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汉以来,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就成为了中原农耕民族与塞外游牧民族争夺的焦点。每当中原王朝得之,则可以把它当成出击塞外草原的基地;每当游牧民族得之,则可以把它当成南下中原腹地的跳板。而位于大同盆地以南的雁门关,就成为了中原王朝防范游牧民族南下的最重要也是最后一道屏障。
春秋时期,其他民族(即夷、狄、戎)与华夏民族共同生活在中原大地,互相攻伐;《公羊传》里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到了战国中后期,其他民族要么被消灭、同化,要么被赶出中原;蒙古高原以南的农耕地区(即400毫米年降水线)基本上被华夏民族所占有。塞外的游牧民族在正常年份时还好说,遇到自然灾害后大多会侵入中原抢夺生活物资,因此双方的冲突不可避免。
公元前265年,赵国名将李牧在雁门痛击匈奴十多万骑兵,使得匈奴元气大伤,几十年也不敢入寇。当然,此时的匈奴还是一个原始的部落联盟,各部之间没有配合,远不如后来那么强盛。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北部边界一直推进到蒙古高原南部,并修建长城。秦末天下大乱,戍边将士纷纷逃回内地、有些则流亡塞外,北部边防线形同虚设;与此同时,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各部,又吞并了同属游牧民族的东胡,并收留逃亡的秦人。此时的匈奴兵强马壮,号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随时准备入侵中原。
公元前200年,驻守大同盆地的西汉将领韩王信叛乱,并联合匈奴攻下太原,兵锋直指中原腹地。
刚刚统一中国的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三十万汉军迎敌,很快就击溃韩王信的叛军主力和匈奴前锋部队,并收复太原。冒顿单于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故意派赢弱兵马来迎击汉军;刘邦中计,以为匈奴不过如此,逐亲率精锐骑兵快速追击匈奴兵,大批步兵在后面慢慢跟进;结果当刘邦所部行至白登山时(今大同市附近),遭到埋伏的几十万匈奴军队包围达七天七夜,史称“白登之围”。最后刘邦用计贿赂冒顿单于的老婆,才让匈奴撤围放行,随后两国议和。
西汉初年,汉庭在国内休养生息,对匈奴则采取“和亲”和“防御”的被动策略。大同盆地成为了胡汉混居的地方,匈奴经常通过这里来侵扰内地。后来,“飞将军”李广任雁门太守,击退匈奴人的多次袭扰。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策划了一场对匈奴的诱敌歼灭战,计划把匈奴单于及其十万大军诱至马邑地区(今山西北部)围歼,结果被匈奴识破,计划失败。汉匈全面战争爆发,匈奴几乎每年都报复性入侵雁门郡,汉武帝下令在当地修建关隘等军事设施,雁门关雏型初现。
汉匈打打停停近百年,双方都元气大伤,匈奴更是因此分裂为南北两部。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亲自来长安请求和亲,娶汉女为妻;汉元帝逐把王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据说昭君即是从雁门关出塞,天上的大雁听到昭君弹的曲子中饱含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掉落地上。因此,王昭君在四大美女中有“落雁”之名。(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雁门关一直作为汉朝边关重镇长达三百多年,防御匈奴、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晋失其鹿,天下英雄共逐之”,内迁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中原大地出现五胡乱华,汉人纷纷渡江逃往南方。此后一百多年,大同盆地从农牧民族的对抗前沿变成了鲜卑拓跋氏的统治中心。
游牧民族的一波波南下中原,使得蒙古高原出现了权力真空。
公元五世纪后,蒙古高原上相继出现了柔然和突厥等新的草原霸主。尤其是善于锻铁的突厥人,在马镫等新技术的帮助下,发展成为了一个幅员万里的草原帝国。
下图为马镫出现前的骑兵,仅有机动性的优势,缺乏冲击力;马镫的出现使得骑兵冲击力大增,对步兵产生明显的优势。
与此同时,内迁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实行汉化改革。经过了上百年的互相融合,汉人和胡人一起建立了中原王朝的第二帝国 - 隋唐帝国。农耕民族和草原民族的争战迈入了新的阶段。
公元583年,突厥汗国在内乱及隋朝的打击下,分裂为东、西两部,其中东突厥对隋朝表示臣服。
隋炀帝时,东突厥与隋朝交恶。公元615年,隋炀帝杨广北巡雁门郡,东突厥始毕可汗忽然亲率大军南下企图劫驾,始毕可汗的老婆义成公主(嫁入东突厥的隋朝和亲公主)闻讯后立即向杨广发出警告,杨广见势不妙后躲进雁门郡城避难。东突厥大军攻下附近三十多座城池,并围攻杨广所在的雁门郡城长达三十多天,史称“雁门之围”。
杨广一面诏令附近郡县的隋军赶快来勤王救驾,一面暗中派使者向义成公主求救。义成公主派人骗始毕可汗说东突厥内部有变,让其速回。始毕可汗也只是想吓唬杨广,出一口恶气,并没有作好与隋朝全面开战的准备,逐撤围而去。
尽管杨广逃过一劫,但此事已经让他胆战心惊,颜面尽失;不久之后,意志消沉的杨广率领禁军等前往扬州逃避现实,随即在公元618年被叛变的禁军杀死,隋朝灭亡。
唐朝建立后,于公元630年派兵灭掉东突厥,这也是中原王朝首次控制整个蒙古草原。由于草原上不产粮,长期在当地驻扎大军及官员进行直接管理的成本太高;唐庭逐釆取“以夷制夷”的措施,通过当地人进行间接管理,同时在草原上建立都督府和都护府。
公元682年,东突厥复国,史称后突厥。此时的唐庭战略重心已经转移到和吐蕃争夺西域和河西去了,无意在蒙古草原上再开辟新的战线,因此决定在北部边境釆取守势。为了防止后突厥的入侵,唐庭在沿边各地重修关隘。其中在雁门山上于制高点设立关城,派兵驻守,称为“雁门关”。这也是“雁门关”的称谓第一次见诸于史书记载(不知道以前它是用什么称谓),并一直廷续至今。
唐末五代时期,天下大乱,契丹趁机在塞外崛起。公元936年,驻守太原的后唐节度使石敬瑭举兵反叛,遭到后唐朝庭的重兵围攻。眼看无法以自身实力破围,石敬瑭以向契丹称臣、割让燕云十六州,及认契丹皇帝为“干爹”这三项条件,换取契丹出兵援助。几个月后,石敬瑭、契丹联军攻灭后唐,契丹也如约获得了燕云十六州。
丧失燕云十六州给中原王朝带来极为恶劣的影响。在河北方面,中原王朝失去了北方重镇幽州(今北京)和燕山山脉等地理屏障,黄河以北几乎无险可守;在山西方面,中原王朝丧失了大同盆地这个缓冲地带,仅余雁门关一带作为最后的地理屏障,太原随时可能受到危胁。此后近两百年,雁门关成为了中原王朝与草原帝国的分界线。
稍后,契丹改国号为辽,成为了一个二元制帝国。辽国分南、北两面官,以汉人的法律来治理汉人,对契丹及其他民族则采取因俗而治。此举提升了辽境内各民族的凝聚力,也使辽国强于以往的草原帝国。
公元979年,宋太宗率兵攻灭北汉,大江南北重归一统。宋太宗觉得是时侯解决燕云十六州的问题,以恢复中原王朝的传统北部边疆。于是,在未作休整的情况下,宋太宗亲率大军攻打幽州,结果被辽军击败。此战亦标志着宋辽全面战争爆发。
第二年,辽军对北宋进行报复性入侵。结果辽军在雁门关外被北宋名将杨业击败。
公元986年,北宋再次兵分三路北伐。其中西路军杨业等进展顺利,很快就攻占了大同盆地(云州);然而因宋军主力在幽州附近惨败,杨业等被迫掩护边民撤回宋境;由于援军失约不至,杨业在雁门关以北的陈家谷寡不敌众,兵败被俘,最后绝食殉国。
同年年底,辽军再次发动报复性入侵,在雁门关附近被宋军击退。
此后,辽军不敢再攻雁门关,而是以偏师骚扰牵制山西宋军,主力侵入河北平原。宋辽大战二十多年,互有胜负,最终于1004年达成澶渊之盟。此后两国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作者在小说的最后阶段描述了雁门关外的一场大战。小说的背景设定是在十一世纪末宋辽和平时期,历史上并无大战,所以这场大战是虚构的。但是这也反映了雁门关在宋辽时期的地位,也让它通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名扬四海。
我认为,雁门关下的几场宋辽大战,是整个雁门关战争史上的高光时刻。而在高潮之后,雁门关也不可避免地转入落寞。
公元1122年,北宋依照与金国的盟约,出兵攻打被金军打得半残的辽国。然而,宋军精锐却在幽州城下被辽国新军打败,北宋的虚实一览无余。一年后,金军攻占了燕云十六州,北宋以上百万钱财为代价,向金人换回了幽州城及部分燕云十六州土地。
1125年,辽国灭亡。金国随即败盟背约,兵分两地侵入北宋。此时的宋朝,即如同苏德战争初期的苏联一样,因为获得了新的国土之故,导致原有防线废弃、新防线又未建立,结果边境防线一触即溃。再加上北宋对原辽国汉人的新附军处置失当,导致新附军叛变。结果在几个月之内,东路金军即打到黄河北岸;西路金军连破雁门关等关隘,围攻太原。
近一年后,西路金军攻破太原,即而与东路金军合力围攻宋都开封。不久,开封沦陷,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十二世纪初,蒙古大军南下攻金,双方在华北地区鏖战十多年,战火也数次波及雁门关。由于早期的蒙古人以烧杀抢掠为首要作战目标,对当地人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破坏。华北地区因此衰败。
到了元朝,雁门关被废弃。明朝建立后,在原关城东北部新建了一座雁门关城,并一直存留至今。
明朝中期,边防松弛,早已被赶到塞外的蒙古人趁机南侵。蒙古部落首领俺答汗三次越过雁门关劫掠山西,造成了当地的人口财产损失。直到1570年,明朝与俺答汗达成和约,沿边军民才松了一口气。
清朝建立后,内外蒙古各部归附,清朝也趁机解决了困扰中原两千多年的游牧民族侵扰问题。在长达两百多年的和平时期,雁门关城雄关依旧,只是丧失了其边关的军事功能。但与此同时,它又见证了晋商茶路的兴起。
十八世纪以来,中俄在贝加尔湖以南的恰克图口岸通商贸易。其中中国输往俄国的商品以茶叶为大宗,其业务皆被晋商所垄断。晋商在中国南方购买茶叶后,再制成茶砖,然后一箱箱运往中俄边境的恰克图。这条茶路从山西中部出发,经雁门关出塞,还要在蒙古高原里走上1600公里才能到达恰克图口岸完成交易。往返可能要花上几个月的时间,还可能会碰上劫匪、自然灾害等风险,不过利润也相当高。
下图为俄罗斯商人所购买的中国茶砖。居然能从贝加尔湖附近的恰克图一直流通到沙俄在北加州的商业据点。
恰克图口岸的俄方出口产品清单,现收藏于当地博物馆。
最后,以唐代诗人李贺的一首《雁门太守行》来作为本篇结尾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