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1971-5-1,林彪并未对毛泽东不辞而别】 

(2015-01-06 12:08:57) 下一个



照片可见: 2个  9头鸟 在交流 啊 :)
 






【史实辨析】
         最后的晚会——1971年五一节晚会史料辨析 
               

 ·张光渝·

  自新中国成立,每年都在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举行两次庆祝晚会:五一国际劳动节
晚会和十一国庆节晚会,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出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与党政军各界负责人
、各界英模和代表人物以及外宾一起观赏节日焰火。广场上,则有数十万各单位和学校的
群众围成一个个圈子,唱歌跳舞联欢。这个传统一直到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戛然
而止。

  自1971年国庆节前突然取消阅兵、群众游行和焰火晚会,直到1984年庆祝国
庆三十五周年时,才举行了十三年后的第一次国庆庆典和焰火晚会。但五一国际劳动节的
大型庆祝活动再也没有恢复,1971年五一节晚会,就成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五一
节晚会。

  这一年的五一晚会,值得回顾。这不单因为它是最后一次五一晚会,还因为它是作为
党中央副主席和党章规定的最高领袖接班人的林彪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而围绕林彪
和这次晚会,又生出一些违反史实的说法。

  一、杜修贤的“林彪迟到”说和“仅此一张”照片说

  杜修贤和顾保孜合著《共和国红镜头——中南海摄影师镜头中的国事风云》(中共党
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红镜头》)中,杜修贤以当事人和见证者的身份详细回忆了林
彪在这次五一节晚会上“迟到”和提前离去的意外事件,被各种报刊和出版物引为史料证
据,也使得这一次五一晚会更加引人关注。

  杜修贤在书中提到,他亲眼目睹了林彪在那次焰火晚会上迟到,又提前离去的经过。
他还详细叙述了他无意中抢拍了“唯一”一张林彪在晚会上的照片,因而避免了一场宣传
上的麻烦。

  杜修贤在《红镜头》中说:1971年五一焰火晚会,“毛泽东坐在中间圆桌的东首
,紧挨着的是西哈努克亲王,董必武坐在西哈努克右侧……最西侧的位子怎么空着?哎,
这不是林彪的位子吗?这时我才发现林彪还没来。我左右环顾了一下,总理的目光也在寻
找林彪。”

  总理不停地看表,浓浓的眉头凝了结,他派秘书去打听林彪的下落。
  终于,林彪慢条斯理地走进大家焦急万分的视线里。
  5月的天,他披着一件军呢大衣,皱着眉,一脸枯黄的样子,从我身边擦过时,卷过
一股浓浓的怪味。我早就听说他患病用吗啡上瘾,要经常使用才能保持身体状况。可能味
道就是药味。后来听知情人说,那天晚上,林彪要注射吗啡,不想去城楼,是总理电话再
三请他出席晚上的活动,他才不得不来,一副萎靡不振的模样。(《共和国红镜头》上册
 第197—198页)

  这段关键的叙述有三个要点:

  第一、毛泽东和西哈努克亲王等贵宾在天安门观礼台同桌落座后,林彪仍然没到,桌
前空着一把椅子。

  第二、周恩来发现林彪迟到,十分焦急,派秘书去打听情况。

  第三、林彪“慢条斯理”地到达后,从杜修贤身边经过,杜闻到了林彪身上的一股“
怪味”,并称那是林彪注射吗啡的结果。杜修贤说,林彪是在总理的再三电话催促下才登
上天安门城楼的。 

  接着,杜修贤又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了他无意中拍摄了当晚林彪与毛泽东在一起的“
唯一一张”照片的过程。因为林彪的提前离去,杜修贤又讲到了周恩来闻讯发火批评记者
的过程:

  “毛主席和林副主席在一起的照片你拍摄了没有?”总理劈头就问。
  “啊呀,我哪儿知道他坐几分钟就走?来不及……”
  “我问你照了没有?”
  “啊……照了,就照了一张。”
  周恩来马上让杜修贤把其他摄像记者找来,问他们是否拍下了毛和林在一起的镜头。
  “电影拍摄到主席和林副主席一起的镜头?”
  “没有……”回答声音很小。
  “那么电视呢?”
  “没来得及拍,林……”
  “没有拍到,对不对?”
  周恩来讲话不像毛泽东爱讲反话。他讲话一是一,二是二,开门见山,一针见血。
  “林副主席身体不好,这,大家是知道的。上午他参加了活动,晚上讲身体不好不能
来。我亲自请他参加晚上的活动,这样的活动面对人民群众,面对全国的观众。最后他来
了。你们是新闻宣传的负责人,你们记者手里拿着摄影机,拍呀!可为什么不拍摄呢?”
(第203—204页)

  杜修贤的这段话也有三个要点:

  第一、因为林彪的“迟到”和突然离去,杜修贤只拍到了毛泽东和林彪在一起的一张
照片。

  第二、周恩来紧急追问其他电影电视记者,他们竟然没有来得及拍哪怕一个镜头,交
了“白卷”。

  第三、杜修贤通过周恩来之口,说林彪身体不好,因为“上午参加”了在天安门城楼
检阅群众游行的活动,晚上不想来,是周恩来动员来的。

  五一晚会的照片第二天要见报,如果没有毛主席和林副主席在一起的镜头,会酿成严
重的政治问题。怎么办呢?杜修贤讲到了周恩来的“紧急善后”——午夜时分,杜修贤奉
召前往中南海:

  走到后院,总理办公室的灯还亮着,我轻轻推开门走进去,总理没有发觉我,正埋头
在比头顶还高的一叠文件里。我唤了一声,总理才停下笔,手扬了扬叫我坐,我没坐,把
照片交给他,不想多占用他宝贵的时间。他戴着老花镜,逐一审看照片,看到毛主席和林
彪的照片,问:“就这一张?”
  “嗯。”
  “就这一张啊,就这一张。”
  总理捏着照片的一角,一手支撑下巴,凝眉自言自语。过了一会儿他问我,这张照片
能不能在电影电视上用?我不好回答,因为我并不满意这张照片的人物效果。
  最后总理说:“电视电影就用这张照片,你去办一下。”
  我离去时,总理又将自己埋进了“文件大山”里。这时已是午夜时分。
  5月2日,报纸出来了,仅此一张的照片登在头版头条,标题用醒目的黑体字压着: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副主席同柬埔寨国家元首、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
主席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一起观看焰火”。
  我拿着密密麻麻堆满革命词汇的报纸,心里却空荡荡的。脑海里老是出现那张空着的
椅子……
  当晚,这张照片也定格在电视新闻里,谁也没有发现这只是一张瞬间的照片。(第2
04页) 

  在这段话中,杜修贤再次证实:他拍摄的那张毛泽东与林彪在一起的照片是当晚晚会
上唯一的一张两人合照。第二天(5月2日)的报纸上,也只刊登了“仅此一张”的毛林
合影。

  而且,连五一晚会的电视新闻中,也只得借用了杜修贤的那张固定画面的摄影照片,
用以填补毛林在一起的镜头空缺,掩饰林彪的“迟到”和“不辞而别”。

  本人亲历,白纸黑字,生动详实,这应当是真实事件吧。

  二、真相:林彪没有迟到,照片不止一张

  个人亲历和回忆,固然是珍贵的历史参考资料。但如果有条件能与历史事件的原始记
录相比较,就可能发现其中的不实不确之处,有的,两者还可能完全相反。很遗憾,杜修
贤讲述的1971年五一晚会之事,就与真相完全相反。

  1971年距今四十余年,当事者还相当多。从历史角度说,时间也不算长。由于科
学技术条件的支持,那个晚会不但留下了新闻报道,而且留下了纪录片视频资料。这是最
权威的原始记录。

  看报纸。笔者专门查找了1971年5月2日《人民日报》的新闻报道。这一天的报
纸头版套红竖排标题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彪副主席同首都五十万革命
群众和国际友人欢庆“五一”》。报道内容的开头是:“新华社一日讯:我们伟大领袖毛
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彪副主席,今晚登上天安门城楼,同首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以及
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国际友人一起,欢度全世界无产者团结战斗的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
。”

  然而这一天的《人民日报》头版,不仅刊登了据杜修贤说的他偶然拍到的“仅此一张
”的毛泽东、林彪在一起的照片,而且还有第二张照片: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三人在天
安门城楼上接受众军人手持语录本的热烈欢迎。毛、林、周三人的着装均与五一当天焰火
晚会时的着装一致;毛穿灰色中山装,戴着帽子,林穿军装、呢大衣。照片说明是:“伟
大领袖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彪副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同首都军民一起庆祝‘五
一’国际劳动节。新华社记者摄。”(全国各大报转载时多了“传真照片”四字。)

  很显然,这是杜修贤五一节当晚拍摄的第二张有毛泽东和林彪在一起镜头的照片。据
杜修贤在《红镜头》中说,“主席一出场,别的摄影记者不能随便到跟前,这早已是一条
大家都知道的不成文规定”。(第197页)五一当晚第一线摄影记者(拍摄毛泽东镜头
的记者)只有杜修贤一人,他至少拍了两张有林彪的照片,怎么说成是“仅此一张”?

  更为幸运的是,在互联网上可以方便地查到1971年五一晚会的纪录片视频。由中
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1971年5月联合摄制的《欢庆五一国际劳动
节》,给了我们更为明确的真相答案。

  这部图像已经褪色的纪录片,在播放到11分01秒的时候,镜头出现的画面是:毛
泽东、林彪、周恩来三人,鱼贯走出天安门城楼的电梯厅,在场军人和群众手挥语录本,
激动地高呼“毛主席万岁”,林彪跟在毛泽东身后,笑着挥动语录,向周围人群致意。接
着,毛泽东、林彪在天安门城楼大厅外的门口,先后与从大厅走出来的西哈努克亲王和夫
人以及其他外宾握手。林和毛挨得很近,林彪情绪正常,面带微笑。
然后,镜头显示毛和林与西哈努克亲王等一起走下台阶,在检阅台护栏前的圆桌边落座。
第14分35秒,是林彪在桌边微笑的特写镜头;第19分24秒,又有一个林彪的特写
镜头。

  以上报刊和视频资料证明:

  首先,杜修贤所说林彪迟到一事根本不存在,因为他是和毛泽东同时登上天安门城楼
的;

  因此,《红镜头》所言周恩来看到桌边空位、焦急寻找林彪,又派秘书去查看,打电
话催促等情节,也就完全无法成立;

  当然,杜修贤详细描述的所谓林彪“慢条斯理”,身带“怪味”,“精神萎靡”等等
形容词,可以说是无中生有;

  最后,《红镜头》文中,因为摄像记者没有拍到林彪的镜头而遭到周恩来批评责备,
周恩来事后与杜修贤讨论如何使用所谓“仅此一张”的照片的说法,就更不可信了。

  这可不是一般的叙事失误。亲历者把时间、地点记错,把事情发生的顺序记错,把一
些重要情节遗漏等情况,是难免发生的。但像《红镜头》这样将林彪1971年五一节晚
会上的行为完全凭空想象,以亲历者身份生造许多戏剧化的细节,导致与真相完全相反的
结果,还是很少见的。这是为什么呢?

  三、干扰亲历者回忆真实性的两大因素

  回顾往事,特别是政治性的历史事件,往往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干扰:其一是记忆力的
干扰,记混、记漏、记错的情况是很难避免的;其二是先入为主的有倾向性的主观思维障
碍。在1971年五一晚会的回忆中,杜修贤可能同时受到了上述两个干扰的影响。

  在杜修贤的叙事中,他详细讲了1971年五一节“上午”到天安门城楼拍摄毛泽东
和林彪接见领导干部和检阅天安门广场群众游行队伍的事情。他说,林彪跟在毛泽东的后
面出现在城楼上,“镜头里瘦小的林彪贴在毛泽东高大的身躯后面,让人感到滑稽”,“
根本就不上照,站在毛泽东身边,反差更大!”(第193页)

  其实,五一节白天的群众游行活动,早在文革前就已经取消了,杜修贤说的这件事根
本不存在。1971年的报纸和五一节纪录片也完全没有涉及毛泽东、林彪上午的活动,
更谈不上群众游行。而杜修贤却很可能将他晚上拍摄的林彪跟在毛泽东身后来到天安门城
楼接见干部和各界群众代表的事情,错记成上午,也由此使得林彪“迟到”和“唯一一张
”说有了可能。

  五一纪录片显示,毛泽东在晚会结束退场时,身后只有周恩来而没有林彪,林确实是
提前离去的。这个离去如何发生,是不是“不辞而别”,杜修贤并不知道。他的“惊异”
感只是在发现林彪已经离去后才产生的。但既然林“迟到”了,又早退了,拍到“唯一一
张”照片的可能性也就出现了。可能性就这样在回忆中变成了“事实”。

  另外,由于林彪的“反面角色”身份,杜修贤在回忆时不经意间或者刻意加入了先入
为主的主观倾向,如“滑稽”,如“不上照”,如“一脸枯黄”、“萎靡不振”、“浓浓
的怪味”等等。从视频资料看,这些主观描述都不存在,我们也无法确认杜修贤在当时就
有这样的印象。而一旦叙事者有了这些主观倾向,回忆就很容易出现不符合事实的因素。

  1971年五一晚会的事情告诉我们,对于历史事件的阅读和研究,要秉持客观、全
面的立场,尽可能收集更多方位的信息,加以对比,去伪存真,切忌先入为主,切忌以主
观印象和个人好恶判定和剪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