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我
好多年了,我一直认为只有青年人和搞文学的才需要文学。
古代的琴、棋、书、画,据称是文人的生活。其实更为真实地讲来,那是“闲人”过日子的方式。到了现代,文学几乎成了“吃饱了饭的人需要”。
我也曾有过年青。人年轻,有的是光阴,于是也就染上了“闲人”爱好, 爱好上了文学。但做“闲人”要有“闲人”的本钱,最终熬不过生计,俗了起来。
来到美国,更加现实起来。二十多年来,再也没有文学的需要。自己也不觉得缺了什么,也不觉得没有文学过的日子有哪点不适。
来到美国,挣挣扎扎了这么多年,好像年轻时学到许多手艺都派上了用途:电工,英语,甚至几手中国功夫,唯独曾经的文学爱好除外。甚至曾有一段时间心里颇有点后悔,感觉年轻时在爱好文学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
在美国端上了一个铁饭碗,干上了十几年。不知不觉又有了“吃饱了饭”的感觉。不知不觉中又捡起了丢失了二十年的文学爱好。
某天读完“了不起的盖茨比”,心中有一种久违的快感。
那种对文学欣赏引起心中的高兴,轻快,欣慰让人的心身从一种世俗的沉重释放出来。从作品的艺术欣赏中我感到了快乐,让我有了一种返老还童的感觉。
这些年来,天天柴、米、油、盐、酱、醋、茶,文学的兴趣早就丢到九霄云外。
感谢命运,让我到了这年岁上还能感觉到一种冲动。
其实这本书年轻的时候就接触过,不知什么原因,那时真还没读出它的味道。
讲实话,对文学来说,我是个反应迟钝的人,也许更确切地说是个晚熟的人。年轻时身边几个文学的爱好朋友,都先后走上了文学之旅,成了作家,其中有的甚至出了名,而我还是我,顶多附迎风雅了几年岁月。
人在世上,怎么活是每个人都选择,谁也没有错。
在深山老林中,一个粗茶淡饭,日出而作,晏日而息的人,活个八九,过百岁,你不能说他哪儿不值。
生活的真正价值究竟在何处?
人来到这世界,生理的年寿也许可以说是命定的。谁也不要想逾越这个界限,这就是做人的悲剧,这悲剧是与生俱有的。
小时候,听大人那骂小孩好吃之像时,常说:人到阳世上是来看景致的,不是叫你来收饮食的。俗了点,但却不无道理。
人来到这世间,活下来是生命的最基本需要。作为人除了活下来,有的人还想做点什么,有的人想活得值得点。
怎样活才值得呢?
恐怕真的还就是那句“看景致的话”。所谓看景致,无非是眼前多些风景,多些风景,无非多些经历,心里多些感受。酸、甜、苦、辣、、、、众多味道都是别有滋味,少一样感觉就成了人生的缺失。恰好这也就应了文学内涵价值。
文学就补充了这种人生的不足。文学让你从别人的人生来接受一种感觉,
作品中的人物那些经历,历险,那些个喜悦,欢乐,痛苦,悲哀,通过阅读,你与主人翁一一同经历感受,你又体会一种不同的人生。
也许这就是文学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