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这种居住在加州的都市人来说,欧洲的城堡是很有吸引力的。2017年的中欧之旅,我们参观了三处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他们分别位于萨尔茨堡Salzburg, 帕绍Passau, 和捷克的Cesky Krumlov (以下简称CK小镇)。尽管现在分属三个不同的国家,但在中世纪时他们都是由德意志领主所控制。因此这些城堡还是有一些共通点。
中世纪的中欧,名义上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统治;但实际上皇帝大权旁落,任由境内的大小诸侯互相攻伐。大的诸候如奥地利、巴伐利亚等,被称为“选帝侯”,可以左右皇位归属;小的领主们则选择依附于大诸候来自保。领主们既害怕其他诸候的入侵,又害怕其下的臣民造反,逐纷纷修建城堡来自保。领主们也大多把城堡作为自己的居住地。
十七世纪后期,随着火炮技术的发展,城堡逐渐失去其军事功能;十九世纪后,随着封建关系瓦解,领主们失去了对治下民众的控制权,城堡也失去了其政治意义。现代旅游业开放后,外地游客蜂拥而至来参观城堡的文化古迹;位于城市制高点的城堡,也成为了游客由高处鸟瞰城市美景的好地方。
萨尔茨堡位于奥地利西部的萨尔察赫河旁。由于盛产盐,得以积聚大量的财富。1077年,当地政教合一的封建领主兼大主教,开始在山上建造城堡。经过450年的扩建,城堡由当初的木质小堡垒扩建成砖石结构的大堡垒。
下图为从萨尔茨堡河边眺望远方的城堡
除了军事防卫功能外,城堡还承担着领主们的政治功能。因此城堡内的领主住地也经过精心设计,用料讲究。
下图为从城堡高处俯瞰四周
领主们对其下百姓的压榨也遭到了反抗。1525年,数千农民、矿工包围城堡长达几个月;尽管守军守住了城堡,领主也被迫和围城者妥协,才让对手撤围。
17世纪后,由于攻城火炮的发展,城堡已经失去了其军事地位。1800年拿破仑战争时,这座城堡更是不战而降,但也就此得到了保存,没有被战火波及。
下图为十八世纪时当地守军的装备
19世纪末,城堡向普通民众开放。奥地利政府也在此修建了缆车,方便民众从山下登上城堡。
下图为通过缆车来上下城堡
帕绍是位于萨尔茨堡下游的一座德国边境城市。由于处于三条河的交汇处(因河、多瑙河、伊尔茨河)地理位置优越,帕绍逐成为交通枢纽和商业重镇。
1219年,当地的领主开始兴建城堡。他们选中了位于多瑙河和伊尔茨河相汇处附近的小山坡上来建城堡;其地理位置亦可俯视帕绍城和三条河流的交汇处。
此后,城堡亦经历多次改建。在城堡外墙上,还清晰显示了“1499”四个数字,就是指完工于1499年的其中一次改建。
据史记载,此城堡在1250到1482年之间被围攻了五次。三次是由于外敌入侵,其余两次是由不满领主的帕绍市民所引发的。每次城堡守卫都能化险为夷。
18世纪后,帕绍城堡的军事功能已经落伍。面对敌人的围攻只能选择投降,也因此使城堡免遭破坏。
现在,城堡成为一处博物馆。如果游客想从帕绍步行前往城堡,可先通过连接两地的一条多瑙河大桥,再登上险峻的登山径爬上城堡;或者也可以通过汽车从后山的公路来开上城堡。
下图为连接帕绍和城堡的多瑙河大桥
游人可从石碑右边的登山径爬上城堡
下列图片为城堡的内部
如果说萨尔茨堡的城堡是盘踞在山上的老虎,帕绍城堡是守在河边的黑熊,CK小镇的城堡则是漫步在林中的大象。
CK小镇位于中世纪波希米亚(今属捷克)南部的一处商道上。1240年,统治当地的罗森堡家族开始在城区以北,临近伏尔塔瓦河的山坡上修建城堡。
此后,城堡旁又加建了塔楼、矮墙等防御建筑。17世纪时,罗森堡家族绝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把此地的控制权交给了新领主埃根堡家族。
下图为城堡的塔楼
此时,城堡的军事功能消退,新领主在城堡内外兴建了不少建筑来增加它的居住舒适度。他们在城堡以西的山头上修建了巴洛克风格的剧院、花园、喷水池;在两山之间的山沟中则修建了五层楼高的斗篷桥Clock Bridge 来连接两地。完工后,城堡呈现出错落有致,前庭后院的建筑风格,尤其以建筑的红砖瓦顶让人侧目。
下图为斗篷桥
下图为巴洛克风格的剧院
据史料记载,CK 城堡并没有遭到大规模围攻;这让它缺少了像其他城堡那样的波澜壮阔,却多了一份深藏不露的长者智慧。
下图为CK城堡的立体示意图。注意左上角的平面图中包括了城堡以西的花园和喷泉。
1992年,CK小镇的古城、城堡建筑群和花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遗产。我们去的时候,发现游客熙熙攘攘,非常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