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大学校长,人们定会肃然起敬,有高山仰止的感觉。优秀的大学校长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象征。比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大学的蔡元培、蒋梦麟,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南开大学的张伯苓等;当代的刘道玉、李培根等。他们以超凡的洞悉力、独到的办学思想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竭尽忠智,引领学校改革发展,形成学术与道德高地,令人刮目相看,并争相学习和研究。在教育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视,中国的大学发展迅猛,优秀大学纷纷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但作为大学的领头人,有些校长的素养和声望与一流大学的地位及影响并不匹配,有时还洋相百出,令人啼笑皆非。
几年前,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应邀在清华大学演讲,在互赠礼品环节,顾秉林向宋楚瑜赠送的是一幅小篆书法,书写的内容是黄遵宪的诗《赠梁任父同年》:
寸寸河山寸寸金,瓠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第二句首字“瓠”读作hù,长江中下游一带称“瓠子”,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夏天开白花,果实长圆形,成熟后剖开可做瓢用。“瓠离”就是把瓠剖开,跟瓜分豆剖的意思差不多。在念这首诗时,清华校长一字一顿,磕磕巴巴,念到“瓠离分裂力谁任”时,就被“瓠”字卡住了,后经人提醒才得以圆场,引得学生们哄堂大笑,场面相当尴尬。
不仅如此,在主持过程中,顾秉林还结结巴巴,几次中断修正,到了最后更是洋相出尽,把向宋楚瑜赠送礼物说成“捐赠”礼物,现场一片嘘声,尴尬到了冰点。此情此景,让直播机前的亿万电视观众也感到震惊和失望。真是“一句话毁掉形象”,从此“粉转路”。
自己赠送别人的礼品竟然不能完整的读下来,作为一所顶尖大学的校长,情何以堪?即使是理工科出身也没有充分的理由,这种代表两岸文化交流的会面,先前虽不需彩排,至少也要过问一下是什么礼品,写的是什么内容。幸亏,客人没要这位顾校长解释一下这诗是什么意思,用了哪些典故,否则,会像学生不会做题卡壳一样,挂在黑板上,下不来台的。
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的清华,可是出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国学研究大师啊,至今依然是一座座丰碑,无人企及。他们倘若地下有知,不知有何感慨。
不久,台湾新民党主席郁慕明来了,他发表演讲的大学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大校长纪宝成在欢迎郁慕明的致辞中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流火”的“流”, 指移动,落下。“火”,星名,是指大火星,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此时暑热开始减退。故称“流火”。这里所指的“火”不是像火一般的天气,而是一颗星的名字。“七月流火”准确的意思是“天气转凉了”,而不是形容“天真热”,更不能形容热情。
一所以人文及社会科学见长的大学,它的校长在台湾同胞面前倒下来了。纪校长和顾校长不一样啊,他创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所国学院,被人称为“国学校长”。他在诗词上也有相当的造诣,出版有个人诗词集《岁月诗痕》。宵夜君无缘拜读,至今感觉十分遗憾。
故事还没有结束。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又来了。有感于被授予厦门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兴高采烈的连战发表即席演讲。演讲过后,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请连战先生题字,连战先生挥笔题写了“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宫立东南”。结果,这位学法律出身的朱崇实校长当场念了白字。把“黉宫立东南”错念成了“皇宫立东南”,台下还一片掌声、赞叹声。
“黉门”是学校的古称,“黉”古音与“宏”同音,普通话读音与“红”同音。古有“身入黉门,天子门生”的说法。堂堂大学校长竟然对教育领域的古称一无所知,实在令人汗颜。两岸一水之隔,真乃咫尺天涯。
北大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套路就是不一样! 2011年,时任北大校长周其凤作了一首歌词,叫《化学是你,化学是我》,由北京大学中乐学社演唱:“化学究竟是什么,化学就是你/化学究竟是什么,化学就是我……/父母生下/生下的你我/lalala/是化学过程的结果/你我你我/的消化系统/lalala/是化学过程的场所……/你我你我/要吃足喝好/lalala/化学提供营养多多。
一时网上网下评论如潮,基本没有好听的。“不伦不类,天雷滚滚,斯文扫地,仅供娱乐”,“北大校长,拜托有一点自爱好不好?北大学生,请你有一点自尊行不行。”“如果是把化学元素周期表编成歌,至少还得有初中化学知识的人才能唱,而北大的“化学歌”,只要有嘴巴,有肠胃消化体验的人都能唱”。这首神曲,堪比《忐忑》,绝对考验你的心理承受力。
大学校长,而且是著名大学的校长,不仅是领导者,更应当是学问家和教育家。他们身上担负的是责任和使命,是社会文化和社会美德的象征,是知识的化身,教育的楷模和道德的旗帜。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匪夷所思、令人捧腹的状况呢?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大学日益严重的“官本位”体制。他痛心地说:“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
中国大学是有严格级别的,一般分为副部、正厅和副厅。副部长级的任命,级别的高低,意味着权力的大小和受中央重视的程度。先来科普一下任命的高校名单(反正是随便谈谈,耽误大家一点时间。呵呵):
1、1992年,校长、书记副部级大学(14所)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医科大学
(2000年4月3日,与北京大学正式合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2、2000年增列的副部级大学(7所)
浙江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南京大学
武汉大学
四川大学
中山大学
3、2003年12月增列的副部级大学(11所)
吉林大学
厦门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山东大学
同济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东南大学
中南大学
重庆大学
兰州大学
(共计32所,都是985高校。在985里目前属于正厅级的有7所,它们是: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湖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这7所大学还要努力啊)
32个副部级大学,就需配置64个副部级干部。由此类推,正厅级,副厅、正处、副处......因此,本应为学术高地、兼容并包的大学,反而形成严格的序列化官阶,层级分明,等级森严。有时候更为解决干部待遇、平衡利益诉求提供了广阔天地。有人讥讽,一流的大学变成了一流的“衙门”。若干司局长空降大学,教育厅局长熬了许多年,也在大学里谋个副部,安度余生。所谓“教授家中坐,校长天上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在个别大学里出现一个处长40个教授去争的热闹场面就不足为怪了。由于校长的的任命权、考核权、评估权在上级,因此,只能按照上级的意图去办学。长此以往,必然唯领导马首是瞻,对上级唯唯诺诺,知识分子的风骨、胆识基本无存。看看我们的鼻祖孔圣人见到上级是一番什么样的表现。《论语•乡党》记载: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译文: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也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便舒展开了,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短短的几行字,把孔子面对国君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毕恭毕敬、志满意得、如释重负的心理、神态及动作描述得生动逼真,十分传神。这一点我们的知识分子真的学到位了。当然,不仅仅是知识分子了。
由于大学校长是个高官,掌握着人财物大权,百姓子女对于上大学的欲望又十分强烈(有钱人家的孩子都出国了),这个岗位就变得炙手可热了。因为行政权力可以瓜分学术权力,行政资源可以垄断学术资源,行政能量可以体现学术魅力。当做官作为大学的一种追求,其大学的风气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推测。有的校长热衷于做批示、发文件,官腔十足。比如,把“赠送”说成“捐赠”,可能已经习惯了居高临下、公权滥用的官场思维。要他们静下来做系统的深层的理论思考已经不可能,什么高校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健全人格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有的大学校长虽有文章和演讲发表,也只是工作经验性总结、感受类文字,或由别人捉刀代笔,自己只是署个名或去宣读一下而已。在一些重要场合,人们听了这些大咖们的发言,不禁窃窃私语:难道这就是中国顶尖大学校长的水平吗?有的校长自信满满,唯我独大,几乎无所不能,所以读错一两个字,作几句歪诗,不会影响他们的前程,也不会感到斯文扫地。这又使得宵夜君想起了一个桥段:
主持人李湘受聘成为四川一所大学的教授。她在一堂名为《论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的课上侃侃而谈,当讲到实践的重要性时,李湘老师说道:“只有多实践才会有进步,要不然找工作的时候事情会很辣手。”马上有好多人悄声说:“是‘棘手’!”在一堂“主持人综合素质”的课上,把“棘手”生生说成“辣手”,这种“综合素质”,还真是有些打脸啊!
李湘毕竟是一名娱乐明星,说错了也只是影响一个班学生。但我们的大学校长可是教授里的教授,精英中的精英啊!在富有教育意义的场合和时段,我们的校长们给学生一种怎样的治学精神,怎样的人文素养?读几个错字,并不能说他们不能做大学校长,至少说明他们对此准备不充分,做事不细致、不认真。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缺少竞争,一家独大,政府全包。假如像上世纪初叶,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三分天下,并驾齐驱,开放办学,按章办事,这些校长还能这么混么?还是憋进书斋里做学问去吧。
美国大学校长任期平均为12.2年,中国一般为5.2年,其原因很复杂。但中国换校长之勤,给人以走马灯的感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连树木的时间都不够,焉谈树人?思想是要长久积淀的,要形成自己合乎大学逻辑发展的治校理念、话语体系、价值导向、人格素养,那是需要潜心静气、心无旁骛、深入思考的,是要坐“十年冷板凳”的。那么,什么来得快?靠办综合性大学(985的硬性条件),靠挂靠欧、美、澳某大学,靠更改校名、扩大校园、增加专业,靠短平快的科研成果……急功近利,短视浮躁,能办好大学?即使有点思考,也是碎片化、断裂化或者娱乐化的东东。这就使宵夜君又想起了年轻的大学校长郑强的金句:“为什么天上倒水的就要比地上倒水长得漂亮?”郑校长要么是对空乘职业的无知、对服务行业的歧视,要么就是哗众取宠、博取廉价的掌声。面对网友质疑,他觉得很委屈,辩解了几句,大家还是不买账。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中国最高“师”府历经3年研究出来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堆砌概念,重复交叉,枯燥干瘪,核心空泛,引来无数吐槽。中国的大学给人的感觉总是缺了那么一些点文化味,多了一些铜臭味;大学校长总是缺了那么一点书卷气,多了一些官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