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生根:山水清音,邻里暖意
????????在农场的腹地,我和水寒按专业标准设计,由建筑商一起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农宅。其核心理念,便是对自然极致的尊重与顺应。房屋依山势而卧,在屋后几十米外,一汪天然的池塘如明镜般镶嵌其间,我们追求的,是一个能与这片土地同呼吸、共脉动的生态家园。
???????最初我们并未刻意雕琢那片水域,直到一位友人送来一茎来自江南的荷花苗。我们将其轻植于池畔浅水,如同在异国的风土里,埋下一封寄给故乡的“绿色信笺”。
??????生命的奇迹,由此静默地展开。这茎花苗的根系在肥沃的泥壤中悄然探索、绵延,历经寒暑。到第四个年头,它们已蔚然成势,绽放了半池芳华。如今,每逢夏日,我们立于屋后远眺,田田的荷叶与亭亭的花茎在清风中摇曳,那片天然的水域,竟如此被点化成了我们专属的“北美江南”。这份由一茎苗带来的、跨越重洋的蓬勃生机,比任何刻意营造的景致都更令人心折。
????????最令人称奇的,是那枸杞。我不过是随意在屋外一处最贫瘠的坡地上扦插了几根枝条,未施以任何特别的照料。它却像一位随遇而安的智者,在那看似薄情的土壤里扎下根,次年便结出累累果实,颗颗红艳,滋味甘美异常。这意外的丰收,仿佛在告诉我们:故土的生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坚韧与慷慨。
????????环绕屋舍与池塘,我们手植的中国枣树已开始奉献甜糯的果实,而花椒树亦在秋霜里结出麻香浓郁的红色珠玉,还有香椿树已成小林。它们与暖房中的茭白、芋头,以及这野性而丰饶的枸杞一道,共同勾勒出一幅立体的、可触可品的“故国蔬果图卷”。
????????我们的农庄,亦是生态智慧的微缩典范。我们饲育了几十只鸡雏,它们不仅是新鲜蛋品的来源,更是生态循环的精妙一环:冬日,它们在大棚里防寒保暖避雪防风,同时也为我们制造温暖而肥沃的有机堆肥;待到春回大地,这片土壤便无需外来的化学滋养,仅凭这份自然的赠礼,便能催生一季的葱茏。
????????而两只自幼便来到家中的意大利牧羊犬,早已从忠诚的护卫演变为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员,被孩子们亲昵地呼为“老三”与“老四”,它们的陪伴,是这片土地上最令人心安的背景音。
????????光中那与生俱来的社交天赋,为我们编织起与社区的温暖纽带。 他总是用他清亮的声音提醒我们:“爸爸,妈妈,我们该去邻居的农场走一走,看一看。” 我们听从他的建议,带着自家出产的芋头、茭白,走进本地农夫的苹果园与枫糖场。始于好奇的打量,继而便是烹饪心得的切磋,我们用清炒茭白的清雅本味,换回了邻居们香甜的苹果派与浓醇的枫糖浆。这朴拙的“物物交换”,迅速升华为醇厚的邻里情谊。我们不再是令人好奇的东方远客,而是可以分享收获、互道温暖的“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