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舌辨病是祖国医学望诊重点内容之一,近代著名国医大师曹炳章在《彩图辨舌指南》中提到:“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通过观察舌形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可以看出人体是否健康。中医认为,舌通过经络的循行,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六腑想通,又与人体的四肢百骸相连。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像。
舌为心之苗窍,又为脾之外候,而苔由胃气所生。在脏腑中尤以心和脾胃与舌的关系最为密切。舌质的血络最丰富,与心主血脉的功能有关;舌的灵活运动可调节声音形成语言,又与心主神志的功能有关。因此,舌像首先可以反映心的功能状态,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全身脏腑气血的病变必然通过心反映于舌。
正常舌象应该是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即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即疾病严重程度。所以舌诊对于中医及早的判断疾病是非常好的依据。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通过舌的形态和颜色,反应出的健康问题。
舌形:
胖大齿痕舌——脾肾虚弱
胖大舌,常见的一种舌象,舌体虚浮胖大发白,所以又被称为“白玉舌”。白玉舌太“胖”,边缘与牙齿摩擦,往往会有齿痕。
有胖大舌的人往往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表现在疾病上就是脾虚,临床多见于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病人的舌象;亦或腰以下肿甚,小便少,形寒神疲,畏寒怕冷,面色晦暗或晃白,脉沉迟或沉细,变现在疾病上就是肾虚,临床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病人的舌象。
哪些人容易有这种舌象呢?像这种患者很常见,大多都是30~40岁,工作忙,生活不规律,熬夜、喝酒,体内废物代谢不出去。应注重健脾利湿,平时可常吃一些茯苓、山药、大枣、山楂等食物。
瘦小发红舌——阴虚有热
瘦小发红的舌头,一般是老年人常见,这可能提示肾阴亏,或阴虚有热,这类舌头的形成,与高热、脱水、维生素缺乏、昏迷、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由于阳热亢盛,气血运行迅速,舌体脉络充盈,故舌色鲜红或绛红,且一般较为瘦瘪。临床上可见于急性感染、癌症、结核病、肝病、甲亢等疾病。
舌苔:
白厚腻——脾胃不和
临床上,比较多见的就是舌苔白厚腻,即舌头上一层厚厚的白色舌苔,这种现象多由中焦脾胃的阳气不振,以致饮食停滞,或为湿浊痰积造成。临床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等重症病人的舌象。
黄厚腻——体内湿热
黄厚苔在临床也很常见。舌苔很厚,颜色发黄,并且腻腻的,证明体内有湿热,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胃肠炎,胆囊炎,尿毒症等病人的舌象。此外,暑湿感冒也可导致舌苔黄腻,主要发生于夏季,面垢身热汗出,但汗流出的不通畅,身上的热气不能散发出去,导致身体沉重神情倦怠,头昏重痛,或有鼻塞流涕,咳嗽痰黄,胸闷欲呕,小便短赤,脉濡数等症状。
舌色:
舌尖红——心火上炎
红舌是比较多见的病体症状,它预示着你的体内有热证,但舌头红的位置不同,反映的问题也不同。舌尖是心肺的反应区,如果舌尖红则表示有心火,另外还有口干、烦躁、口舌生疮、睡眠不好、小便发黄、大便偏干等症状。
如果舌头偏红、暗紫,舌尖、舌边有黑色瘀斑,舌底静脉怒张,则提示内有血瘀积蓄。主要由于血液流动不畅、外伤、生气(肝郁气滞就容易造成血瘀)、气虚、寒冷等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老年人身上,尤其是血脂、血压高的老年人,平时要注意调养。
淡白舌——气血双亏
淡白舌也很常见,舌色淡白是气虚阴虚,气血亏的表现,这种现象常常出现在经期女性身上。淡白舌是由于阳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力量衰减,或生化阴血的功能减弱,致使血液不能充运行于舌质中,故舌质浅淡。对于经期的女性可用当归炖鸡汤,或者红枣乌鸡汤,都很有效果。
舌态:
强硬不灵活——中风前兆舌
除了观察舌苔、舌色外,还要观察舌态,即舌头的动态,看看舌头是不是强硬、不灵活、偏歪等,尤其是老年人。据说,舌头是人体最灵活的部位了,健康的舌头应该是伸缩自如、不歪不斜。如果发现舌头有些强硬,比如吃饭时经常爱咬舌头、说话大舌头等,这可能预示着中风前兆,尤其是三高人群,最好及时到医院检查,否则脑部血管完全堵塞,将有中风或猝死的危险。
震颤流口水——警惕帕金森
还有一种是舌体震颤,病人在静止的状况下,舌出现不自主的颤抖。表现为缓慢节律性震颤,每秒钟4~6次震颤,幅度不定,精神紧张时会加剧。不少患者还伴有5~8次/秒的体位性震颤。同时伴有流口水,多见于帕金森病,是对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
舌质的变化与血液循环、体液状况、机体生理失调、组织细胞代谢障碍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几千年来,历代中医通过舌诊这一重要诊断方式成功救治无数患者于病危之前,现代中医在诊断时,同样采用这种方式准确分辨出患者所患何疾,对于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应该不断的继承、革新,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内容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