剥离,以馆内的圆形阅览室为基础,成立大英图书馆;1997年,大英图书馆从大英博物馆中迁出,转移至伦敦新建的图书馆大楼。
从圆形阅览室二楼看下面的餐馆。

离开几乎是装饰物的圆形阅览室后,我沿着通道重回上层展厅。
56号展厅展现早期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的文明。

在公元前六千年到前1500年之间,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从小型农业村庄发展至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和帝国的过渡时期。该展厅展现了早期城市中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如文字与政治、宗教与礼仪、战争与外交、音乐与宴会,以及丧葬等。

66号展厅展现公元400年-800年的埃及和埃塞俄比亚。


展现1896年埃塞俄比亚第一次抗意战争的油画。双方都使用机枪、大炮。埃塞皇帝、皇后亲临战场,埃塞军在上帝的帮助下战胜意大利军,赢得了独立。

27号展厅美洲展馆,展现秘鲁的印加古文明。

最后,来到了一层的礼品店。里面有大量的书籍、礼品、复制品出售。其中,关于圣经历史的就有好几本书。

下午三点半,我们离开了大英博物馆,结束了两个半小时的参观之旅。
从大英博物馆坐车前往西敏寺途中,伦敦正在下雨。图为窗外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