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我的博客复制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于数据量较大,请您耐心等待复制完成
复制
正文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2016-03-19 08:45:27)
下一个
- 在我们的人生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什么都在变。位高权重的,会一落千丈;生死相许的,会势同水火;合家欢聚的,会曲终人散;寿比南山的,会撒手人寰。所以,一切的美好都难逃变化,变化就会带来痛苦,这才是“人生皆苦”的真谛。 懂得人生皆苦,实际上,对每个人来讲至关重要。假如你一直看不清这个世界的真相,认为它应该充满快乐,一味地蒙蔽自己,以“苦”为“乐”,那永远也离不开痛苦。而只有认识痛苦、正视痛苦,才是迈向快乐的第一步。当年,释迦牟尼佛也正是看到了老、病、死之苦,才开始思考怎么样根除痛苦,并为此尝尽各种方法,最终找到了通往解脱的光明之路。所以,不要逃避痛苦,不要惧怕痛苦,没有大自然的风霜风雨,就不会有万物的春花秋实。 有些人只喜欢追求一帆风顺,却不愿面对任何苦难,这样的期望不太现实。人生在世,风风雨雨总是难免,磕磕绊绊也是寻常。所以,人活着就是一场修行,不论世事多么复杂、生活多么难忍,都要学会为自己开个“药房”。
- 如今,世人多为各种痛苦所逼,究其根本,主要是源于对利他的漠视,对无常的无知,对死亡的毫无准备。多数人认为,利他让自己无利可图,却不知利他恰恰是最大的利己;他们以为,了知无常会让自己丧失追求的动力,却不知它只会让自己的人生更显灿烂;他们整日惦记着,要为自己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却偏偏忽略了为来世的快乐买一份保险。
- “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人生需要一些苦难,才能激发自己抵御逆境的潜力。对坚强的人来讲,苦难可以转为前进的动力,可以成为成功的助缘。否则,没有丝毫苦难、整天放逸无度的话,这种人生就像大海上没有载货的“空船”,往往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巨浪”,便会轻易把它打翻。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能因为看到别人好,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伟大的人也有自己的短处,再渺小的人也有自己的优点。所以,不必拿别人的优势,来和自己的短处比。你的长处,或许是他人永远也无法比拟的!
- 消除痛苦的大法: 第一、利益众生,断除自利。第二、苦乐皆转为道用。第三、修持自他交换。第四、修持安忍。第五、麦彭仁波切的“心情愉快法”。
- 言行恒时随顺友: 言行举止经常随顺他人,对上者恭敬,对中者和睦,对下者爱,跟谁都合得来,不会动辄横眉怒目,处处与人作对,不论到哪个团体都搅得鸡犬不宁。当然,随顺他人,也不是没有原则的。别人生贪心你也随顺,生嗔心你也随顺,不是这个意思。随顺并不等于一味地投其所好,而是对如理如法的行为,才应当去随顺。人与人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任何团体都会有许多矛盾,但人格好的话,跟谁接触都十分融洽,而不是别人说上去、自己偏要下去,别人说做稀饭、自己偏要吃干饭,什么都要特立独行。
- 秉性正直: 不管说话还是做事,心都要正直,不包庇自方、嗔怪他方,而是以客观事实为准,不偏袒任何一个人。有些人性格非常直,看不惯马上说出来,想什么就说什么,认为这就叫做“正直”。其实不然,这只是把心里想的,从嘴里吐出来而已。所谓的正直,是以良心作证,遇到事情时既不偏向自己,也不偏向他人,无论对方高低贵贱,是高官抑或乞丐,只要符合客观事实,就当仁不让地站在那一边。
- 学会敷衍不讲理的人:其实,有些人的争论,根本没有什么实义,完全是为了争一时之气。这在智者的眼里,就跟看小孩子抢玩具一样,只会一笑置之。性格粗暴、蛮不讲理的人,若与之交往甚密,很容易烦恼缠身,深受其扰。若争论起来,你讲一句,他会回敬你十句,无理也要辩三分,邪理歪道胡搅蛮缠,吵得脸红脖子粗,最后往往会反目成仇。所以,作为有智慧的人,跟他们既不要过于亲近,也不必争吵。或许有人会问:“这种不讲理的人,有时躲也躲不开,你不理他,他反要自己找上门,那又该怎么办?”此时,你可以用安忍来对治,或不答话,或随彼所说,暂时随顺。
- 不经逆境,怎能见真情:当自己条件比较好时,很多人都谦恭顺从、赞叹有加;而一旦你落魄了、生病了,非常需要人安慰和照顾,此时愿意陪伴你的,恐怕是屈指可数。现实生活中,很难分辨出谁是善友、谁是损友。真正的友情,在顺境中难以发现,往往是于逆境中才见真情。
- 老友不可轻抛,新友不能全信: 常言道:“美酒越久越香,朋友越老越好。”亲近了多年的老友,彼此之间有深厚的情义,不要因为看到对方的一些毛病,就厌恶嫌弃,从而轻易舍弃。朋友的真正价值,在于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都向好的方向勉励。对于无关紧要的事,用不着经常斤斤计较、小题大做。
-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被众人恭敬、名利双收时,没必要心生傲慢,因为这个会过去的;穷困潦倒、山穷水尽时,也不必痛苦绝望,因为这个也会过去的。
- 无常时刻与我们形影不离,每个人一定要有心理准备。甚至哪怕自己再不愿死亡,死亡也迟早会来临。到了那时,就算是最珍爱的身体,也要万般不舍地留在人间,唯有自己一人随业力而前往后世。对于这一点,只不过有些学唯物论的人持一种逃避的态度,不愿意接受也不愿意这样想而已。他们总觉得学佛是在逃避,实际上,不承认后世,对下辈子没有任何打算,才真正是一种逃避。你这一世只有短暂几十年,死了以后多少万年、多少世的快乐和痛苦,都取决于这一生的业力。如此重要的事情,你能轻易忽略吗?佛教最重要的就是要关心后世。
- 感谢无常,让我们少受折磨:当你明白名利的无常,一旦失去就不会觉得天崩地裂;当你懂得感情的无常,遇到变故也不会寻死觅活;当你懂得生命的无常,亲人去世也可以坦然面对。世间万事万物,没有一个是绝对静止的,全部都在运动变化,这就是佛教所谓的“无常”。正因为无常,我们的快乐不可能永远,它可以随时变成痛苦。如《四百论》云:“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凡是无常的法,就一定会坏灭;只要会坏灭,则非真正的快乐。
- 世人的痛苦,皆源于各种错误的执著。若能懂得无常之理,对一切不会太执著,痛苦便不会那么强烈了。比如,当你明白名利的无常,一旦失去就不会觉得天崩地裂;当你懂得感情的无常,遇到变故也不会寻死觅活;当你懂得生命的无常,亲人去世也可以坦然面对。
- 莲藕是佛陀加持过的食物:莲藕真是好东西,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吃它,对身体有帮助;学习它的精神,对心又帮助。可谓一举两得!莲藕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生吃能清热润肺,凉血行瘀;熟食可健脾开胃,止泻益血,安神健脑,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莲生于污泥而一尘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通”代表其谦逊的品德,“外直”代表其正直的个性,“不蔓不枝”说明其不具分别念、不向外攀缘的特点。同时,莲藕还是前辈许多修行人苦行时的食品。
- 发心若不是为了自己,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并不是一种取巧,而是一种游刃有余的智慧。掌握这种智慧,做起事定会事半功倍。说话掌握一定的技巧,也是利益他人的一种方便。比如,对医生一直讲天文学,他肯定不想听;或者,对一个不太聪明的人,拼命地讲难懂的逻辑推理,他也听不进去。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故而,往昔释迦牟尼佛应机说法,广开了八万四千法门,每一法门均是“应病予药”,治疗相应众生的心理疾病。
- 与人交谈,要因人而异。对于正直、衷心的人,可以推心置腹,有话直说,不必隐讳;而那些试探自己的人,问长问短之后,就添油加醋、断章取义,臆造一些子虚乌有的事,对其就没必要说太多,否则,言多必失,容易成为惹祸的根源。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常常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其实,有些话,该说时一定要说;不该说时,最好不要说。
- 生死事大,早做准备:现在的人,对世间的一切事,无不斤斤计较、绞尽脑汁,对死亡大事却置之不理,仿佛死神已将自己忘却,这实在是掩耳盗铃的自欺之举。
- 为什么我们的日子过得那么难: 幸福的根本,并不在于你拥有了多少金钱,而在于你减少了多少欲望。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而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中摇摆。
- 修心是一门技术: 世间上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心所生的虚幻假象,但芸芸众生信以为真,颠倒地将其执为实有,导致各种痛苦此起彼伏。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它可以让一切可能变成不可能,也可以让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
- 宗教信仰和迷信有什么区别?堪布答:信仰任何一种宗教,不管是基督教、道教、儒教或是佛教,假如你不懂它的道理,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这很容易变成迷信。比如,有些人为了升官发财,就到寺院了烧香拜佛,这虽然也算一种信仰,但你若不知道这样做到底有什么作用、佛和神有什么差别,只是把佛陀当成求财工具,这就成了一种迷信。如今很多寺院里,天天都有人拜佛,我虽不敢说所有的人都是如此,但有些人确实带有迷信色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连自己为何要拜佛都弄不清楚。真正的信佛,是通过自己的智慧,看一些前辈大德的文章或书籍,知道释迦牟尼佛曾来过这个世界,他所说的一切符合真理,对解除自他痛苦、解决人生问题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然后从心坎深处对他诚信不疑,这才是真正的信仰。反之,假如只是表面上信佛,实际上迷迷糊糊的,并不明白其中道理,那就算你是个佛教徒,也仍是一种迷信。所以,烧香拜佛不一定是真正信佛,若不知道它的功德,单单是外在的一种崇拜,有些人为了打渔也会这样做。我以前去南方时,就看见很多老百姓出海打渔前,都会去庙里烧香,让佛保佑他多捕一些鱼,此举完全是一种迷信。梁启超曾在一本书中也讲了迷信与正信之间的差别,说佛教的信仰是智信而非迷信。但你不懂佛理的话,就很可能不是智信,而是迷信了。
- 问:您以前是怎么修行的?堪布答:我本人对修行十分有信心。以前刚出家时,不管是背书、辩论,还是自己讲课,在十来年中还是很精进,心中除了学习佛法以外,什么都没有,修行上也一直保持夜不倒单。但后来修行就比较放松了,主要是因为要管理汉地来的很多修行的人,需要给他们翻译。没有翻译的话,他们听不懂藏语;而要翻译的话,对自己精进禅修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 问:您在修行的时候,会不会有过怀疑或者动摇?您是如何克服的?您有没有开悟的体验?堪布答:我自己确实是个凡夫人,但对释迦牟尼佛有虔诚的信心,对生死轮回有不可退转的定解。如果别人说前世后世不存在,我绝对不相信,并且有千百个理由可以破斥他;如果别人说佛教不好,怎么说是他的自由,但我不会有丝毫动摇,因为我从骨髓里对佛的诚挚信,在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变的。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信任,而是通过二十多年闻思修佛法,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最后变成了一种“固体”。在我的血液里,这样的信心“固体”不可能轻易融化。不过,作为一个凡夫人,我看到很多好吃的东西,肚子饿了的话,心还是会动摇。这时候也觉得很惭愧,口口声声给别人讲空性,自己却做不到言行一致。所以,说证悟的话,我不算什么证悟,更没有开悟,只不过对佛教有一颗坚定的信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