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说一条可能国内讨论还不太火热、但很重要的新闻。新闻的主角是一艘中国船——“福远渔冷999”,一艘长98米的中国冷藏运输船。
没听过?没关系。最近,这艘渔船很受国际关注,甚至跟那艘发生撞船事故的美国军舰差不多的关注度。
当地时间28日,这艘船在厄瓜多尔摊上了不小的事儿。包括船长在内的中国船员,被判处了1-4年不等的有期徒刑;罚款数额达到490万美元;这艘船也被拍卖。
如果只是一起抓人判赔的案子,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但因为这艘船,在厄瓜多尔的很多地方,现在中国人连门都不敢出。你猜激进的当地人穿的衣服上印着什么?
“Save a shark,eat a Chinese”。直译的话,是“救一条鲨鱼,吃一个中国人”。
没错,这艘船犯了众怒——因为捕鲨。
案件
根据厄瓜多尔环境部的通报,这些船员被判刑罚款的原因,是在加拉帕戈斯海洋保护区内持有和运送受保护物种(鲨鱼)等罪名。
加拉帕戈斯群岛,联合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被称为“生物进化活博物馆”。正是在这里,达尔文受到启发,写出了《物种起源》——而在这里被截获的“福远渔冷999”上,一共运载了300吨鱼类,大部分是鲨鱼(6623只,包括锤头鲨、丝鲨、狐形长尾鲨和灰鲭鲨等品种),其中不乏禁捕的保护物种和幼鲨。
“福远渔冷999”,也是迄今为止厄瓜多尔在保护区截获的最大的违法渔船。后续的调查发现,这些鲨鱼,是从两艘台湾船只上收购的。
无论如何,在人类共有的珍贵保护区犯这么大的事,可想而知会多招人记恨。
这几天,中国驻厄瓜多尔大使馆已经迎接了好几波抗议。一位在厄首都基多工作的朋友跟我说,“出门都能感觉到当地人鄙夷的眼神”。而在事发地加拉帕戈斯群岛,当地民众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为鲨鱼“守丧三天”。一款写着“Save a shark,eat a Chinese”的T恤正在热卖。
有位正在当地旅游的中国游客说,旅行社代理特地嘱咐他低调行事,不要暴露自己中国人的身份。
至于媒体,从纽约时报到泰晤士报,到拉丁美洲各国媒体,再到专业环保媒体、动物保护组织,基本都没放过这艘船,报道铺天盖地。闹到这个地步,丢人是必然的。
这几年,中国帮助厄瓜多尔修电站,筑公路,援建医院学校,参与抗震救灾,两国关系也一直都很友好密切。不夸张地说,上百亿美元投资带来的积极形象,却很可能因为这一船鲨鱼打水漂。
虽然目前调查结果表明,该运输船是从别的船只上接收的鲨鱼,并没有在保护区进行捕捞活动,但接受和运输 IUU(非法渔获物)是坐实的,这也成为厄方定罪的主要依据。加上“中国渔船+保护区”的标签太过抓人眼球,媒体迅速跟进是根本不用想的。
观念
其实,这些年,中国渔船在海外被扣的事件并不鲜见。在传统渔业强国、区域渔业组织和动物保护组织那里,中国远洋渔船早就成为重点“照顾对象”。
原因很简单:如今的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截止2015年,中国的远洋捕捞船达到2512艘,差不多是美国的十倍。中国的捕捞量则占全球的18%,居世界第一;后三名的印尼、美国和俄罗斯加起来,跟我们差不多。
如此庞大的远洋船队,在创下捕捞记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麻烦。
仅就过去两年,中国渔船与管辖国的纠纷事件层出不穷。除了最近这事儿,再随便给岛友举几个——今年6月,西非国家塞内加尔扣押了七艘涉嫌非法捕涝的中国拖网渔船;去年5月,南非海军以涉嫌非法捕捞鱿鱼的罪名,扣留了3艘中国渔船;去年3月,中国拖网渔船“鲁烟远渔10号”被阿根廷海警击沉……
在世界上很多渔场,中国远洋渔船都是绝对主力,也是违规案件的多发国。如此规模的船队和纠纷,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多年的过度捕捞,中国近海几乎已经无鱼可捕,为了解决渔民生计和国内水产需求,中国渔业不得不走向远海。如今我们吃的所谓大连烤鱿鱼,大都来自阿根廷和智利,东海黄花鱼则来自西非。
而借着近年来“走出去”战略和海权意识的提升,中国远洋渔业获得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钢价的低迷也使得造船变得很便宜;同时,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焦急心态,更加剧了这一进程。近几年,大量资金涌入了远洋渔业,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捕捞产能过剩。
突然壮大的远洋渔业,泥沙俱下,部分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法制意识淡漠,违规捕鱼成了行业潜规则,一些企业间甚至采用“联保策略”来对抗监管:一艘船被管辖国查扣,其他渔船会群起围攻执法船,帮助查扣船只逃离——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渔船会被击沉的原因。
更为要害的问题在于,我国的相关监管机构力量严重不足。据了解,直接管理远洋捕捞的机构仅是农业部渔业局下属的一个处,编制岗位甚至还没有国际区域渔业组织的数目多,监管力量之薄弱可想而知。更何况,作业船只往往远隔万里,天高皇帝远,更加有恃无恐。
结果就是,中国近年来因为渔业问题与多国产生纠纷,经由多国媒体渲染和方法,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国际影响。而用以支持渔业走出去的扶持资金,非但没有没有起到提升产业层次作用,反倒成了很多渔企的主要利润来源,甚至还滋生了一批骗取补贴“僵尸船”。
实际上,远洋渔业只占中国境外投资极小的份额,产值和从业人数与其他产业相比也并不算最大。可以说我们为了很小的收益,付出了巨大的经济、环境和外交代价。有鉴于此,相关部门这几年已经在削减渔业补贴,并加强对远洋捕捞企业的普法教育和执法管理,但仍然任重而道远。
而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东亚的一些饮食和消费习惯,则也助长了许多非法捕捞的行为。是的,你可以想到“鱼翅”。
市场
由于国内反腐等因素,中国的鱼翅消费量和进口量已经连续好几年大幅下降。但此次事件,还是让“鱼翅”再度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就以厄瓜多尔为例,过去三年,厄瓜多尔海警在海洋保护区、专属经济区和公海,一共查获了17起非法鲨鱼割鳍、鱼翅出口和鲨鱼捕捞案件。
这说明,鱼翅贸易仍然还有相当大的市场,而这个市场只有一个,就是亚洲,特别是东亚的中日韩及港澳台地区。
长期以来,鱼翅这种并无特殊营养的东西,被一些人奉为滋补佳品,口腹之欲带来的不仅是奢靡消费,还有恶化的生态环境和不佳的国际形象。
其实本身,鲨鱼被捕杀的主要问题不是鱼翅买卖,而是兼捕渔获物(Bycatch),即在捕捞其他经济鱼类时不小心顺带捞上来的,因为在大多数地区,鲨鱼并非主要食用鱼类。根据世界野生动物救援协会的数据,每年有5000到6000万条鲨鱼被捕杀,绝大多数都属于这个类型。
然而高利润的鱼翅贸易,却让捕捞鲨鱼有了另一层悲情意义,仿佛大量鲨鱼被捕杀是为了取得鱼翅,这实际上扭曲了问题的本义,将兼补渔获物带来的问题转嫁到了鱼翅消费上,这并无助于保护鲨鱼物种。
但无论如何,鱼翅消费还是助长了对鲨鱼的捕捞,我们如果能够克制一下自己的口腹之欲,少授人以柄,终归还是好事。否则,也很难怪外界的指责。
上周,在墨西哥,中、墨、美三国召开了一场联席会议,议题是“打击非法捕捞和走私石首鱼”。这种墨西哥加利福亚洲湾的濒危物种,为啥濒危呢?因为它的鱼鳔在广东和香港被封为珍贵补品,一只鱼鳔价格高达上万美元。丰厚的利润,导致当地捕杀石首鱼现象猖獗,同时这还间接导致另一种濒危动物——小头鼠海豚濒临灭绝。研究认为,捕杀石首鱼的刺网,常常会误伤鼠海豚,这是近年来鼠海豚数量骤减的重要原因。目前,这种海豚仅存30头,极有可能在几年内灭绝。
其实,鼠海豚的减少,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然而我国对石首鱼鳔的热捧,等于给人竖了一个靶子,将所有矛头都招到了自己名下。如今,连中美战略对话,都将石首鱼保护列入了议题。
科学研究早已表明,鱼鳔就是一堆蛋白质,石首鱼鳔无非是个头大点,跟别的鱼鳔相比并无特别之处,然而却被缺乏科学依据的“养生理论”炒作成天价补品。个别人的口腹之快,换来的是国际公愤。
名声
有人表示,不仅是中国有这样的行为,日本人也捕鲸,还有很多国家也违规捕鱼,为什么只盯着中国看?但是岛叔想说,日本因为捕鲸在国际上声名狼藉,中国为什么要与这样的国家看齐?
早在2004年,农业部就颁布了《远洋渔业管理规定》,2016年又做了部分修改,对远洋捕鱼做出了规定;但是不少人就是没这个意识。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国人对此事漠不关心甚至辩解,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在违规捕捞等问题上还不够重视。
如今,中国不少产业都“走出去”,打造中国品牌。若是远洋渔业这个问题上丢了脸、拉低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恐怕再修几条高铁也难找补回来。关键是,这真的相当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