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文词典,广义的“包装”是指对有商业价值的事物进行外部操作,让其能进入流通领域赚钱。本文中的“莫扎特”,是指一种以同名音乐家命名的“莫扎特巧克力”。
1756年,音乐家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一个音乐教师家庭中。萨尔茨堡是当时的奥地利西部重镇。由于拥有大量盐矿,兼有交通之便,整座城市变得很富有。(在德语中,萨尔茨堡Salzburg 意为盐堡)当地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主教亲王财雄势大,愿意花大钱聘请音乐家来充实教会乐团。这些有利条件给莫扎特学习音乐带来了很好的机会。
莫扎特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音乐,很快就展现出天赋。他的父亲开始把他包装成音乐神童。1762年,欧洲刚结束七年战争,六岁的莫扎特就跟随父亲开始全欧巡迴演出。这场长达三年半的展演让莫扎特结识了很多音乐家,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学习了很多新知识。其后数年,莫扎特在维也纳、萨尔茨堡、意大利等地学习音乐、歌剧,还创作了不少广告好评的歌剧。
1773年,17岁的莫扎特受聘于萨尔茨堡大主教。此后数年,明星员工与刻薄老板之间多次发生冲突,备感屈辱的莫扎特终于在四年后离职,毅然前往首都维也纳做了一个“维漂”。随后他终于在维也纳大放光芒,成为当时欧洲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家。
1791年,年仅35岁的莫扎特在维也纳逝世。由于他身前不善经营而债台高筑,很快就家道中落。他的两名成年儿子也没有结婚生子,因此没有留下直系后代。
当然,作为音乐家,最重要看重的还是作品和影响力。随着古典音乐在全球的普及,亿万人都成了莫扎特的粉丝。莫扎特成了萨尔茨堡最重要的名人和代言人,来参观他故居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
十九世纪末,随着旅游业在欧洲蓬勃发展,萨尔茨堡的居民想到了用莫扎特作为招牌来做生意。1890年,当地的糕点师创造了一种糖果,并以“莫扎特巧克力”来进行命名。这种产品包装获得了成功,成为奥地利的特产和旅游手信之一。
后记:1965年,取材及取景自萨尔茨堡的美国电影“音乐之声”大获成功。此后,“音乐之声”拍摄地成了萨尔茨堡旅行团的推荐项目(我们2017年也去过)。对此我是表示“呵呵”的。可能也是因为时代背景不同吧。就像我本人认为“泰坦尼克号”(1997年)是一部伟大且值得一看的电影,而九零后、零零后的朋友却未必会有同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