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

知青, 医生, 留学生,科学家 ...
正文

《童年一九七一》 后记

(2015-04-01 17:52:24) 下一个


后记

 
到乡下不久,董维之在一职工学校找到了工作, 全家又搬回了县城, 还住在西马路附近的那一间租的房子里。几年后, 董三明高中毕业下乡当了知青。 下乡一年后的冬天, 参加了征兵的体检, 但由于家庭出身不好,他没有被允许参军,又回青年点继续劳动。那一年, 鲁小钢, 胡建国都离开青年点去南方当兵了。
一九七六年, 毛泽东离逝, 文化大革命随之草草收场。 三年后的一九七九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不久, 取消了家庭成份的划分。 至此, 横行了三十年的成份论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董维之的家庭成份复查也不了了之。吉庆县委随即撤销了留党察看二年的决定。  同一年, 董维之老家的房子也被退了回来, 但已经破旧不堪。再以后, 老家修了个大水坝, 整个小镇都被淹没在了水库之下。
一九八八年的一个夏日, 两个穿军装的人来到董维之的工作单位,郑重地递交了一份盖有红色公章的省军区文件,正式宣布撤销当年将董维之清理出军的错误决定, 并为其平反, 同时补偿人民币三百元。董维之千恩万谢。 把来人一直送到火车站。 文件上没有任何歉意的表述。当年的决定是正确的, 现在撤销这个决定也是正确的,都英明。
一个基于错误的成份划分而做出的错误决定就这样在一天之内被推翻了,而董维之为此付出了三十年的时间代价。但他人生轨迹被迫改变的代价, 则是永远无法计算得出。他已经没有机会实现他的理想了。 他已经变得麻木了。他不再抗争了。
董三明没能参军,第二年考上了大学, 成为邓小平复出后的首届(即一九七七届)大学生。但还是因为成份问题, 在政审表上属于二类, 他不允许报考工科院校, 他只好去了一所医科大学。 后来他留学美国, 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弟弟在一九七八年考入了北京的一所名校, 后来也留学美国, 也获得了博士学位。
吉庆镇也和全国一样, 投入到城镇改造这个巨大工程之中。  董三明所熟知的泥草房, 老井, 老榆树都不见了。 工人俱乐部, 人民文化宫这些当地的历史建筑也都拆除了, 取而代之的是做工粗糙, 华而不实, 毫无特色的水泥高楼和街上一张张陌生的脸。
但为了将来,不要忘记那荒唐迷茫的年代。但愿文革的日子不再重演。 
本文部分情节取自作者的日记以及作者父亲的回忆录《我的六十年回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