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乐的老舍茶馆
(2006-01-30 12:29:31)
下一个
老舍茶馆位于前门,据说和大碗茶集团有点关系。大碗茶集团名气很大,几名回城知青,以茶水起家,建起公司,扩展到许多其他行业。老舍茶馆据说是大碗茶集团的产业,可能是真的。在茶馆进门处,有尹总经理和美国总统的合影,大碗茶集团的总理经,好像也是同一个人。曾在报纸上看过,老舍茶馆发生过命名权之争。
茶馆门脸不大,好像是3层小楼,装修的古香古色,很有民族特色。门口一短打扮的店小二,负责招呼客人上楼。进门,玻璃柜里有美国总统布什和老舍茶馆总经理握手的塑像,店小二热心地介绍雕像的缘由。我们在楼下,看了节目单。那天下午,有京剧,民乐,茶艺表演。我不喜欢京剧,丈夫喜欢民乐,最后,我们选择听2:30开始的民乐表演。
上楼的楼梯比较陡,年龄不饶人,我们气喘吁吁地费力爬到3楼。楼上大厅,有很多张老北京的黑色雕花八仙桌,同样花色的靠背椅子,显得文化深沉。大厅一面,有个很矮的舞台,估计是演出的地方。大厅里挂了许多红色的灯笼,还有各式国画,条幅,装饰得很京味。服务人员穿各式各样的中式服装,不同颜色的中式衣裤和旗袍,可能是职责不同吧。
我们来得有点早,1:30,大厅里人不多,许多桌子空着。为消磨时间,要了几样冒牌北京小吃,像小窝头,麻团等。为了把那几样东西涮下去,还要了茉莉花茶,我本来想要沱茶,但没有了。
坐在那里环顾左右,周围零星的几位顾客,有的人在吃饭,我奇怪这里还卖正餐,有几个人只要壶茶,占张桌子打牌,还有的人在谈生意。原来说,茶馆的客人主要是老外,为了解北京文化才去的。我们去的那天,倒没看出来,茶馆里一水的中国人,听说话口音,基本是北京地区的。
快开演时,来了一对美国夫妇,看样子有60多岁,坐在临近的一张桌子。从他们聊天的口音判断,女的是在美国长大的,至少在那里待了很长时间,因她的口音很地道。
好不容易等到2:30,进来三位女士,走到舞台上。她们体态适中,眉目清秀,画着淡妆,年龄估计20多岁,30岁出头。她们身着典雅的中式绣花上衣,黑色长裙。一位敲扬琴,一位弹琵琶,一位拉二胡。一看有二胡,丈夫嘻笑颜开,他是二胡的铁杆崇拜者。丈夫拍摄后,放了一段录像,录的质量不错,音乐听得很清楚。她们演奏的乐曲,没多少古典乐曲,现代影视较多,可能是考虑到观众的口味吧,好像有雪山飞狐,一剪梅等。如听过闵惠芬的二胡曲,就会失望,但蒙老外富富有余。
临桌的华裔女人,听到一剪梅的曲子,专门找经理问是何曲名。可能是觉得她们的演奏太好了吧,在乐曲空间,她在舞台前方放了一些小费,以示谢意。经理走过来,将小费取走,又过来和她低语说了半天,说的什莫不知道,看那意思,好像是让她不要将小费直接放在台上,因后来,再没见她放过钱。
跑了半天,觉得很累,如果是动着,还可以坚持,但坐下来放松,就想睡觉。我坚持听了2,3支曲子,眼皮发沉,快睡着了。尽管觉得很失礼,但也没办法。我们从早上到现在,故宫,天安门,前门,一路长征过来。丈夫恋恋不舍,但看我那样子实在对不起演奏员,听了几个曲子后,忍痛说,我们走吧。
他站起来,边往外走,边向台上的女士们竖大拇指,表示感谢,也是外带歉意。她们含笑点头,以示理解。我一听可以走了,如同得到大赦,心花怒放。走了一段时间,回头见那个男老外拉着丈夫说着什麽,丈夫边摇头边说。等他出来,问起来,丈夫说,那人问他,读没读过一本很火的中文小说,还问丈夫认识不认识作者。丈夫重复那个作者名字,我听后,茫然不知。也有点奇怪,那人同我们根本不认识,抓住就聊,聊的题目还让人莫不着头脑的。
出了老舍茶馆, 回头看看那金碧辉煌的门楼,没觉得留恋。老舍茶馆,对外地人,外国人,短时间内了解北京的民乐民风来说,不失为一个好地方。不过,如果真为了解北京,不如花时间逛故宫,国子监,颐和园,钻胡同,泡茶馆---那种真正的茶馆,如果能找得到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