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读书”感想
两个女儿都大了,飞走了。
常常回忆和她们一起的日子。这一辈子自己没什么出息,倒是俩女儿常为我带来了少有的自豪。周围的人都羡慕我有两个漂亮又聪明的女儿。
在网上看到不少教育孩子的文章,无非都是想分享那教育孩子的经验体会。读来,读去,明白一个道理:孩子是自己的产品,教育要有方。
身边常有人问我,你是怎样把孩子教育出来的?
我的回答就是,我并没做什么,她们自己自然成长的。
的确,我讲的是实话。
在她们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我充其量就是向她们表达了一个愿望而己:希望她们好好读书。比较起来,我做得更多的是想让她们玩得更加快乐。
几十年人生过去,看多了,经历多了,好像心里也开了点窍。
现在我想来,世界上不知有多少技术行当,读书只是人生万种技能中的一种。
在中国人眼里,读书就意味着一切。其实很不然,倒是我觉得书读得不当,还真不如少读点,孩子顺其自然点要好些。
讲教育国人常常说要早抓,最经典的一句“格言”就是不输在起跑线上。
这一点我却有点异议。是读书的料,早几年,晚几年也不会真有蛮大的影响。我说此话是完全有根据的。
早几年车祸手术在家,接到一个电话,是从加州打来的,原来是我原先下放的隔壁队上的一个知青,好多年没联系了。还是在国内的时候,他在中南矿冶学院(现在的中南大学)读“工、农、兵”大学时见过几次面。后来他考取了北京钢铁学院研究生,(即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又出国留学美国,一晃就是三十多年了。
闲聊中,知道他在美国读了博士后,现在在加州硅谷一家医疗材料研究公司工作。他比我小两岁,是68届初中生。了解中国文化大革命历史的人都知道,68界初中生实际上是所谓“老三届”的最小毕业生,说是初中毕业,实际上进初中读了一年书就搞文化革命了。讲得实在点,实际只能算小学毕业。
由他的经历我悟出一个道理。是读书的料,终究会读出来。
你想68届初中生,进初中读一年就搞文化革命,然后就下农村。他75年读“工、农、兵”的大学时,与读书已绝缘了八、九年的时间,年龄已经二十四、五岁了。要照现在的讲法,早就过了读书的年龄了。
他读的也只是三年学历的“工、农、兵”大学。
毕业之际,正赶上恢复高考,他77年考上了研究生,而后他考取了出国留学生。
在美国,他不但完成了美国的最高学历,甚至改了专业。我晓得他原先是学冶炼的,(中南矿冶学院)他告诉我,现在他是搞医疗材料研究。
电话中传来他那娓娓的叙述声中,我脑子里却浮现三十多年前他肩上背着喷雾器走在绿浪翻滚的稻田情景。那天我从公社迁户口赶回生产队,路过他所在的生产队时正看见他在田里撒农药,我俩远远相互扬手招呼,那是我俩在广阔天地见面的最后一幕。
我离开了沅江后,他接着转点到了离长沙市较近的望城县黄金公社继续“大有作为”。幸运的是他赶上了倒数两届“工、农、兵”大学。
人生真的是难测,谁又料到几十年后,在地球的另一边,我们又能相逢。
据说目前世界上的几个大亨就是大学都没毕业,他们应当算有出息的吧。
是读书的料就去读书,是干别的事的料就干点别的。就象让姚明去跑110米栏,他一辈子也出不了息;叫刘翔去打篮球,可能世界上没有几个人会知道他。
我一直有个信念,那就是上帝是公平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去发现适合自己的位置。
其实现在这时代早已改变了好多。那“唯有读书高,万般皆下品”,在某种程度上,也不是那么真理确凿。
其实仔细研讨这句话,你就能发现讲此话的年代所指的读书,实际上是鼓励人们“读书从政”,与今天读书并不是同一概念。
读书没有什么不妥,把读书当成人生唯一的职业生涯真还有点过时了。
在旧王朝要进仕途,必经科举,科举就非得读“四书五经”,去学会作“八股”。
那年代职业也与今天不尽相同,没有今天这么行业,所以读书变成了唯一高尚的职业。于是才有“唯有”一说。今天的社会与那“唯有”的社会差别甚远,读书再也已不是唯一之道。
读书在今天社会变得更加重要,但这读书已不是旧年代的那种含义。
人类已经由追求生存的状态到了生活状态。
人要使自己人生最大价值化就要“明理”。“明理”就得读书。用孔圣人的那句话:朝闻道夕死足已。
人生读书的真正目的是用于悟道。
所以说读书并不只是人们脑子里一种求得改变生存状况的一种手段,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是一辈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