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过醒透的博客

心头洞明,抱朴守拙,以和为贵,知足常乐
个人资料
云过醒透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苏东坡中秋词千古绝唱 实为兄弟情义

(2016-09-15 18:43:21) 下一个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大文豪苏东坡《水调歌头 中秋》中的名句。苏东坡这首词被后世誉为中秋诗词之千古绝唱。这首词是苏东坡在中秋想念弟弟苏辙而作的。苏东坡与苏辙兄弟情谊之深厚,义薄云天,世所罕见。对于豁达豪放而又极重感情的苏东坡来说,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无疑是他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创作源泉。除了妻子孩子之外,苏东坡对兄弟的同胞之情,也同样感人至深。苏东坡与苏辙诗文往来多达200多首,写中秋相思之情的有几十首,其中苏东坡的三首写中秋想念弟弟的词都非常有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公元1074年,三十九岁的苏东坡在结束了杭州通判的任期之后,为了能够和在济南做官的弟弟苏辙离得近一点,以便两个人能经常见面,便主动向朝廷申请到山东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做官。苏东坡到了密州以后做了知州,中秋节到了,他跟苏辙本来是想靠近了能够见面,没想到他刚刚到密州的时候,想绕道去济南看他的弟弟,冬天的时候,航道被封了,在后来的岁月里,又因为彼此之间公务都很繁忙,一直没有机会见面。所以当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个中秋节到来的时候,他想起五年没有见面的弟弟,心中非常感慨,中秋之夜他喝了很多酒,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水调歌头 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享誉千古,历代词学对它评价极高,以至于南宋著名文学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讲:“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在民间亦如此,连《水浒传》里人物都说“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苏东坡虽然写的是中秋,想念的是他的弟弟苏辙,是因为思念弟弟而做的。但是传达出来的情意,却把所有人在中秋之夜所想表达的情意,都通通地表达了出来。苏东坡在这首词里边,充分地表达了对现实生活充满了无比的温情和关爱,同时又极力地想要冲破现实的桎梏,达到一种情感和生活的自由。正是把这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得这首词赋予了一种更高层面的人生智慧。其中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古流传,至今都是中秋时亲朋好友最好的祝福语。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水调歌头》词之后的冬天,苏东坡得到新的任命,离密州南下到山西永济。第二年的春天,苏辙亲自来迎接哥哥,兄弟同赴京师。到陈桥驿(河南封丘)的时候,苏东坡又奉命改知徐州。四月,苏辙又随兄来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后方离去。七年来,兄弟第一次共度中秋佳节,同赏明月,这本是他们最快乐的日子,然而因苏辙第二天就要去南京,东坡深感兄弟间离多聚少,不免伤感,作了一首《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明,诚然可爱,更值兄弟团聚,共度良宵,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别在即,怎不令词人作出“此生此夜不长好”的长叹。想到自己长期外放,屡经迁徙,未来的不确定,让苏东坡不禁发出了“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感慨!这里面蕴涵着深沉的兄弟深情,若没有深厚的情谊,是不会有这样难舍难分的留恋之情,不会有这般的无奈之叹惜。

  苏东坡苏辙兄弟相互引为知己,情深义重的事,莫过于“乌台诗案”了。公元1079年,时任湖州知州的苏东坡被指控在诗句里讥讽朝廷,御史台派人前往湖州,准备缉拿苏东坡回京问罪。此时,正在河南任职的苏辙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他做了两件都是要吃官司的事。第一件事,他马上派人星夜快马,要把这个消息告诉当时还在湖州蒙在鼓里的苏东坡。通风报信,这是犯法的事情啊!苏辙最后也因为这桩罪被贬到了筠州(今四川筠连县)。他做的第二件事是马上给朝廷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削掉自己所有的官职,用来赎兄长的罪过。在哥哥遭了这么大的难,做弟弟的不但通风报信、以身试法,而且要求削减自己的官职以赎兄长的罪过,这个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在的官场上是极为少见的,如果不是知己,很难有这样的行为。

  而当苏东坡误以为自己要被判了死刑的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是苏辙。给他弟弟写了一首绝命诗,就是很有名的《狱中示子由》,其中写道:“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一个人在快要死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第一个人,这个人在他的生命当中占据着最高、最重要、最要害的位置。虽然是一场误会,却由此检验出了兄弟两个人的知己之心。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苏东坡和苏辙兄弟俩共同经历了他们政治生涯的顶点之后。随着政权更迭,新党重用,身为旧党人物的苏东坡苏辙同时被贬,他们也共同经历了政治生涯的谷底。其中,最受新党记恨的苏东坡当然首当其冲,被贬到了遥远的广东惠州与海南,而苏辙后来被贬到了广东雷州。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兄弟二人互相帮扶,共渡难关。苏东坡要从当时他任职的定州赶到现在的广东英德,然后再到广东的惠州,要走很长的路,需要大量的盘缠。他只好到弟弟家里,请求经济上的援助。而当时苏辙也被贬到汝州,也正为经济犯愁呢。但苏辙倾囊相助,他给了哥哥七百万钱,这钱对于苏东坡后来到惠州,甚至去海南安置家业,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兄弟两个人不但在政治上互相为对方着想,在经济上也互相帮扶,这在世风浇薄的官场里边,更为少见。

  公元1097年二月,苏辙被贬雷州,苏东坡也被贬儋州(今海南)。五月十一日,兄弟二人再次相遇于藤州,苏辙送苏东坡赴海南,相别于海滨。这年中秋,年过60的苏东坡,想到一生的起伏沉落,晚年兄弟又被贬,兄弟俩隔海相望而不能相见,旷达豪放一生的他,也难掩郁愤凄凉之情,写下了著名的中秋词《西江月 中秋和子由》: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是苏东坡词中最悲情的一首,这时东坡已是二度被迫害,流放地一路南迁,曾经官高三品的苏翰林,在中秋一地如银的月色下,也感到了无限的凄清和孤独,发出一连串的怅叹和感慨,让人读着不觉心酸。苏东坡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小人当道的愤懑,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是一个天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宣泄,读起来确令人荡气回肠。

  苏东坡在海南生活三年,之后,在北返的途中,病逝于江苏常州,终年66岁。苏东坡的诸子从常州扶灵柩至河南郏城 (今河南郏县),遵照苏东坡生前遗愿夫妇合葬于此。苏辙为兄长做了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墓志铭,之后隐退在家。11年后,74岁时病逝于河南许昌,后辈按要求将他葬于兄墓之左。元朝至正年间,郏县县令杨允置其父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墓之中,故世称“三苏坟”。千百年来,前往凭吊者络绎不绝。

  苏东坡苏辙兄弟二人同为“唐宋八大家”,不仅文学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名垂青史。他们二人患难与共、义薄云天的兄弟情和人格光辉也深深地感动了后人,成为人们千古传颂的佳话。今天的人们,身处一切都商品化的现实社会,面对人生的困难、挫折、利益的时候,应该像他们一样,把情义放在最重的位置,让情和义这两盏明灯,能够时时照亮我们每个人的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明海蓝天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介绍,特别感人,了解了更多关于苏东坡的背景。
登录后才可评论.